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吟诵在中职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1-08-10钟定邦
钟定邦
引言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强调重视人文精神的浪潮日益增长,为吟诵的复苏与发展迎来难得的契机。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应该自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深入理解把握传统的古诗词吟诵价值的基础上,融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推新发展,将吟诵古诗词应用于语文教学,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投入学习,深入理解、领悟掌握古诗文之精华,实现有效教学。
一、吟诵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吟诵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情操,并且对学生思维的开启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都十分有效。例如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笔者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吟诵来贯穿全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步:初吟,吟准读音、节奏;二吟,吟懂诗歌大意;三吟,吟出作者情感,从而让学生体会作品主题,理解作者写作背后的情感;四吟,吟出诗歌意境美。
学生第一次朗读这首词前,即初吟,就要求他们读准“纶”“虏”“酹”等字音,并按照古诗词的声律节奏或意义节奏划分这首词。充分预习下,学生都能自信地大声朗读,不用担心读错被笑话。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前提下,教师点拨个别难理解的词句,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理解这首词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所以,第二遍朗读,学生已知道诗歌内容,在节奏、重读方面都会有所侧重。这时,教师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所作,结合苏轼的生平,不难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豪迈、乐观向上的胸襟。这时,第三遍朗读就要把这种豪迈的气势读出来,同时还要把诗中透露出的淡淡忧伤、深沉思索表达出来。最后一读,那就是细品诗中的意境美,带着理解到的情感,感受赤壁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的景色和周瑜从容自信、意气风发、雄才伟略的英雄形象。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语感
吟诵的关键之处还要深入了解古诗中的人,当读到《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时,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红杏出现在那邻家的粉墙上,而春的姹紫嫣红在园内争奇斗艳的美丽画卷。包括作者的留恋的神情和欣喜的心情。对春的享受让作者不由迸发出渴望,享受着春的洗礼。更有人会产生春意盎然、柳枝摇曳等诸如此类联想。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通过文字、节奏、情景等,会主动去认识、感受、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美、情感美。古诗文注重词语的提炼,讲究美感,有很好的审美引导。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即情感的高度统一,它将学生带入其情景,切实感受作者的心境。这种有声有情的声情具备,独特且新颖,成功地塑造还原情景,再现生活,将学生与古人之间的大门打开,与其心领神会,与其心心相印,实现读者对古诗文的了解、感受和认同。
二、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活用吟诵
(一)师生应共同了解古诗词的特点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体裁,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以古诗为例子,按诗歌的音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前为古体诗,唐朝时期古体诗进一步成熟完善,称近体诗。为五言、七言,包括绝句、律诗、排律(长律)等。语言的特点与古诗极其相似,同时有更严格的平仄、对仗与押韵要求。
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与古代汉语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密不可分。在作者一端,要运用这种诗意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把对人和事物的感受集中凝聚在一处吐露出来。于是,就需要采取比生活中更为热烈的语言、凝练的形式来表现。从读者方面看,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自然语言未尝不可且定可以表现出来,而古诗词却是将其从直白中剥离出来,以更加生动形象且富含节奏感的形式表现作者心境,使读者顷刻接受作者所感受到的情景,与作者产生共鸣,将此情牢记于心。因此,师生若共同理解古诗词所写的词语和古诗文遣词造句的韵律特点,就相当于在古人和现代人中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直击现代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二)深入理解文本
作品写了啥,中心思想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诸如此类,均属于文本的解读问题。文本解读可以说是语文教育中首先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其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品的写作目的,即确定教师在授课中“教什么”的问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潮流下,语文教学到底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价值,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在日益重视文化自信、强调教育兴邦的背景下,高效课堂的目标达成,深入解读文本已经成为先决条件。作为语文教师首先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既要明白作品的文本价值,更要深刻理解文本背后蕴含的意义。很多古诗,语词少量,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深邃的意义。要想解读古诗文本,首先要查阅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及作者阅历等,再设身处地想象作者的心境,将自己融入作者,所谓“知人论世”,进而读出诗词之深意与情韵。
(三)把握诗歌节奏
節奏,即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是诗歌的“衣服”“骨架”,于吟诵至关重要,一首古诗词只有朗朗上口,人们才会愿意吟诵。优秀的古诗词(文)皆有自己的节奏,形成独特的韵律。节奏的构成要素有很多,包括声调、词组、停顿、语调等,它们构成了节奏,也影响着节奏。节奏也如古诗词,也有其中心,古诗文的第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单字或者末字称为“节奏点”。大家经常所说的如何划分词组或者音步,也就是节奏点在哪里的问题。“平长仄短”的原则,适用于传统的吟诵,如果节奏点的字是平声,就延长朗读;如果是仄声,吟读时长缩短。可以说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是吟诵好诗歌的重要前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正确划分文段的朗读节奏,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文句的意思。在吟诵古诗文时,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教会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致弄懂诗歌大意;并在此基础上,仔细体会诗句中的哪些字词应该连在一起读,哪些是一定要分开读,才符合诗歌意思,以此把握句子的自然停顿。
第二,要借助语法知识。在读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语法知识来分析句子结构。当弄清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时,古诗文句子的停顿自然就掌握了。
由此可见,准确地给古诗文划分吟诵节奏,就要对句意及层次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当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吟诵节奏技巧,学起古诗文来就游刃有余。总之,能否准确地给古诗文划分吟诵节奏,关键在于对句意及层次结构的理解。掌握一些古诗文的吟诵停顿知识,古诗文就会变得好读好记好理解。
结语
通过吟诵,可以让学生进入古诗文的美丽世界,与古人握手交谈,做到心灵交汇,体味、分享古诗文的饕餮盛宴。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原则。为师者应在吸取前辈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灵活推出新的教学方式,让古诗文吟诵之花绽放语文课堂,也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爱上古诗文,提升其对古诗文的鉴赏品味,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雅审美情趣的新时代人才。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