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九大趋势

2021-08-10连平刘涛

银行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管理机构资管财富

连平 刘涛

2020年,在资管新规引领下,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独立第三方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运行态势平稳,行业加快转型,在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持续创新。展望2021年,财富管理行业将迎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行业发展亮点纷呈

2020年,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不利环境,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实现了逆势增长,呈现出以下六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银行理财加速向净值化转型。2020年,银行理财在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的同时,规模同比增长6.9%至25.86万亿元(见图1)。在战略层面,加快从零售银行战略向财富管理战略升级、从卖方服务向资产配置和买方投顾转变。在机构业态层面,理财子公司掀起了第二波申设潮浪,且结构更加多元化,不但有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涉足,同时还出现了农商行和中外合资理财子公司的身影。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平稳增长,保本理财产品加速退出,净值型产品占比总体提升,低风险产品、固收类产品仍是发力重点,FOF、ESG、私募股权等理财产品成为创新热点。在产品代销方面,不但银行的基金代销规模增长迅猛,银行理财跨行代销模式也悄然兴起,形成了更为丰富的产品供给。

基金成为重要财富管理平台。受益于股票市场上涨行情,截至2020年底,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增长5.1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34.7%(见图1);权益类公募基金占比为32.28%,较2019年底提高10.69个百分点。目前,公募基金已基本实现对权益、固收、大宗商品、海外市场等大类资产全覆盖,投资方式也从主动管理拓展到被动指数、量化投资、FOF等多样化投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投资需要。

信托业务结构持续改善。2020年,信托业务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在严监管环境下,持续压降融资类和通道类业务,信托业务结构明显改善,主动管理能力有所提升。截至2020年底,集合信托规模为10.17万亿元,占比为49.65%,同比上升3.72个百分点;单一信托规模为6.13万亿元,占比为29.94%,同比下降7.16個百分点。

券商资管头部效应明显。2020年,证券公司共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99.6亿元,同比增长8.88%,显示证券行业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转型初见成效。与此同时,行业发展的头部集聚效应明显。从已发布的上市券商年报来看,排名靠前的两家券商2020年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80.06亿元和65.98亿元,两者合计的行业占比超过40%。

保险资管保持较快发展。截至2020年底,27家保险资管公司和8家其他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 为近五年最高;机构管理费及其他收入合计为321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7%,实现了较快增长。

第三方机构突出综合化服务优势。2020年,独立第三方机构依托销售牌照和综合化服务优势,整合市场优秀产品资源,在财富管理市场上确立了自身地位。与此同时,一些领先的头部第三方机构还针对高净值和超高净值客户的高端化、个性化需求,加快了家族办公室业务的发展。

当前行业运行存在的问题

部分机构仍持“卖方销售”思维。为顺应资管新规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财富管理机构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将买方投顾模式作为财富管理转型的突破口,其中第三方财富机构在推动模式转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买方投资顾问模式下,投资顾问可全权代客户执行资产配置、基金挑选、动态调整等操作,其主要是通过投资顾问服务从客户的资产增值中获取回报,双方的利益高度一致。在美国等其他国家,财富管理行业也曾经历了从“卖方销售”到“买方投顾”的转变。但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上仍有不少机构,尤其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机构,由于缺乏投研能力和投顾服务意识,本质上仍将自己视为卖方销售。对此,如不尽快转变,或将影响长期稳定发展。

部分机构和领域的投研能力薄弱。一是国内财富管理机构普遍对海外市场研究不足,尤其是美股、美债及大宗商品等领域, 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强烈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同时,对于养老、ESG、碳排放等新兴领域的投研能力同样较为滞后。二是行业头部机构的投研能力普遍较强,而中小型机构则劣势明显。三是券商资管和基金公司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相对较强,银行理财、保险资管等相对较弱。四是除保险资管外,多数财富管理机构对于长期限资产的投研经验略显不足。五是一些领先的银行私人银行中心、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对于高净值客户、超高净值客户的高端化需求研究和把握较为深入,而其他部分财富管理机构尚未真正进入这一领域(见表1)。

投资者教育未跟上产品净值化转型步伐。资管新规出台后, 净值化转型导致各类产品的净值波动逐渐成为常态。财富管理市场金融产品的多样性、结构复杂性也对投资者所应具备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投资者教育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投资者金融素养不足,对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投资者对财富管理机构资质的判断能力不足,容易被不正规理财机构误导,掉入“投资陷阱”和“庞氏骗局”; 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往往存在“羊群效应”,缺乏基本的市场判断能力。2020年以来,财富管理市场发生金融纠纷的风险陡然上升,加强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2021年行业运行展望

伴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稳定复苏,2021年财富管理行业将总体上保持稳定运行,并呈现出以下九个发展趋势和特点。

市场规模趋稳、结构趋于平衡。2021年,在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的背景下,国内A股市场将呈现“前高后平”的走势,尽管仍不乏一些结构性的投资亮点,但整体来看,较难重现2020年下半年高歌猛进的火热行情。基金行业也将趋于理性,虽然2021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发行延续了2020年的势头,新发规模较大;但进入二季度以后,4月公募基金新发规模相对于1至3月份已明显下降,但仍超过2020年同期。随着权益市场进入调整期,主打“固收”“固收+”的银行理财可能会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在资管新规的推动下,近年来各财富管理子行业在业务模式和产品类型上“殊途同归”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加深,如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产品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类公募化倾向。总体判断,2021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很可能出现以稳为主、稳中略进的格局;从市场结构来看,各财富管理子行业的发展将保持相对平衡。

行业整体加快向“买方投顾”角色转变。从财富管理行业之间、行业内部的竞争趋势看,随着客户群体高度重叠、投资者需求日趋多元化、金融产品类型走向同质化、销售渠道交叉混同等市场特征不断强化,预计2021年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财富管理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服务好超高净值客户、高净值客户、准高净值客户、大众富裕阶层等转型升级,从过去的“卖方销售”角色向“买方投顾”角色加快转变,不断增强投研能力和基础服务能力,及时为客户提出金融资产配置策略建议,运用先进的配置方法和工具为客户降低风险、提高组合收益,大力发展顾问式财富管理、全权委托,努力做全市场的产品采购和资产配置专家,以此改善投资者的体验感,增强获客能力和客户黏性。在此过程中,各机构也将不断提升财富业务对收入的贡献比,提高零售AUM规模,拓展利润增长点,获取更高的综合回报。

全市场、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增强。受全球疫情防控不同步、经济复苏不同步、货币政策不同步、金融市场热点不同步等因素驱动,尤其是在2021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海外通胀预期升温等背景下,包括大宗商品市场、欧美股市、国内债市(主要是利率债、高等级信用债)等在内的各大类资产市场投资机遇有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轮动。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投资过度集中于任何单一市场,其潜在风险也将难以预测和控制。2021年一季度以来,国内权益市场已逐步进入了调整阶段;4月开始,公募基金发行也出现大幅波动。从投资者的需求变化来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从单纯的资产保值增值需求,升级为关注财富规划、税务规划、家族传承、海外教育和投资等多元化需求。预计2021年将有更多的财富管理机构整合内外资源,为客户提供覆盖全市场、全球资产的配置方案。

大中型机构举集团之力做强财富管理平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强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加强对包括母公司、子公司等在内的全面监管,有助于健全风险隔离,防控潜在金融风险,对于长期行稳致远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市场的新机遇、新挑战,不少财富管理机构也将积极探索,如何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整合协同母公司和整个集团的多牌照、跨业务、跨市场、跨币种等资源优势,共同为客户,尤其是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如中信集团已表示,将发挥旗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和租赁等金融全牌照优势,共同打造中信“财富管理联合舰队”;兴业证券、新华保险资管等机构也提出了2021年及未来几年全面加强集团协同,打造统一、融合型财富管理平台,推进财富管理大发展的思路。

不同行业机构“外部抱团”扬长补短。在财富管理市场上,不同行业和机构各有优势和短板。银行理财可依托母行的庞大客户资源,同时长期耕耘固收领域,但对于权益市场的投研能力相对薄弱;券商、基金等机构投研能力较强,但客户资源和产品分销渠道相对有限;保险资金对于中长期资金的运用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是在养老领域,而这一块恰好是其他机构所欠缺的。2021年是资管新规的最后过渡期,各类财富管理机构都必须加快转型,同时又都面临服务好客户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不同机构之间存在加强合作的共同需要。2020年12月,交通银行推出基金投顾服务平台,由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中欧财富三家获得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的机构根据客户委托进行基金产品投资和管理,由此促成银行的客户资源与基金、券商的专业投研经验形成强强联合。即便在某一财富管理行业内部,这种合作趋势也在增强。如在银行理财业领域,部分中小银行利用渠道优势代销非本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现象也日渐流行。2021年,预计将有更多的财富管理机构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探索形式多样的战略合作。

“固收+”、再平衡策略大行其道。2020年,公募基金、銀行理财、信托等行业纷纷将“固收+”业务作为发力重点,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同时产品波动性相对较小,为投资者带来了较好的投资体验,其价值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2021年,各大类资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有可能进一步加大,预计“固收+”将继续成为投资者在低利率环境下增厚固收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财富管理机构可根据市场热点变化,灵活运用“固收+”策略,推出“固收+股票”“固收+打新”“固收+可转债”“固收+指数基金”“固收+量化”“固收+定增”“固收+期货”等各种组合。2021年财富管理机构应对跨市场机遇和风险不确定性的另一个有效策略是“再平衡”。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财富管理机构和投资者从心理上都要适当调整收益预期,在坚持跨市场战略资产配置的前提下,根据长期目标对投资组合进行再平衡,当大类资产比例偏离目标配置一定程度后,通过交易买卖将资产配置恢复到目标比例,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除FOF外,2021年首批公募MOM基金已正式进入市场,FOF、MOM及与之结构类似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也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碳中和、绿色及ESG主题乘“热”而上。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郑重承诺我国2030年和2060年将分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中美大国关系角度看,碳减排也是目前双方为数不多可以达成合作共识的领域。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等具体目标。央行也表示将积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创设。截至2021年4月末,市场已出现或正在酝酿不少碳中和主题的信托、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金融产品。此外,2021年与碳排放相关的绿色、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主题将继续受到监管和投资者青睐,如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信托”。

公募REITs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为加快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继2020年证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通知和业务指引之后,2021年1月,沪深两市交易所、证券业协会进一步公布了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业务的配套规则,为产品正式上市交易做好了制度准备。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两地交易所已储备并发行了多单由券商、基金等机构参与发行的公募基础设施REITs项目。预计2021年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业务进入正式试点后将迎来快速发展的一年,在支持国家和地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将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方向。

第三支柱养老产品迈入规范发展时代。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中央制定了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公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申,“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2021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支持养老金制度转型,把大量个人资金供给转化为长期的、有养老属性的、有相对安全保障和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养老产品,如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在区域层面,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也联合发文支持在海南自贸港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金融。但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一些金融机构发行的养老金融产品仅有“养老”之名,其底层资产、产品结构等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区分度不大,养老特色不鲜明、养老功能不突出。2021年银保监会在推进养老金融改革发展方面将双管齐下:一方面,规范市场秩序,清理打着“养老”噱头、名不符实的短期金融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养老金融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理财产品、专属养老保险产品、商业养老计划等,供不同风险偏好的消费者选择。预计2021年我国养老主题金融产品将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作者连平系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刘涛系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管理机构资管财富
现代中学教育管理制度初探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不改转型方向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财政部:资管产品暂按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
券商资管挑战重重
浅析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财务管理
档案开放利用中的隐私保护问题
新财富500富人榜
刘珺?:大资管是金融脱媒的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