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转型的思考
2021-08-10林思悦
林思悦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侧重点、作用时效、遵循原则、工作程序、观念和取向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意义
1.中职学校角色转换,从就业教育到升学教育
在高职扩招和中国企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要顺应局势,懂得变通。中职学校受培养目标低端、学制短、技术知识含量稀薄等方面的限制,在高科技、高发展的时代难以继续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型劳动力。长期以来,中职会计专业重视的是学生如何在毕业后顺利走向会计岗位,以为企业供给初级的会计为己任。培养重心在就业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家庭的重视,更多的中职生选择继续升学。
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学校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转变以往的思路,要将学生看作是即将走进大学校园的中学生,作为中职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职业预备教育,为高一级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2.社会发展、企业改革、学校生存的需要
隨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技术创新、深化改革是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职业院校的改革方向。
一方面,国内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行业竞争和冲击,面临着新型管理模式和战略选择方面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持续稳步发展只有充分挖掘内部管理潜力。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以企业的需要为方向标,大力开展以价值管理、绩效评价、风险管理、战略决策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课程,转变学校会计专业发展指南,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和整体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要稳生源、抓质量,就必须有教育管理战略性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学校建设。财务会计软件日趋成熟,基本会计业务能够运用会计软件智能化做账,企业转型要求财会人员不仅是事后做账,财会人员的价值更多应体现在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上,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降低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是企业的重要需要,也是国家当下人才战略性发展的趋势。
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体系过于简单,管理会计课程少
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在中职学校重视度不突出,一个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工作中,需要拥有多项能力和专业的素养,不仅要掌握财务工作中的各项专业技能,还需要管理会计方面的综合素质。但是,中职课程设计大多以学生毕业之后直接从事会计工作为设定前提,更注重真账实操的训练。学校在培养会计学生时,往往只重视核算技能的提升和校企合作中真账实操的实习,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是基础会计、会计实训类的相关专业课,管理会计知识所需要的课程几乎没有,对于课程内容如何与高校会计课程相连接考虑较少。没有对学生的会计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训练,课程体系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管理会计的知识。对于课程内容如何与高校会计课程相连接也考虑较少。
2.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践需求脱离
学校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考核形式,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际上,社会上所需要的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除了具备基础会计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且能够帮助企业对经营形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能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很多学校在实训的设置上仍然沿用传统手工核算的方式,在真实的案例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缺少实际锻炼的价值。教学没有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挂钩,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会计记账和会计管理当中去。这种与实际脱离的教学,让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担当重任。
3.教师思想固化,专业技能与社会发展脱节
许多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于实际企业的经营环境、管理模式以及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等,都是缺乏的。由于书本上的知识更新缓慢,而会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调整,管理会计的发展在企业生存状态的改变下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革,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由于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不能及时捕捉到社会和会计行业的变化,无法对学生的实践知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管理会计的能力上得不到实质的提升。
四、重视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1.思想上开拓创新思维,跟上时代步伐
刻板化是指对社会上或一类人简单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它深藏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影响着对人的知觉以及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影响人的决策。教职工由于长期处于学校半封闭社交圈,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固守成规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时要“去刻板化”。接受新事物的不同面,正确分析时代前进步伐中的优缺点,勇于创新,开创新局面。
2.行动上从实践出发,不断修正
管理学家戴明的“四环说”,PDCA,指出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要经过四个步骤:计划——执行——检查——修正。他们之间是大环套小环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结果呈阶梯形上升。这就要求,专业课程的改革要从实践中来,并且经过实践的验证。中职会计专业究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如何转型,必须是进行市场调查之后得出来的方案,但是方案正确与否,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让改革的步伐跟上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发展才能不断地成长和完善。
3.心理上心怀职业信念
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对职业教育的信心,要确信,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坚信中职会计专业,也能找到正确的市场定位,为社会贡献力量,为学生指明方向。
五、中职会计专业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1.完善课程结构,进行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为高校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中职毕业生为出发点,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是全面的、长远的。特别是提高学生对报表数据的分析能力、对成本的控制能力、预算决策能力以及对信息资料的处理技能等,增强学生应变的能力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应设置财务管理、数据处理、税务知识、职业道德素养课程,还应设置计算机工具的基础使用技能等,提升學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业务的转变,实际上也是从业者思维的转变,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可以适当加入有辅助功能的管理课程。会计专业培养综合性学生人才,仅仅依靠本专业部门的教师是行不通的,需要学校各个专业部门教师进行有效资源的整合。比如,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到会计专业教授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及适合的管理等。
2.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为教师和学生走出去搭桥梁
理论知识需要大量可靠真实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在实践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才能上升为理论知识。教师要将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学校应给教师创造机会进行专业学习,不仅参加国家规定的继续教育,更应该拓展适合的校本培训。转变之前的校企合作理念,从企业进校园为主到教师走出去,让教师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教师在亲身体验后,向学生传达更为真实的管理会计技能,以及企业实际上所真正需要处理的问题。学生要学好管理会计知识,也不能仅限于课本的知识,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是变动的,学校如果能够提供学生跟岗实训的机会,才算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和懂得管理会计的精粹。
3.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
随着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3+2”联合办校模式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有直接的联系,但有些中高职院校之间仅限于表面联系,如何让“3+2”办学模式真正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培养怎么样的会计专业的中职学生,课程要如何设置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优势以及高校所需要的高职学生素质,中职学校充分地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并且运用到实际课堂当中。“3+2”办学模式让中职学校培养更多适合高职院校的中职毕业生。
六、结语
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是企业的重要需求,也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侧重点。中职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机制,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拥有多项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综合性专业会计人才。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