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百年演进
2021-08-10李洪宇张荣华李友仕
李洪宇 张荣华 李友仕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途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党内党外、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开展了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国际社会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多国政党政要和友好人士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坚信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将开启下一个百年辉煌新征程。
本刊自2020年12月开始设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陆续推出了多篇相关文章,其中不少文章被“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二次文献转载,获得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本期邀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荣华教授团队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百年演进”、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杨超副教授就“中国共产党传播红色文化的百年回溯与当代启示”进行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仅呈现出民心为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顾全大局的特征,而且也在历时性和共时性演进的历程中呈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科学内涵;演进逻辑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张荣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18JDSZK03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06-0006-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1.006.001
全党全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汇聚成如诗如画、绚丽多彩的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革命精神作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厘清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与重要特征,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演进历程,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培育弘扬的内在逻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与时俱进地创造了集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革命精神,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传承、创新发展。革命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精神层面,既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砥砺前行的奋斗缩影,也是我们党和人民长期以来血浓于水的真实写照。关于革命精神的时间跨度,学术界暂未达成一致。有的观点认为,革命精神应该特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以斗争为主旋律的一系列精神文化。持该类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革命精神的时间跨度应当为1921—1949年间[2]。另一种观点认为,革命精神的时间跨度不应仅局限于革命战争时期,也应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涵盖自1921年以来我们党的全部发展历程[3]。还有学者虽然未明确指出革命精神的时间跨度,但却提出了将革命精神与建设精神、改革精神相并列的观点,该观点将以上三者归纳于红色文化资源精神的范畴中[4]。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此外,部分学者近年来还归纳总结了“中国精神谱系”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相近概念。其中代表观点认为,中国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党的本质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是维系党和国家的根和魂[6];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则与革命精神谱系的概念相近,二者均是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7]的精神写照。可见,革命精神谱系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各有侧重的不同提法,二者均属于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及部分学者的观点,本文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选取了更为广泛的时间跨度,即从建党以来至今的全部时间范围,涵盖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发展阶段,其中包括40余种被我们党中央明确提及、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革命精神。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大多数形成于革命战争之中,其内涵始终围绕着国家和民族独立而展开。其中包括:1921年建党之际形成的“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8];始于1925年韶山农村党支部,并被毛泽东于《七律·到韶山》中高度总结概括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1927年前后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9];1929—1933年间形成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10];1931—1945年,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11];1934—1936年间形成了“信念坚定、不怕牺牲、敢于胜利、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12];1935年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遵义会议精神[13];1935—1948年间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并应“永远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延安精神[14];1941—1943年间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15];1939—1946年,南方局在重庆期间形成的“永放光芒”的红岩精神[16];1940年前后形成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17];同期,还形成了“理想坚定、对党忠诚、百折不挠、奋发有为、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18];1947—1949年间形成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19];除此之外,还有“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韬奋精神[20];“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21]等以革命战争时期的模范人物命名的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大多数形成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之中,其内涵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展开。其中包括: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抗美援朝精神[22];1954年形成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23];1954—1959年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精髓”的西迁精神[24];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25];1950—1960年间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26];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石油会战”中,“为国争光、独立自主、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的大庆精神[16]160;1960—1970年间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7];同期在西南、西北、中南的三线建设,还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28]。此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形成了诸多以英雄模范人物命名的革命精神。如1952—1959年間形成了“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时传祥精神[29];1952—1964年间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30];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蕴含“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的雷锋精神[31];同期,还形成了与“大庆精神”同根同源,以“爱国、拼搏、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铁人精神[16]。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大多围绕着工农业的生产建设而展开,如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三线精神、铁人精神;也有少数革命精神形成于我们国家的军队国防建设及战争之中,如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不同内涵的革命精神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各行业领域百废待兴、急需发展的现实状况,也反映了我们党和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完成时代发展重任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大多数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途中,是自我们党和国家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来,在生产、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宝贵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历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32];1980年以来,伴随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而形成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33];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首夺世界冠军,并在5连冠辉煌中形成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34];1988年,随着“上海五国”多领域合作协议的签订及后续上合组织的顺利升级,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36];2002—2003年,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35];2005年,伴随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37];2008年,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38];此外,1979—2002年间,根据“新时期雷锋”——孔繁森的优秀事迹,形成了孔繁森精神等以人物命名的新时期革命精神[3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任务,我们党和国家在积极进取、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结合我国新时代国情的革命精神。主要包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工人阶级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0];2014年,我们党在保护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形成了“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宽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精神[40];同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在领导干部作风讲话和院士大会讲话中提出,要不懈弘扬科学精神[41];2016年,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同时,形成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4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而提出了全党全国人民需要发扬斗争精神[4];2020年,全党全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43];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44];在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45]。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特征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丰富发展的革命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伟大实践全过程之中,同时也生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鲜明特征。此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独树一帜的特有标识,是全部革命精神、优秀品质的概括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工作中要把握的重点问题。
(一)民心为本
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同样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民心为本”作为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革命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以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1927年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部队官兵要与百姓和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着重强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46]。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着伟大复兴重任,并在完成时代重任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民心为本”的优秀品质,才能结成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才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结晶的革命精神。“民心为本”作为革命精神基本特征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要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本。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便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了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一文,阐述了民心、民生问题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发展方向。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文化的发展愈发趋于多元,人民群众对优质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上升态势。与其他文化相比,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人民性。革命精神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扬,就是坚定以民心为本的革命精神基本特征。
(二)锐意进取
任何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与当时时代相符合的文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促进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样,在中华民族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之中,只有足够优秀的文化才值得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才能够引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谱写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革命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发展的各阶段都体现了锐意进取的鲜明特性。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锐意进取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革命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奋力拼搏、不懈努力的时代缩影。在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列强,所展现的无畏强权、勇于奋斗的民族气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不断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实践进程中,所展现的改革创新、自我革命的时代风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锐意进取特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指:革命精神在其形成和丰富的过程中,也围绕着中国在不同时期发展的基本国情和世界时代局势,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艰辛历程,中华大地从革命时期的战火纷飞转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欣欣向荣,但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仍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革命精神锐意进取的鲜明特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全过程中,我们党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始终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所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精神才闪耀着时代进取的光辉。
(三)开拓创新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中,始终肩负着时代重任、面临着各时期的严峻考验。在我们党和人民迎来一次次伟大胜利的同时,革命精神也展现出了自身开拓创新的鲜明特征。早于1927年,面对国共合作走向破裂的现实情况,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彻底解决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等问题,创新性地形成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待时机成熟后再夺取全国政权的理论。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代表的新理论,是对俄国十月革命中“首先占领大城市”的科学创新,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继井冈山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来自敌人、环境的艰难困境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解决办法,进一步展现革命精神科学创新的鲜明特征。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创新,是立足于各阶段的现实情况、革命任务而展开的,是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西方革命斗争经验扬弃汲取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创新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并在此后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大胆地向前迈进,开辟了唯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发展的开拓创新之路。改革创新精神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弘扬及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长达40余年的中高速发展、引领了量子物理及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产业走向世界前列,不仅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时代,而且為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和平发展的中国模式。
(四)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作为革命精神基本特征,其含义主要包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发展,牺牲家庭和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安排、听从党的领导;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损害整体荣誉等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顾全大局性可分为两个层面。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各有侧重地展现了顾全大局的基本特性。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局利益、时代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是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伟大实践中谱写的革命精神,始终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始终与中国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及各民族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无私奉献、无畏艰险的伟大实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顾全大局的鲜明特性。如李大钊、刘胡兰等革命烈士,在敌人面前不惜牺牲自己或者家人的生命,宁可慷慨就义也要严守党的秘密;钱学森、华罗庚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条件,投身于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中。顾全大局的鲜明特性还体现在那些冲锋陷阵而英勇牺牲以及由于革命或建设工作需要而抛家舍业的革命战士之中。故而,“顾全大局”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党和国家胸怀理想、崇高追求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革命前辈们无私奉献、严守纪律的集中体现。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演进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艰辛探索所形成的独特精神谱系[47]。革命精神作为我们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伟大实践的智慧结晶,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演进历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历程可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在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整体性及内在红色基因的前提下,把握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分析革命精神的历时性演进;第二,把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断丰富而本质内涵始终不变的发展历程,分析革命精神的共时性演进。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时性演进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作为意识形态的表征,必然从属于客观历史条件,是不可能脱离我们党的发展历史而独立存在的。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宝贵品质与优良传统,凝聚形成了经得住历史检验的革命精神。因此,革命精神的历时性演进,可结合以上4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重任加以把握和概括。
革命精神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我们党肩负着带领中华民族突破一切阻挠与障碍,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重任。此阶段诞生的革命精神,是紧密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任务而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中包括首创精神、奋斗精神与奉献精神[48]。为革命的领导力量而首创、为革命目标而奋斗、为革命动力而奉献,是我们党在民族存亡之际英勇决断的宝贵总结。同样的,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曙光即将到来之际形成了西柏坡精神,其蕴含的“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49],也是为革命对象而奋斗、为革命的具体步骤而建设、为永葆革命性质而坚持民主。此外,革命斗争时期的其他革命精神,也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我们党和人民无畏强权、勇于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
革命精神丰富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经此前的充分准备,如何高效地完成三大改造、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成为新的时代命题。此期间形成的革命精神,不仅是全党全国人民圆满完成时代答卷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精神内在的“坚定信念、艰苦朴素、勇于胜利”等宝贵品质的继承与弘扬。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演进历程的“中间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体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将革命前辈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秀精神文化充分汲取,同时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也丰富了中华儿女在和平发展年代应有的昂扬品格,为革命精神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革命精神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革命”,不仅包含武装斗争中的暴力革命,也应包括文化革命与经济革命。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落后面貌重要的是要有革命精神。”[50]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层的认知与探索,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视域下,不断解决疑难杂症、打破封闭僵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步入世界舞台的脚步也在不断迈进,这不仅要求我们党和人民对世界格局、对我国未来发展走向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也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时代重任面前,团结一心、敢于拼搏,以彻底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实际行动谱写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篇章。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任务的不断更迭,不仅是我国各行业领域日益革新造成的,而且也是世界格局及自然环境的风云变幻所影响的。无论是“特区精神”,还是“抗洪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革命精神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任务而展开,从而汇聚形成了此历史发展阶段中革命精神的演进历程。此外,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的历程,还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等革命精神,谱写了中华儿女华丽壮美的时代诗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5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变化。与以往相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既包括对某时期、某事件中优秀品质品格的凝汇,也前所未有地提出了使命型政党倡导、孕育、坚守的革命精神,即使命类革命精神。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了“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侧重于总结概括抗疫斗争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昂扬精神风貌,属于事件类革命精神的范畴;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2]和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则属于对长期以来为祖国和人民埋头苦干领域行业的讴歌。使命类革命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了本质性的变化,既是百年来我们党从幼小走向成熟的精神写照,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全党全国人民拼搏进取的现实写照。总的来看,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时性演进中,无论是地域类革命精神,还是事件类革命精神、人物类革命精神,以及最新提出的使命类革命精神,都是在一以贯之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而发展演进的伟大革命精神,都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昂扬风貌的高度概括与内涵总结。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时性演进
“共时性”意为革命精神在横向维度上的超时空挖掘[53]。共时性演进,指革命精神在诞生、丰富与发展的历程中,探索出经得住历史与实践检验的演进方略。革命精神演进的共时性,主要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两个方面。这不仅是由革命精神创造和践行的主体——党和人民群众——所决定的,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各时期的生动写照,同时还是百余年革命精神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命力来源。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精神共时性演进的科学保障。在革命精神演进历程中最为首要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在面对影响历史发展走向的关键时刻,坚持党的领导是革命精神有效继承、科学创新的强力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绝不是在安逸中就能平稳度过的,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可以在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阻挠,取得一次次伟大胜利、形成各具特色的革命斗争精神、迎来新中国的全面解放;才可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实际国情与西方反华势力的强力干预,夺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全线突破;才可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不同发展阶段我國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面对多变的全球局势,不断发展新时期的革命精神、不断增强我国的软硬实力、不断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革命精神共时性演进的根本宗旨。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立党之本,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演进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也都是在“人民至上”的理念下不断演进和发展的。百年来革命精神演进的历程,实则表明了各个时期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因此,共时性演进历程表明,无论任何历史时期,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都始终围绕党和人民、始终高举党和人民的伟大旗帜。
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培育弘扬的内在逻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从无到有、从孕育形成到传承弘扬的全过程,不仅是中华儿女昂扬风貌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精神文化高度重视的发展成果,同时还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精神文明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实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54];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更在百年来的培育与弘扬历程中,呈现出演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历史逻辑,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与实践,反映了革命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理论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时期国情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反映了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现实逻辑,体现了培育弘扬革命精神对党和人民完成时代重任的重要作用,反映了革命精神的价值属性。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共同阐释了百年来培育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必要性与价值性,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科学体现,也是建党以来中华民族优秀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
(一)历史逻辑:党和人民奋斗历程的智慧结晶
深入发掘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将其凝聚成高度概括的革命精神,并在完成现阶段任务的实际工作中发扬光大,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逻辑,也是革命精神传承弘扬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活动实践的基础,人的精神建构必须依附于生产活动,同时受制于历史的客观因素。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幽灵‘怪想等等来消灭的。”[55]因此,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和人民在革命实践中的智慧结晶,面对生产环境、生产关系逐渐转变的现实条件,随之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开拓的发展历程,构成了培育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逻辑。
首先,要将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经验概括为共时性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往往产生于某时期、某地域、某事件或人物的生产活动之中,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革命精神的时间延展、空间延展与人物延展[56]。但无论何种革命精神,都是对当时生产活动一般性概括基础之上的共时性凝结,都是超越时空、地域等客观因素的本质归因。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探索实践中的宝贵经验、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完成长达百余年的革命精神的延续与发展。以“雷锋精神”为例,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我国面临农作物减产紧缺、苏联专家撤离的内忧外患基本国情。时至今日,无论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国内生产方式、国民生活水平均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雷锋精神”得以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信念能量,归根结底是在其培育弘扬的过程中,形成了共时性的深刻内涵。因此,“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57]。
其次,要在坚持传承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过程中,助力完成当前的时代重任。社会的发展进步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而探寻规律、改善物质生活的前提是尊重社会存在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联系,即承认历史、尊重历史。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经近百年的实践检验仍具鲜活的生命力,与其在培育弘扬过程中蕴含的历史逻辑密不可分。正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才能坚定不移传承革命精神;正因为我们党始终“以史为镜”,才能充分发挥伟大革命精神的丰富价值、才能更好地解决现阶段的实际问题。以“红船精神”中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例,其背后凝聚着为人民群众奋不顾身的价值意蕴,并在后续的井冈山时期、两弹一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革命实践中一以贯之、科学传承。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根发芽
革命精神在深度挖掘党史事迹及品质内涵的同时,融会贯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的科学思想,不仅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落地生根,还形成了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培育传承的独特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是在时代任务和现实困难面前,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的灵活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也助力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
第一,培育和传承革命精神,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生产实际,唯有如此方可成为中华民族的理想灵魂。在革命战争时期,面对中俄革命现实条件的差异,我们党为加快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而做出的战略调整,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在和平发展时期,面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现实国情,我们党为加快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做出的发展规划,形成了以改革创新精神、航天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
第二,培育和传承革命精神,始终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包括解读的时代化,也应当包括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的时代化。在革命精神培育传承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将理论阐释与中华民族的时代发展任务相结合,创新性地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并汇聚成各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
第三,培育和传承革命精神,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不可能脱离人民群众;人民是阅卷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果最终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阅。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培育传承,历经百年而愈发光辉,不仅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昂扬的精神风貌。理论观点与实践历程的结合,使得本就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革命精神,在培育传承的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并轨,即为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认可、为人民所运用。
(三)现实逻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有效抓手
革命精神来自全党全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在百年来的演进历程中发挥了鼓舞人心、汇聚力量的引领作用,成为解决重大历史发展任务的有效精神抓手。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58]。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历程,充分体现了科学理论必定源自前阶段的生产活动、能动理论必定服务于现阶段的前行探索等特性,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现实逻辑。
革命精神的演进历程,始终围绕着对完成历史重任的经验总结。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崛起历经坎坷,同时也不断攻坚克难、迎来伟大胜利。革命斗争时,需要面对海内外敌对势力的阻挠;社会主义建设时,需要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需要面对“弯道超车”的艰难、部分反华势力的打压。现实困境并没有阻碍我们党和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反而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集现实性与时代性为一体的革命精神。无论是“苏区精神”,还是“大庆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都是战胜现实重重困境后的宝贵经验。
革命精神的演进历程,始终围绕着我国当前的时代发展任务而展开,并不断汲取此前的实践经验而传承。面对民族独立的时代重任,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均为实现人民解放而一脉相承,并不断赋予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立足于当前革命现况的时代内涵;面对自然灾害的破坏与挑战,“抗震救灾精神”实现了对“抗洪精神”的现实演进,不仅继承了团结、顽强等优良品质,而且结合汶川地震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科学”;面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重任,“浦东精神”既汲取了“小岗精神”中创新进取的宝贵经验,又提出了高效灵活的发展战略,“改革创新精神”更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在重任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前行、在前行中传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写照,还是革命前辈奋勇向前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国共产党培育弘扬革命精神历程中独特的现实逻辑。
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和人民奋斗历程的浓缩,还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良品质的现实写照。百年来,革命精神从诞生形成走向丰富发展,其蕴含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其演进历程及内在的演进逻辑,更为新时代传承发展革命精神而凝髓积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经百年检验而愈发活力,唯有作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方可充分发挥革命前辈的昂扬品格,方可开辟中华民族的美丽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02).
[2] 辛文斌.从革命文化到和谐文化——胡锦涛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92-194.
[3] 李燕,张秦.试析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21-22+37.
[4] 周琪,张珊.论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境遇与创新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20(12):19-27.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6] 邹绍清.论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国精神谱系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15+225.
[7] 韩云波.论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4+219.
[8]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001).
[9] 张志.江泽民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纪实[N].江南都市报,2001-06-05(001).
[10]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05(003).
[11]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002).
[12] 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6-10-22(001).
[13] 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看清形势適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001).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8-1349.
[15] 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002).
[16] 仝祥顺,张荣华,赵金鹏.当代中国民族精神[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117,160.
[17] 张国栋,李子路.弘扬沂蒙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党群关系新篇章[N].大众日报,2018-11-24(001).
[18] 胡玥.太行精神的内涵与由来[N].人民政协报,2017-12-21(009).
[19] 四建磊,史文通,辛强,等.永远和群众心连心[N].河北日报,2013-07-14(001).
[2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8-619.
[2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
[22]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G]//《大江南北》杂志社,正义之师正义之战——《大江南北》纪念抗美援朝文选.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2010:5.
[23] 習近平.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07(001).
[24] 习近平在陕西考察强调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4-24(001).
[25] 方圆.在莽莽荒原上创造奇迹[N].人民日报,2018-12-16(006).
[26] 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J].科学新闻,1999(28):2-2.
[27] 王宏民,桑继绿.红旗渠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5:378.
[28] 朱云生,何悦.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12-14.
[29]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02).
[30] 习近平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N]. 人民日报,2014-03-19(001).
[31] 常雪梅.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3-03-07(001).
[3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002).
[33]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5(002).
[34] 习近平.习近平致电祝贺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N].人民日报,2019-09-30(003).
[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394.
[36]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8-06-11(003).
[37]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02).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636.
[39]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59.
[40] 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N].人民日报,2014-11-10(002).
[4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02).
[42]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18(001).
[43]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
[44]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002).
[45] 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1-01(002).
[4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1.
[47] 郑士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多维度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20(5):69-74.
[48]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2017-12-01(002).
[49] 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50] 邓小平.邓小平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2.
[5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01).
[52] 习近平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N].人民日报,2019-09-24(001).
[53] 张平,孙倩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发展[J].中州学刊,2018(9):12-17.
[54] 杨云成.逻辑、归旨、启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百年图景[J].重庆社会科学,2021(4):17-28.
[5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56] 欧庭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5):29-35.
[57]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8.
[5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Abstract: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developed in the great course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ot onl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oriented, forge ahead, 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but also presents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logic in the course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evolution.
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volutionary spirit; scientific connotation; evolution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