文体阅读之散文
2021-08-10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自由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阅读时,同学们应把握以下原则:
1.巧识“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美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行文的缘由与目的。
2.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它们往往有最明确的提示性与暗示性,某些文句就是答题的语言材料。
3.领会作品的内涵。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和补充,从而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4.注意表现手法的特点。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散文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会对所写的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阅读时,首先要抓住“形”的特点;其次,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阅读训练一】
父亲的粽叶树
父亲喜欢树,更喜欢种树。
有一年夏天,父亲从外地带来了几棵小树,纤弱的树枝上长着硕大狭长的绿叶,仿佛一叶扁舟。我兴奋地跑过去,问道:“父亲,这是什么树啊?”“这是粽叶树,粽叶可以包粽子!”父亲抚摩着我的小脑袋,笑呵呵地说。“有粽叶就可以包粽子吃喽!”我的眼中流淌出莫大的喜悦。粽子,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美食,想一想都感觉口齿留香!
父亲在屋后挖了四个树坑,撒下一层绿肥,把粽叶树种在里面,平土、压实、浇水,每天当做宝贝疙瘩似的精心照料着。刚种下的时候,我每天都跑去看它们成活了没有。第一天,叶子还有点卷;第二天,叶子便挺起来了;第三天,小树的叶子便泛了光,看着精神起来了。小树们没有辜负父亲的深情,长势旺盛,迅速抢占地盘,不到一年,就长到一人高。叶子挤挤挨挨、层层叠叠,葳蕤葱翠。父亲没事时就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仿佛在看他的小儿子,眼神中满是欢喜。
端午节前夕,阳光火热,夏风习习,蝉声把大地濯洗了一遍又一遍。父亲兴奋地带着我和姐姐来到粽叶树下采摘粽叶。那一片片扁舟似的粽叶在风中舞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我们小心翼翼地把翠绿饱满的粽叶摘下,放在篮子里。这些脱离母体的绿叶,依然保持着盎然的青翠,它们将与粽子一起走上人们的餐桌,奉献出淡淡的清香。父亲对我和姐姐说:“粽叶树生命力强,不择地而生,为人们倾尽所有,奉献出生命。要求人的极少,给予别人的却很多,我希望你们以后做粽叶树一样的人!”
我们摘了满满一篮子粽叶,提到水井旁,洗净,拿到家里包粽子。父亲把柴火烧得噼里啪啦的,母亲包粽子,我和姐姐在一旁打下手。母親将粽叶折成一个小袋,把洗净的糯米、枣儿、花生搅合在一起的馅儿放入其中,压实,一折一扣一绕,再把粽子线系上,一个饱满的粽子就成型了。然后把粽子放在热气腾腾的锅里煮上两三个小时,等到粽香溢出时,粽子就熟了。我迫不及待地伸出手去拿,父亲说:“小心烫着,心急吃不得粽子!”这时,父亲会吩咐我和姐姐把粽子和粽叶送给左邻右舍,共同分享粽叶的清香。
长大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粽叶树实际上就是箬竹,粽叶就是箬竹叶。箬竹叶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机能,不仅可以包粽子、做斗笠,还可用来加工制造箬竹酒、饲料、造纸及提取多糖等,对癌症特有的恶液质具有防治功效。想不到,在我的认知中,单纯的粽叶竟然有这么多的用途!小小的粽叶都能如此,我是不是也应多发挥一些光和热。
岁月流转,传承不断。端午节快到了,大街上又开始卖艾蒿和各种各样的粽子了。粽叶飘香中,遥远的山村,父母已经再度泡好了米,正在一片片摘下粽叶,叨念着远方的我。
(作者王晓阳,选自《春城晚报》2020年6月25日,有删改)
思考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好奇——( )——( )——( )
2.品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
3.文章主要围绕“父亲的粽叶树”展开,第六段却在写粽叶的作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阅读训练二】
歌 者
行走在天地之间,广袤的原野从我脚下延伸而去,一直到遥远的天际。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记得小时候在放牧的路上,当别人家的牧羊犬拽脱拴它的铁链,狂吠着向我冲来时,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幸亏阿爸及时赶到,一把拽住正准备落荒而逃的我,我们定定地站在原地。因为有了阿爸,我心里的恐惧立刻减弱下来。那牧羊犬冲到离我们大概十步之遥的地方停下来,不断地叫着,却没向前靠近。“不要跑,停下来,必要时迎上去!”阿爸说。后来,阿爸的这句话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经验。
每次放牧,走上原野,我会在风中低吟某首歌的旋律,后来唱歌成了我消解孤独的一种方法。比如,刚刚下过一场暴雨,一道弯弯的彩虹出现在天边,就唱:“七色的彩虹搭起了帐篷”。再如,盛夏时灿烂的野花盛开在草地上,便唱:“大地的头上插满了鲜花”。渐渐地,我发现天地之间,我可以和任何一样东西对话:原野上的花花草草、天上的飞鸟、河流里的小鱼,甚至是一块石头。
我发现除了我,喜欢在原野上唱歌的还有百灵鸟,它们对唱歌的热情与执着,比起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这个草原上的小牧童,常常听到它们婉转又悠长的歌唱,随性又自由。
小时候,我和堂弟共同喜欢的游戏是在草原上寻找鸟巢。最容易寻得的,是角百灵的鸟巢。它们用干枯牧草搭建的圆形鸟巢,精致得就像人工所为。我们会在鸟巢附近做上记号,然后隔三岔五来探望,等待鸟蛋一天天地孵化。当雏鸟破壳而出后,我们的探望就会频繁起来,俨然是痴心于野外观察的鸟类专家。我们看着雏鸟的羽毛一点点丰满起来,直到它们的父母带着它们飞离窠巢。
百灵鸟的雏鸟在没有长出羽毛之前是不会发出声音的。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面前,这有着“草原歌唱家”之誉的精灵,把小小的鸟巢隐藏在广大的辽阔之中,以枯草般的毛色掩护自己,在雏鸟时代选择噤声,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活下来的机会,为长大后能够更加自由、更加纵情地歌唱。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画面里是一只已经死了的角百灵雌鸟,当镜头慢慢推近时,出现了一个被它身体遮掩的小小鸟巢,里面还有几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幼鸟,因为听到了动静,幼鸟像是忽然醒过来一样,个个伸长脖子,把喙高高地伸向空中。饥饿的它们等待父母衔来吃食,却不知当冰雹来临时,它们的母亲用单薄的身体护住了它们,一直到冰雹把自己砸死,也没挪动一下。看着这画面,我的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普天下的雌鸟啊!普天下的母亲啊!
可如今我发现,身边一些人对鸟儿是视而不见的,由此我判断他们对其他事物,比如对野花也是同样的态度。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却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
(作者龙仁青,选自《十月》2020年第2期,有改动)
思考
1.结合全文,简述题目的含义。
2.第三段中,“我”吟唱的歌词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结尾对表现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