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儿童心理画的意义和方法
2021-08-10刘瑞红
摘 要:儿童通过绘画可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情感,心理画是体现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載体,他们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进行绘画作品创作。教师掌握了儿童心理画的基本分析方法,能够根据经验判断儿童的心理问题,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身心状态。分析儿童心理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表层涵义,即表面的内容体现;二是关联性内容,即与之有关的故事和情节;三是潜在内涵,这是儿童没有说出来,或者没有被儿童意识所察觉到的内容。通过解析儿童心理画来探知儿童的内心世界,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儿童;心理画;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3-0115-08
作者简介:刘瑞红,北京市顺义区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美术教育。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也是群众期盼。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拥有健全人格是成为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前提条件。全社会都在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未来,他多次在讲话中提到,“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儿童的绘画个性特征鲜明。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情感,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创作的绘画作品,直接体现了其思维水平和内心状态。这种带有儿童心理体验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画。通过解读分析儿童心理画,教师可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潜在的危机和病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完善他们的人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美满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19世纪末,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画中所表现出的儿童的内心世界。1926年,弗洛伦斯·古迪纳夫(Florence Goodenough)尝试用画人的方法测试孩子的智力。194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克开发了“房-树-人”这一非常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1987年,本斯(Bums)通过分析被试者表现在绘画中的风格、方式行为,了解其感情、自我概念、与他人的关系等特征。最近几十年,以“房-树-人”为主题的绘画测验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绘画心理测验之一。
21世纪,绘画艺术治疗在我国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大批研究绘画心理学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践,推动了绘画疗法的科学运用,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确保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美育工作者,笔者亲眼见证着一批批孩子长大成人,纵观他们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幼儿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和健康状态影响着儿童的一生,影响着父母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家庭的稳定和和谐。通过多年的观察和调研,笔者发现当下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智发展缓慢
这类儿童主要表现为言谈举止与实际年龄不相符,认知与理解能力差,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也就是说,这类儿童在文化学习、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能力,发展速度比同年龄人显著缓慢,跟不上同龄人的节奏和步伐。
(二)自我封闭倾向
这类孩子智商没有问题,就是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交往,不主动表达,对外界冷漠,只固守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久而久之,他们的表达能力减弱,不会与人交往和沟通,漠视一切人和事,理解能力严重退化。
(三)漠视家庭情感
这类孩子没有亲情意识,对待父母和家人没有亲情感,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局外人状态,以自我为中心,对家人缺乏感恩和关心,对家庭事务冷漠不关心,稍不如意就会大发雷霆。
(四)厌学厌世
这类孩子缺乏生活乐趣,没有理想目标,整天无所事事,讨厌读书,经常以各种理由逃避学习。他们悲观失落,把自己的不开心归咎于社会的人和事,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甚至有轻生、报复社会的可怕念头。
三、儿童心理画的意义
罗恩菲德(Lowenfeld)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经验、智慧经验、知觉经验和美感经验四个独立元素被整合为一个新的实体,在儿童的绘画创作中,儿童的情感、生理、知觉、美感、社会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会得以发展。通过观察儿童心理画,可以了解儿童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和身体状况等。
(一)表达情绪情感
儿童通过绘画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本真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用直观的图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用语言与别人沟通,绘画就成了他们抒发情感、表达情绪的重要方式。画笔可以帮助儿童表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画出快乐、理想和恐惧;画出兴趣、爱好和厌恶。教师、家长通过画面内容和画面布局可以解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揭示人际关系
阿佩尔(Appel)和沃尔夫(Wolff)最早指出,儿童的家庭画投射出他们的人格特点。赫尔斯(Hulse)收集和研究了大量儿童的家庭画,并把正常儿童和情感缺失儿童的作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儿童会把自己对父母、兄弟姐妹的内心情感以及家庭内部的互动情况投射到绘画中去。有一些心理医生则广泛采用了一种家庭活动绘画测验进行心理治疗,要求儿童画一张画,其中包括儿童家里的所有其他人和儿童自己,画面中的每个人都在做一件事情(即正在做着某种动作),要把人物形象画完整,不要画成卡通画或简笔画。指导语中“做事情”的目的在于鼓励儿童描绘互动的人物场景。
通过观察儿童心理画,可以体察到儿童与家长、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了解到儿童真实的交往状态。在一幅群体人物画中,他们会把喜欢的人画在画面显著的位置,并且画上漂亮的服饰和可爱的表情;相反,则把疏远的人画得遥远、渺小又模糊,甚至丑陋。
例如,通过让儿童画《我的一家》,老师不仅能从画面中了解儿童对家庭生活的认识,甚至还可以从中发现是否存在被虐待等家庭问题和情况。儿童的家庭画中的内容位置、人物的大小以及绘画过程等都传达着家庭的互动情况。
(三)显示身体状况
1.重点图形对身体状况的表达
儿童心理画中的身体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正在经历的疾病、痛苦甚至死亡等问题。画面中表现出的一些与身体缺陷、残疾、急性或慢性疾病有关的内容,可能直接反映出儿童遭受过心脏病、胃病、手术、突发事故或虐待造成的伤害,以及与之抗争的经历。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不断地在她所画的每一幅画的人物身体中间画上一个黑色的图形,这个黑色的图形代表她胃疼,但是她不敢将胃疼这件事告诉家人,以免让家人担心。和其他受家庭虐待的儿童一样,她只关心家庭成员的态度而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在画面中不断使用黑色图形,逐渐成为她不愿将胃疼告诉家人的情况下,表达自己伤感和焦虑的方式。虽然儿童心理画呈现出身体某处的黑色图形并不总代表身体疼痛或疾病,但它通常是与身体有关的某些特征,需要引起重视。
儿童也会把身体损伤反映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他们会在图画中运用夸张、变形、省略等方式来表达对自己身体缺陷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可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例如,要求儿童“画一个人”,无论画谁或者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都是可以的。通常,那些有外形缺陷的儿童都会画出一个正常的人;但当要求他们画一张自画像时,四分之三的儿童会用夸大、歪曲或省略等方式来表现他们的身体缺陷。罗恩菲德(Lowenfeld)发现,儿童画中凸显的一些特征反映了儿童自身的身体缺陷,如果儿童对人物形象的某个部位不断夸大或歪曲,这可能体现了儿童的同等部位不正常。例如,半身瘫痪的儿童可能会把自己一侧的胳膊或腿画得特别短;一个摔断胳膊的儿童可能会在画中对胳膊着重描绘。
2.颜色对身体状况的表达
儿童在绘画中所运用的颜色与他们的身体状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个著名的实验[1]把3~12岁身患绝症儿童的绘画作品和健康儿童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儿童会在图画中表现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这些儿童喜欢运用黑色来代表无脸的魔鬼形象、万丈的深渊、荒芜的孤岛以及漆黑的房屋等。黑色通常与身体状况相关,绘画中的黑色充分体现出他们对濒临死亡的感受。
身患重症的儿童还会把红色与鲜血联系起来。虽然健康儿童和重症儿童都会在绘画中使用红色,但后者使用得更多。红色暗示了儿童不健康的身体状况,这一颜色在患病儿童的绘画中使用得相当普遍。红色也与烧伤、疼痛、各种病患有关,其中患有血液疾病的儿童尤其喜欢使用红色。笔者在与严重烧伤儿童的接触中也发现,红色代表了疼痛,如果让这些烧伤的儿童画一个人,他们会把这个人画成红色或黑色。
四、不同类型儿童心理画的解析
儿童心理画解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表层涵义,即表面的内容体现;二是关联性内容,即与之有关的故事和情节;三是潜在内涵,这是儿童没有说出或者没有被儿童意识所察觉到的内容。
儿童心理画中最常表现的内容就是人物、树木、房屋以及动态图画。我们可以通过儿童描绘的这些内容分析出不同的内涵。
(一)人物画解析
人物是儿童特别喜欢表现的主题,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随意画出各式各样的人物,或抽象或具体,千奇百怪,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甚至有些杂乱的画面也许会令成人不得要领,但儿童却能讲出或喜或悲的各种人物事件。人物画直接反映出儿童意识层面的自我认知:如果是自画像,实际画出的是画者理想中的自己;如果画的是他人,则表明了画者眼中他人的样子。基于“投射原理”,在画他人画像时,画者很可能也融入了自己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儿童画他人来突破自身的防御,更清晰地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补偿机制”,画者会刻意地画出自己不具备的特质。比如在自画像中,小眼睛的女生会给自己画上大大的眼睛;瘦弱的男生会把自己画成一个魁梧的肌肉男……
案例:让儿童画一幅自画像。以一个10岁女孩的自画像为例(见图1),我们可以从自画像的局部特征入手进行分析,再进行局部关联,然后整体分析出儿童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解析步骤:
第一步:查找绘画特征对应投射涵义
1.画面较大:过分自信,对外界感知无力,躁动不安。
2.偏左:较为感性,也较被动。
3.笔触较重,反复涂抹:有攻击倾向,脾气暴躁;自信,心理能量强大;做事可能追求完美,犹豫不决。
4.头大:想法较多,行动力较差;觉得自己不够聪慧,渴望变得更有智慧。
5.脸颊反复涂抹,眼睛大,有耳朵,“W”状大鼻子,嘴巴呈线型:在意自己的面子,在意别人的评价;极其爱美;有主见,但也有点死板;有烦恼,但无法表达。
6.脖子粗:脾气暴躁,有攻击倾向;也可能在意身份地位。
7.躯体方正:做事缺乏灵活。
8.四根手指,腿脚细弱:幼稚,行动力差,有无力感。
9.仔细描繪衣服:追求完美;关注自我,用各种方式隐藏真实的自己;对自己不太满意。
第二步:对整幅画进行解析
在这幅画中,小画者把人物画得很大,人物的比例也不协调:头大,身子小,细胳膊细腿,这反映出画者对于头的在意。整幅画像较为呆板,缺乏灵动性,眼睛刻画得很呆滞,以此我们可以推测,头大是一个补偿,她希望自己变得聪明、智慧一些。胳膊、腿的细弱反映出画者缺乏行动力以及较强的无力感,而较重的笔触和粗短的脖子,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脾气暴躁、带有锋芒的人。其次,画面线条不够流畅,衣服上描绘了细致的花纹,还有一排纽扣,这可以看出画者追求完美,是个爱美之人,并且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因而比较敏感,甚至有些强迫症状。
(二)树木画解析
画树,可以反映人格中的某些特质,还可以揭示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画面中的树具有生命意义的象征。树木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非常相近。树干上的疤痕代表了创伤,能表现出个体成长的艰难历程,过去所受的创伤或难过的事情都会一一显现出来。
1. 解析树干
树干反映了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能量和生命力。从树干上的疤痕所处的位置可以推算出画者受创伤的年龄。树干的粗细代表生命力的旺盛程度:树干过细,代表着画者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支持和支撑;树干粗大,代表着画者强大的生命力。树干越往上越细,最后消失于一点,这代表生命力的衰竭和终止。
2. 解析树冠和树枝
树冠和树枝匀称、比例恰当,这代表一个人的发展平衡。树冠的变化大,体现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变化。巨大的树冠代表画者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小树冠则代表画者幼稚的想法;节外生枝的树冠代表画者拥有新的方向和希望;两边都下垂的树冠代表画者情绪低落、意志薄弱;锯齿形的树冠代表外界压力大,画者和外界沟通不顺畅。树枝一般象征着能量的流动,向上生长的树枝代表画者充满活力和生活的希望;下垂的树枝代表画者关注过去;横向生长的树枝代表画者愿意主动与人交往;折断的树枝代表画者曾付出努力却遭遇失败的经历。
3. 解析果实
果实象征着目标、成就和想法。大而多的果实代表画者有比较多的目标和想法,并有信心实现目标;小而少的果实代表画者自我评价不高、信心不足;没有果实代表画者想法空洞、目标不明确;掉落的果实代表画者成长中遇到一些伤害事件,果实被风吹掉或被虫子咬烂,都代表画者受到了自身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的伤害。
以一个12岁女孩的树木画为例进行解析(如图2所示),画面偏下,上面空旷,树木较小,这是画者不自信的表现;树干上多处树疤,表明画者内心受过多次创伤;树枝斜出,表明画者对一切充满渴望;小果实过多,表明画者的想法目标太杂乱,不切合实际。
(三)房屋画解析
巴什拉(Bachelard)在《空间的诗学》中这样写道:“所有建筑都与人类相似。它不仅有眼、耳、口、鼻,甚至还有灵魂。”房子是个体成长的场所,代表一个人与家的关系,同时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安全感。过大的房子代表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过于膨胀,过于自信,对家庭比较关注;过小的房子则代表一个人内向、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对家庭的信心不足;大小适中的房子代表一个人的个性符合现实情况,既不张扬也不谦卑;单层房子代表现实感;多层房子代表较多的幻想倾向,以及一个人对财富、物资的渴望和关注;远处的房子代表一个人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以下是在儿童画中常见的房屋画解释。
1.房屋的类型
圆形的房屋:这类房屋体现了母亲的保护和温暖,是在母亲身体里的象征。画者缺乏爱,胆小,需要被呵护和被保护。比如,远古时期的村落都在外面建造起高大的城墙,以保护城池不受外界的侵扰,人们在这些圆形的建筑里面有一种被保护的感觉。
方形的房屋:这类房屋体现了较多个人的特质,也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当房屋有屋顶的时候是很安全的,屋顶的大小反映了画者在幻想世界中投入的精力,以及在幻想世界中得到的满意程度。没有屋顶代表画者智力低下,如果画者是智力正常的人,那么这可能是一种畏缩的人格体现;倾斜的或三边形屋顶代表画者的关注自我、具有冲动性和敌意的行为;屋顶与墙面分开则代表画者家庭不稳定,这类画常见于患有某种精神障碍的人;屋顶涂黑代表画者心情烦躁,情绪波动大。
2.房屋的细节
房屋墙壁:墙壁表示自我的坚强性,墙壁使居住者免于外界的威胁。画面强调墙的轮廓代表画者过分警惕,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墙与墙不相连代表一种分离感,家庭感受性不好;网格状墙壁代表家庭的一种束缚,是对画者未来发展的束缚;墙壁强调垂线代表个人意志坚强;墙壁强调水平线则代表画者有情绪问题;墙壁上有装饰代表画者心理脆弱、敏感;墙壁上有污点代表画者遭受过心理创伤,当前焦虑。
房屋窗户:窗户关闭或者打开是画者交往意识的体现,表示个体的开放性。圆形或者半圆形窗户代表画者性格比较温和,通常象征女性化气质;大的单片窗户代表开放的心态,画者愿意与外界沟通;栏杆窗户则代表画者警戒、多疑,过分自我防卫;线条加粗的窗户代表画者在口头表达上的困难;有窗帘的窗户代表画者自我保护性强,害怕别人窥视自己的内心状态;完全涂黑的窗户代表画者想隐藏自己,敏感多疑;有很多扇窗户代表画者渴望与外界沟通。
房屋的门:房屋的门反映了画者从房屋这一私密处过渡到外在世界的心,门是人们可以来回进出的通道。假如一幢房屋没有门,这表明画者在与人接触和交往方面有很大困难。门的大小和形状象征着画者对外界的开放程度。门上有锁代表画者缺乏安全感,防御心理比较强;门上有把手代表画者在人际交往中更愿意充当被动角色;拱形门代表享乐主义;侧门代表画者想逃离以及潜在的压抑感;门被物体遮挡代表画者逃避,拒绝人际交往。
房屋烟囱:烟囱象征着与家庭有关的情感宣泄。画者强调烟囱代表对家庭温暖的关注;冒着浓烟的烟囱代表画者极度愤怒,存在家庭冲突;烟偏向一边代表环境对人的压力。
以一个7岁男孩的房屋画为例进行解析(如图3所示),房屋倾斜不稳定以及圆形的房顶,这一切表明画者缺乏自信,需要被保护;门和窗户太小,则表明画者不愿意与人沟通;窗户涂黑,表明画者封闭自我;烟囱冒着浓烟,表明画者内心极度愤怒。
(四)动态画解析
动态画是连续性动作的表达,是相对于靜止不动的事物而言的。通过对动态画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绘画者的个性特点、情感体验、思维特征、人际关系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觉等。家庭动态画主要用于考查画者对家庭的想法、情感和态度,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等。学校动态画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学校、学习的看法,以及对教师、同学的态度和与其关系现状等。在解析动态画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分析画中各个人物的大小、距离、服饰、表情、动作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状态;之后再综合各个人物与背景物进行细致分析,以此来洞察画者在家庭或学校某个场景的状态,以及与家人或师生的互动关系。例如,在家庭动态画中,画得较大的人物往往是家庭中比较重要的成员,也是在画者心目中极有分量的成员。画面中的自己与哪个人物靠得比较近,往往代表着画者与这个人的关系较为亲密。
以一个12岁男孩的学校动态画为例进行解析(如图4所示),画中的校园场景空旷,这代表画者很孤独,远处的教学楼和老师与自己有距离感,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伙伴,但不愿意与他互动。左下角的画者自己独自一人拍着皮球,明显体现出画者在学校里缺乏关爱,人际关系受挫。笔者建议班主任老师多关爱这个学生;建议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给予他温暖和关注;建议这个孩子自己多主动与同学交往。
教师掌握儿童心理画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根据经验判断出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身心状态。艺术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它就像是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你在使用时必须小心且熟练,才能使它安全地通过表面进入内部。当你把绘画作为一种符号交流的工具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时,要意识到这是一项要求非常严格的任务,它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儿童的细微变化,发现隐藏于他们内心世界里的焦虑和不安,完善儿童的人格。教师掌握相应的儿童心理画的分析方法,可以提升对儿童心理关注的敏感度,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阴影,在灿烂阳光下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严虎.儿童心理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
[2] 一沙.绘画心理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208.
[3] [美]克莱尔·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M].李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139.
[4] 严虎,陈晋东.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手册[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6:287.
[5] 李洪伟,吴迪.心理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37.
[6] [美]凱西·玛考尔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李甦,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37.
[7] [美]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成长[M].王德育,译.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1.
[8] [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30.?[9] 邹娟.儿童心理健康100问[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7:1.
[10] 李爱秋,朱宇航.家庭动力绘画及其对家庭关系的投射意蕴[J].幼儿教育, 2020,36(2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