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思维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2021-08-10曹申娟
曹申娟
泰安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泰安 2712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其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面向全体中职学生。对学生们后续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生活的涉及广泛,随着大数据不断开展,对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数据处理做到准确筛选,将其转化为便于观察的数学模型,实现数据的价值会越来越具有实在意义。应当在更多的教学内容中挖掘计算思维思想。从更多的角度和更广的范围内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结构化思想。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会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和难度加大,给教学带来难度。因此,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建立新的课程内容,成为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一步。
1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增强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性
在课程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并针对学习难度,运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和原理知识相融合,从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知识并获得乐趣。改变纯操作式教学,形成思维训练和实际应用并重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和开拓,锻炼学生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中接触到的计算思维方法,不断地出现问题和给出解决方案这一循环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计算思维能力,并能够在计算机实际应用操作中,运用所学得的知识去处理判定问题。由抽象特征,建立合理的数学经济结构模型。通过不断地分析选择数据,再经过合理筛选,综合利用信息资源,选择合理的模式,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Excel教学中,将计算机思维能力融入其中,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图表的创建,通过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方式,学会图表的修改和图表类型的选择。可以通过的简、抽象特征等计算思维思想,将事结构化信息转换。而学生们乐于探究但不善于总结,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注意力不集中,引用贴近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将生活理念引入课堂。
2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提升教学活动中的逻辑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当具有一定逻辑性特点,大致步骤包括:基础原理—实践运用—思维强化—实践实验—思维再强化。在每节课讲解完基础原理后通过实践运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实践才能出真知,要通过检验并加深认识。之后,可以用过教学平台中的后台评分功能对学生的近期成果得到检验,并给予评价。教师需要根据教材、课时及教学计划,来设计具有让学生学得进去还能乐在其中的教学方案,将基础知识原理同实践案例相结合,对学生们起到发散性、开发性的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实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新课标,计算机基础需要计算思维的引入。
在Word教学中,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视频让学生先体验即将学什么和该怎么学,通过生动不失严谨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然后要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进行验证,把老师视频中讲解的题目和自己实践得到的结果相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实际应用的关键点,达到自己可以灵活运用的目的。温习也是不可错过的方式,老师可以设计以教学内容为主并附带少量预习内容的题目,温故而知新,不断重复不断记忆。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并对思维的逻辑性进行了更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3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注重教学活动中的模式性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和学习任务的合理安排,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而学习。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准备、任务的制定、任务的实践、任务的评价分别进行,学生需要对任务的接收、任务的明确、任务的完成、任务的交流中运用计算思维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作品的展示,由各小组学生评判得分,最后老师合理地判断成绩是否和合理并向同学们讲解理由和需要改进之处,只有取其精华去之糟粕,才能有所提高并使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由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们自己思考并尝试解决,通过翻阅书籍找到相关资料,会增加学生们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PPT教学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组内分工,完成任务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彼此探讨任务中设计的知识,分别对ppt的模板、搭配的图片、动作动画等进行合适的选择,运用组内“小老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间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结合学习任务,在组内进行交流,一起探索新的知识,并对成果进行共享,彼此提高,共同进步。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们不仅需要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后续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对传统教学上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基础不同等问题,将计算思维运用和课堂实践进行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