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中日端午节习俗的异同

2021-08-10江玉祥

文史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江户菖蒲粽子

江玉祥

2012年4月初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专程赴日本东京、京都、奈良、大阪考察日本民俗和民间手工技艺。同行者有马超夫妇。日本学生田村彩子安排行程并全程陪同导游,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4月10号那天,我们去和歌山参观汤浅酱油制造厂,突然彩子叫我快看一家住户房檐口挂的鲤鱼风筝,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舞。

“为什么要把风筝挂在房上?”我问。

“那不是风筝,那是端午节挂的鲤鱼旗!”彩子回答。

“端午节不是还有一个多月吗?”

“那是去年端午节挂的!”

彩子还来不及更详细向我解释为什么日本的端午节要挂鲤鱼旗,汤浅就到了。接下来就是紧张繁忙的参观访问,行程安排得满满的,我自然无暇再过问这件事。一晃就是9年。2021年的端午节又迫近了,我想写点过节的应景文字,突然想到9年前我和田村彩子同学在日本旅途的话题。对,接着谈中日端午节习俗的异同;可惜彩子正在京都大学任教,不方便讨教。积习让我还是钻进书海,爬梳文献资料,凑成一篇急就章,以飨读者。

先说端午节的日期。中国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大约相当于公历的六月中旬。2021年的端午节在公历6月14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飞鸟时代[1](公元592—710年)从唐朝传入的。当地农民在农历五月有一个称为“五月忌”的祭祀活动,后与中国唐代端午习俗的内容结合,开始形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端午节。不过,端午节最早在日本是属于贵族享受的节日,通常只在皇宫内搞一些活动,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在江户时代[2]以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向西方学习,废除农历,改用公历,于是端午节的法定日期也改为公历的5月5日,但部分地区的端午传统活动仍照旧历日期进行。日本政府自1948年起把5月5日定为儿童节,列为公众假期。那又是为什么?那还得从中日端午节习俗内容的异同谈起。

晚清诗人、历史学家、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在其所著《日本杂事诗》卷二诗注曰:“旧俗,凡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谓之节句,略如华俗。”他又在《日本国志》卷三十五《礼俗志二·岁时》中说:“五月五日谓之端午,插艾及菖蒲于门檐,饮蒲酒,食粽,始服布葛。是日,贺茂庙前走马,谓之竞马,士庶得男,必竖彩旗陈武像及木刀枪,以饮燕。是日,藤社神会擐甲走马,亦谓之竞马。凡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谓之节供,拜节往来,略如岁朝。”

黄遵宪曾担任清朝驻日本大使馆参赞5年(1877—1882年),其间“稍与士夫游,读其书,习其事,拟草《日本国志》一书,网罗旧闻,参考新政辄取其杂事,衍为小注,串之以诗,即今所行《杂事诗》是也。”可见,他在《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所言日本端午节习俗是有根有据的历史,是采风问俗所得的真知。观其言,日本过端午节“插艾及菖蒲于门檐,饮蒲酒,食粽”,均同于中土风俗。日本端午节的食品主要有粽子和槲叶糕,关西地区(主要包括大阪、京都、奈良等城市)多是端午节吃粽子,而槲叶糕则多见于关东地区(主要包括东京、神奈川县等地区)。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最初用茅叶包裹,外形特征是呈长圆锥形,后来又出现以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的粽子。日本粽子吃起来更像是甜点。他们的粽子是用米粉制作而成的,基本颜色就是黑、白、抹茶三色。在以前的时候,日本粽子都是不放内馅的,最近也开始包馅。粽子馅多是刺身,就是鱼脍、鱼生、生鱼片之类的海鲜,同中国人的口味不同。

日本菊池贵一郎著绘《江户风俗绘本》上编《街市风貌》卷三“五月”条:

五月端午的物品

五月五日端午佳节,过节的物品和三月一样,都是些时令的东西。有男孩的家庭互相赠送柏饼、粽子。送给房东、主子、师傅的东西全部和上巳节一样。给男孩的东西首选武士偶人,除此之外还有头盔、盔甲、青龙刀、鹰和弓箭,具体赠送什么物品,跟家庭的贫富有关。回礼一般是柏饼、粽子、酒、鱼干。另外,还举办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菜店的竹笋、蜂头菜、蚕豆、山芋虽还不在时节,但因是过节必备之物,已经悉数上架。“竹笋嘞,买竹笋!蚕豆蚕豆!”端午节前,大街小巷都是吆喝声。

售鱼

鳕鱼干和笠子鱼干是过节的必需品,鱼贩或在店里售卖或挑上街头叫卖,生意兴旺。

售菖蒲

节前三四日,街头便会有很多小贩叫卖菖蒲:“菖蒲——来买菖蒲!”除了菖蒲还有艾叶。[3]

菊池贵一郎著绘《江户风俗绘本》中编《家庭风貌》卷三“五月”条: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作为端午节庆祝仪式,诸侯会向将军的军营献上粽子。在这一天,武家的人们都会换上不加里衬的单层和服。而在一般百姓家中,大家也都会从这一天起换上单衣。寻常百姓人家在这一天,会吃槲叶糕。人们端午节当天所食用的槲叶糕,或是自家制作或是从店家购买。手艺人们在端午节这天都会休息。端午节当天,无论是武家出身的孩子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都会换上整洁清爽的衣服,前往师傅家里表示祝贺。武家的内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在锦袋内填入药材香料缀以五彩制成香荷包,挂在柱子上以祈求去瘟避邪。虽然在荷包内装入药材香料制成香包的习惯,一年四季都有,并且四季所装药材也各不相同,但值得一提的是,端午节时的香荷包,制作格外精巧,别具特色。 [4]

日本端午节也有用菖蒲水沐浴的习俗。传统的日本浴池在端午节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进水池中。日本冲绳有端午竞渡习俗,称为“哈利”。长崎的“爬龙”活动就是竞渡。宋代朱辅撰《溪蛮丛笑》称武溪蛮端午节赛龙舟为“爬船”;长崎的“爬龙”,即“爬龙船”之意。当然,与中国一样,日本的竞渡活动并不都是在端午节进行。像对马、岛根等地区的竞渡日期不是端午节,内容也是日本特有的神社祭祀仪式之一,这些应该都是日本固有的文化。

日本端午节最独特之处,是挂鲤鱼旗。因为端午节这天又是日本的男孩节,这一天家家在屋顶上挂鲤鱼状的彩旗,在家擺土偶人,表示庆贺。旗是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分为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表达了父母望子孙成为勇敢坚强的武士的愿望。根据“尊重儿童的人格,谋求儿童的幸福,同时感谢母亲”的原则,1948年规定这一天为全国公众假日,便成了庆祝所有儿童幸福的节日。在节日当天,日本的家庭都会在屋顶上悬挂鲤鱼旗,用来象征儿童消除厄运,克服困难,顺利成长。日本在三月三日还有从上巳节发展而来的女儿节。女儿节以摆放各种玩偶来庆祝。在江户时代,鲤鱼旗只有黑色的鲤鱼;但是从明治时代开始成对地挂黑鲤鱼和红鲤鱼,从昭和时代开始,又增加了青色的小鲤鱼,表示一家人。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鲤鱼旗》一文中描写道:“东京的鲤鱼旗一般只有红鲤黑鲤和飘带。有一次我兜风到外地,看见每幢宽大的老宅上都熙熙攘攘挂了许多旗子,数目想必和家里孩子的人数一致。有的挂三尾小鲤鱼,有的人家居然有七尾之多。看到这些人丁兴旺家族的旗子,我不禁想象从前祖母家有十二个兄弟,不知会挂多少鲤鱼旗。”[5]

相传这种风俗始自武士时代,形成于江户时代。在江户时代以前端午节这天是挂一般彩旗,正如前引黄遵宪著《日本国志》所言:五月五日“士庶得男,必竖彩旗陈武像及木刀枪,以饮燕”,以后才渐兴挂鲤鱼旗。鲤鱼旗象征什么?中国学者都用“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来解释,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始见于汉代辛氏撰写的《三秦记》。此书至隋唐时已佚,但这个传说还保存在宋代李昉撰的类书《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六“水族三·龙门”条引《三秦记》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其龙门水浚,箭涌下流七里,深三里。”

《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六《鳞介部》八“鲤鱼”引唐初窦维鍌撰《广五行记》曰:“隋炀帝大业初为诗,令宫人唱之曰:‘三月三日向江头,正月鲤鱼江上游。意欲垂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

唐李白《赠崔侍郎》其一:“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宋陆佃撰《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陆佃(1042—1102)是陆游的祖父,他生活在北宋仁宗庆历二年至宋徽宗崇宁元年这个历史阶段。

由上列史料可见“鲤鱼跳龙门”传说在隋唐至宋这段时间已完全成型,它是伴随隋唐科举制的推行而流行传播。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至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为了巩固天皇制,仿照当时唐代的科举制度举办贡举。很可能,“鲤鱼跳龙门”这个传说也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但是日本实行科举制时间较中国、朝鲜、越南为短,到1177年(平安末期)后已废除。至江户时代(1603—1868年)后期实行一种形式和内容近似科举制的人才考核制度,称为“学问吟味”,为“江户版的科举制”。这是以德川幕府征夷大将军的旗本、御家人子弟为对象,三年举行一次的学术考试。学问吟味与贡举制最大的差异在于考试结果并非与“叙位任官”有直接关系,而比较接近于一种褒奖名誉的方式。对士子来说,就不是“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那种攸关前途命运的大事。

随着日本科举制度的变化,江户时代形成的五月五日男孩节挂鲤鱼旗的象征意义,也同中国隋唐科举制度下的“鲤鱼跳龙门”原始象征意义产生了差异。明代李言恭、郝杰编撰《日本考》卷四《时令》曰:“端午名少蒲,亦有菖、艾、雄酒之设。”“少蒲”与“尚武”谐音。端午节是个崇尚武力的节日,故与端午节重叠的男孩节的象征符号“鲤鱼旗”,便与增加男性的活力有关,应该是增加男性活力的象征。《日本国志》载端午节“陈武像及木刀枪”及“竞马”等活动,皆为增加男性活力而设。所以我赞成日本小说家、戏剧家三岛由纪夫之说:“日本的鲤鱼旗所象征的能量却始终是一种男性的活力,体现出武士阶级的思想。作为农耕民族,神话时代的日本人认为天照大神是一切能量的源泉。从武士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出发,自然将明朗的五月天空中飘扬的鲤鱼旗视为男性活力与尚武的象征。”[6]

从日本传统的民间文化看,鲤鱼不是男孩的象征物,例如日本民间故事中,有《鲤鱼报恩》(新潟县南鱼郡)、《鲤鱼妻》(新潟县南蒲原郡),都属于“螺女型”的报恩故事,鲤鱼都代表女性。[7] 唯有中国民间文化中鲤鱼的形象既可代表女性,又可代表男性特别是男孩,例如年画中的“娃娃鲤鱼图”,孔子为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日本端午节挂鲤鱼旗象征鱼跃龙腾的男孩,应该又是学习的中国文化。

中日端午节习俗的异同,再次说明文化有籍贯,传播无国界;中国的端午节传播到日本,受日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影响,产生了变异。日本的端午节不等于中国的端午节。其在似与不似之间,由此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注释:

[1]飞鸟时代(公元592-710年)是古代日本的一个历史时期,开始于日本第一个女天皇推古天皇就位,终止于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市西郊)的公元710年;上接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它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区(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日本的飞鸟时代,相当于中国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这个历史阶段。

[2]江户时代(1603-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時期,统治者为三河德川氏。其从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创幕府开始,历时265年;从长庆二十年(1615年)大坂夏之阵灭丰臣氏、统一全国计,历时253年。江户时代上接日本的战国时代,下启明治时代,相当于中国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至清穆宗同治七年这个历史阶段。

[3][4](日)菊池贵一郎著绘,赵楠婷、安小筠译《江户风俗绘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5][6]三岛由纪夫《鲤鱼旗》,载陈德文主编《世界经典散文新编·亚洲卷·日本:冬天的富士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关敬吾:《日本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四川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

猜你喜欢

江户菖蒲粽子
好吃的粽子
端午节令,明辨菖蒲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室雅菖蒲清
养菖蒲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