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与九里堤

2021-08-10王增辉

文史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扬雄都江堰诸葛亮

王增辉

九里堤街道位于成都市区西北方向金牛区境内。上世纪末,这里基本上是田园农村,只有西南交大坐落于此,显示该区域有交大校园文化。交大东门就是诸葛村。之后城镇化建设加速,各式各样的多层现代建筑林立起来,九里堤路、交大路、群星路等陆续修建,林荫道路随之形成,九里园、青少年科技公园(现改为成都青少年活动中心)先后建成市民休闲的森林公园。九里堤地区似乎正在成为与成都其他街区无差别的、同质化的、缺少文化特色的街区。与此同时,九里堤地区厚重的特色文化也在努力抗争,在城镇化大潮中竭力彰显过往,力求让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弘扬优秀传统。

一、九里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现在九里堤区域内的街道、社区、住宅小区、小游园、车站、商店等等,多以“九里堤”命名,可见此地名的影响深远,其历史底蕴的厚重。

九里堤是李冰“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的都江堰干渠府河工程修建的最重要的一段,即成都西北防洪大堤,起着防治洪水、护卫都城、灌溉农田的重大作用,至今已有2250余年历史。它于历代均为都江堰护堰防洪工程的重要节点。

蜀汉诸葛亮治蜀,专设堰官及千二百水利兵常年维修、整治、护理都江堰工程,其重点一在渠首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二即是九里堤。诸葛亮治堰护堤的措施确保了工程的几十年正常运转,天府之国粮食丰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实现了“足食足兵”的目标,为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治堰、修堤的措施及业绩为都江堰工程在封建社会时期最显著者,且一直影响至今。(设堰官专管、常年有专业队伍维护修堰护堤,自诸葛亮首创。)所以后人仰其功,称九里堤为诸葛堤。

唐代高骈修堤,改河道南流为绕城北,成“二江抱城”格局。

北宋刘熙古重修洪水泛滥的九里堤,故后人亦尊称堤为刘公堤,并修刘公祠(在现九里堤小学内。1981年,成都市进行文物古迹和地名普查,注意到九里堤小学内的功德庙叫“刘公祠”,一块比门板大的石碑上刻有“宋太守刘熙古”等字。不久政府将九里堤小学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

都江堰堰功道塑像12人中,涉及九里堤的就有上述三位蜀郡长官。

《成都大词典》载:九里堤“兴建于1700多年前(自诸葛亮修堤算起),在历史上曾发挥过较大的防汛作用。据明朝嘉靖《成都府志》记载:‘九里堤在成都西北隅,其地洼下,三国蜀汉诸葛武侯筑九里堤,以防冲啮。”

明代正德《四川志》、天启《成都府志》及清代康熙《成都府志·山川》、嘉庆《四川通志·津梁》皆谓糜枣堰(九里堤)为诸葛亮所筑建。我们对这些方志关于诸葛亮筑九里堤的记载应予以高度重视。

清末在九里堤上建有“诸葛庙”(在现铁路桥西端)。此庙规模不大,系木质穿逗结构建筑。上世纪90年代西南交大因修建铁路,拆去大部。其余建筑因年久失修,坍塌拆除。

民国以来,因河道、水流发生变化,九里堤的作用逐渐消退,亦无人修葺,逐致荒塌。现古九里堤尚存堤埂一段,长约28米,宽6米。

1981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九里堤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金牛区人民政府对该堤进行保护维修。1989年7月又将附近村庄命名为诸葛村,现城镇化后改为诸葛庙片区。

2012年,九里堤作为“北改”文态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成都市文物局、金牛区人民政府对古堤遗址进行了维修保护,重建了诸葛庙。

在三位修建九里堤的历史伟人中,以诸葛亮的修堤措施和功劳最为显赫,影响最为深远。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诸葛亮是大医精诚,上医“治未病”,建立治堰、修堤的机制,常年维护都江堰及渠干,其中主要是九里堤防洪大堤工程,遂使都江堰、九里堤正常运转,确保丰年。

高骈是中医“治欲病”,改河道绕城北环流,暂时免除河道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

刘熙古是下医“治已病”,治理泛滥洪水,重修九里大堤。

诸葛治蜀,政治清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三分天下,抗衡魏吴几十年,为蜀地鼎立天下最强盛的时期;而诸葛亮本人则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和圣人,深受百姓爱戴及后世帝王、官吏们的一致敬仰。这样来看,诸葛亮与九里堤的水利文化毫无疑问应该是九里堤地区最有特色、最深远、最厚重的地域历史特色文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城市街区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城市街区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城市的灵魂和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而一个市镇的历史文化也始终是这个市镇的血脉和市民精神灵魂寄托所在,是区别于其他市镇的特色所在。

成都青羊区金沙遗址的发掘,将一个3000多年前辉煌的金沙王国呈现在世人面前,使得成都的文明史上推了整整1000年。其金箔太阳神鸟图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在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对于成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金沙片区也由一个成都偏僻的荒野乡村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地域宽广的繁荣、成熟的都市街区。成都及金沙街道都以拥有金沙遗址的优秀文化之金字名片(或招牌)而倍感自豪、自信,金沙文化也成为市民的一个精神家园。

成都郫都区友爱镇本是一个以农家乐闻名于全国的乡镇。2017年初,四川省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首次推出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出生于郫都的扬雄即位列其中。友爱镇是扬雄故里,鎮里有其坟茔。郫都区政府抓住这一四川省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机遇,聚集省内外的学者专家大力研究、挖掘、宣传、弘扬扬雄文化,从2017年开始至今连续四年召开了四届扬雄文化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集,出版专著,并进行扬雄的城市文化载体建设,打造扬雄文化主题公园,重修扬雄墓,令扬雄文化飞扬天下,极大推动了郫都区和友爱镇的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九里堤街道拥有诸葛亮修九里堤的水利文化,这是街道对内凝聚市民人心,提升区域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打造市民精神家园的灵魂所在;对外是提升街道形象的金字招牌和名片,是街区对外的核心竞争力。市政若能很好地利用、抓住、打造和宣傳诸葛亮修九里堤的水利文化及其附生外延文化,必将极大地推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三、诸葛亮修九里堤文化的现状

诸葛亮修九里堤事距今已经1700多年,唐代以前的文献如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有云:“湔堰,又谓之金堤。……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我们从这段文字不仅知道都江堰还有“湔堰”“金堤”之称,对历史地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知道诸葛亮对农田水利设施十分重视。但文中未具体提及诸葛亮修九里堤的事。现代成都部分学者也忽略了诸葛亮以堰官和千二百水利兵常年维护、整治、修理仅次于堰首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的府河防洪大堤九里堤的史实。有的竟对明清学者撰写的方志记述的诸葛亮修九里堤的记载臆断为“讹传”,是“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对此说法有文章宣传的、有社区宣传栏的,甚而有碑文的,致使诸葛亮修九里堤的水利文化变得扑朔迷离,市政对其宣传也显得暧昧,拿不定主意。

我在2011年研究九里堤水利文化撰写的《关于成都绿道节点文化建设的建议》一文,经民建成都市委提交成都市府,成为成都市2011年度八个重点提案之一(成府办【2011】5-9-95号)。文中专研诸葛亮修九里堤文化,为其正名。我又于2012年市政打造新桥公园时,撰写公园打造方案,得到市政认可。当时因公园为九里堤府河入城北端,故特意打造了九里堤水利文化墙,以文献典故史实列诸葛亮修九里堤文化显赫其中。

接着2012年,九里堤作为“北改”文态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成都市文物局、金牛区人民政府对古堤遗址进行了维修保护,重建了诸葛庙,塑像其中,堂而皇之地将诸葛亮修九里堤的水利文化公开展示出来,澄清了混淆的视听。

2017年12月6日成都地铁七号线开通,在站点打造了九里堤文化墙,诸葛亮修九里堤再一次向世人名正言顺地展示出来。

地铁七号线九里堤站文化墙记载:“九里堤为城内修筑的河堤,由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前人的基础上重建”。

至此,新桥公园、九里堤遗址公园、九里堤地铁站三处明确写出诸葛亮修九里堤的史实,可谓用心良苦。由此诸葛亮修九里堤的水利文化名正言顺应该成为九里堤地区的悠久厚重的特色文化;并理所当然地能够融入九里堤地区的文化建设中,成为成都人民文化血脉的一个源头。

作者:成都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扬雄都江堰诸葛亮
拜水都江堰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诸葛亮喂鸡求学
千古奇观——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