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粒灸联合拮抗肌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的疗效观察

2021-08-10薛捷红

福建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麦粒痉挛上肢

薛捷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

据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风病已跃升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在我国历年中风新发患者中,约70%~80%的存活者遗留各项功能障碍而依赖于他人生活[2]。其中痉挛是阻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痉挛期若无正确对待及治疗,可进一步出现疼痛、关节挛缩、异常运动模式,降低日常生活能力,影响康复信心,也增加护理人员的负担。据国内相关研究,首次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发生率可达60%以上,且上肢痉挛发生率高于下肢[3]。临床上治疗痉挛的常用药物,如替扎尼定、巴氯芬等,因有较多的副作用,并不建议中风患者长期服用[4]。因此抗肢体痉挛的非药物治疗研究尤其显得意义重大,中医针灸治疗在此方面的应用有明确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笔者应用麦粒灸联合拮抗肌针刺、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里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1.2 西医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者,第1次发病,或有脑卒中既往史但无肢体功能障碍后遗症;②病程2周~3个月,年龄45~76岁;③合并有上肢偏瘫痉挛,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Ⅰ~Ⅲ级;④2周内未使用过镇静剂及肌松剂;⑤同意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近期参加可能干扰本研究疗效评估的其他临床试验;②非脑卒中疾病所致的肌痉挛;③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④合并有较严重的内科并发症,需系统治疗者;⑤认知障碍,查体不合作;⑥恐惧治疗或不能配合者;⑦颅脑大面积损伤致双侧瘫痪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脑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以内科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拮抗肌针刺治疗,具体如下。

2.1.1 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7],予稳定血压和血糖、降脂稳斑、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以及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等基础药物治疗。

2.1.2 康复训练 康复采用Bobath技术,主要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改善训练、抑制痉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等。由康复治疗师一对一进行,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

2.1.3 拮抗肌取穴针刺 穴位处方:头皮针取患侧颞三针、对侧顶颞前斜线;体针拮抗肌取穴,以患侧上肢阳经穴位为主:肩髃、臂臑、臑会、消泺、天井、四渎、外关、阳溪、偏历。操作方法:采用佳健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先针颞三针或顶颞前斜线,将毫针与头皮呈15°~30°角单手快速刺入头皮帽状腱膜下层约0.8~1寸,行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后针上肢阳经穴,得气后接电针,选连续波,以见局部肌肉震颤,患者不觉难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连续治疗4周。

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麦粒灸治疗。取穴:神阙、气海、关元;患侧少商、中冲、少冲、关冲、少泽、商阳(阴经井穴与阳经井穴隔日交替选用)。操作方法:采用优质陈艾绒,取约0.3 g艾绒于两指间反复揉搓挤压成麦粒形状及大小的艾炷。施灸时在穴位上涂抹薄层湿润烧伤膏,起黏附和防止烫伤的作用。用镊子夹取艾炷置于所选井穴上,以线香燃之。艾炷燃烧将至底部,患者感皮肤明显灼痛或有趋避反应时,即将其取掉,续灸下1壮,每穴3~5壮,灸至穴位局部潮红为度。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8]评价2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9]上肢评定部分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10]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11]以MAS评分为基础拟定。①基本痊愈:肌张力恢复到正常;②显效:肌张力降低2级或以上;③有效:肌张力降低1级;④无效:肌张力无变化或增加。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 果

3.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3.2 2组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比较见表3。

表2 2组疗效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比较(±s)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

4 讨 论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康复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疑难问题,若痉挛状态不能得到及时、良好的控制,就会延迟分离运动、正常运动模式出现的时间,阻碍上肢功能的康复。故在康复中应重视拮抗上肢屈肌运动,强化伸肌运动,注重协调肌群间肌张力平衡,纠正痉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12]。近10余年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取穴思路,符合运动力学的拮抗肌取穴针刺治疗得到非常多的关注[13]。基于交互抑制理论基础,临床上运用针灸、推拿、理疗、运动疗法等以刺激拮抗肌可以缓解痉挛,增强肌力,提升患者主动运动能力论[1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提示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可缓解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风后肢体痉挛,属“经筋病”范畴,多数观点认为该病系阴阳失衡、肝肾不足、血不荣筋、脉络闭阻,筋失濡养而逐渐出现肢体拘挛、强硬挛急,为本虚标实之证。灸法具有温阳散寒、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温肾健脾等作用。麦粒灸属于直接灸、小艾炷灸的范畴,其定点准确、刺激量大、作用力集中持久、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且可补可泻、双向调节[15],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任脉之神阙、气海、关元穴是人身元气之根本、精血之所藏;井穴为五腧穴之首,乃经气所出的部位,又为脏腑、经气之根本,对于脏腑、气血、经脉之气的调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麦粒灸任脉穴,旨在培补真元、振奋阳气;麦粒灸井穴,旨在平衡阴阳、调畅气血、温通经脉、疏筋缓急。二者结合以达扶正祛邪、补虚泻实、阴平阳秘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麦粒灸联合拮抗肌针刺治疗能有效缓解中风后痉挛上肢的肌张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患者康复积极性和信心,可于临床推广应用。但麦粒灸的操作,包括取穴、灸的壮数和频次、每壮灸取掉艾炷的时机等,尚未形成一致的规范,需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猜你喜欢

麦粒痉挛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蚂蚁和麦粒
从麦粒到面包
麦粒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