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成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的由来与发展
2021-08-10谢涛
谢 涛
(杭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与月亮相关的乐曲都极富诗情画意,“‘月’象征着和谐、宁静、妩媚、休息和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尚柔性的一面”[1]。民国时期由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以描写月下江山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
《夕阳箫鼓》原是晚清时期流传于江南民间的一首大套琵琶文曲,1875年以前已有传谱问世,旋律优美、流畅,多为七段体。这一曲体类型至1898年陈子敬的琵琶谱传抄本,开始出现了小标题,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等[2]649,乐曲旋律与之前的谱本相比,并无太大变化。
另一种十段体版本,自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895)后开始在多种琵琶谱中广泛流传。他将《夕阳箫鼓》改名为《浔阳琵琶》并扩充到十段: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3]
此后,汪昱庭根据李芳园谱将这首乐曲加工处理并改名为《浔阳夜月》《浔阳曲》,各段小标题继续沿用,此版本的曲谱由李廷松整理出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根据汪昱庭的传谱,将此曲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全曲运用了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共分九段加一个尾声,标题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2]100。前后三个版本的标题对照表见表1。
表1
关于柳尧章改编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时间,目前查阅的资料中有以下几种说法:1.1923年说,见《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第418页);2.1925年前后说,见《音乐百科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3.“约在1925年”说,见《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35页);4.“这是1925的事”说,见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234页);5.“本世纪(20世纪)20年代”说,见孙继南主编:《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39页);6.“1935年前后”说,见《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第58页)。据以上这些书的记载,认为是1925年的较多,但鉴于还有1923年的说法,所以1925年前后或20世纪20年代这两种说法似乎更稳妥些。
关于柳尧章改编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据相关资料,当时18岁的他读到一篇关于国乐的理论文章,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而文章的作者就是大同乐会的创办人。两人因此结识并成为忘年交。在郑觐文的介绍下,柳尧章拜汪昱庭为师,琵琶演奏更加精进。在一次大同乐会的表演会上,柳尧章在观看琵琶与瑟的演奏后说:“古乐虽好,但曲高和寡,而古乐的挖掘、整理与编排也不容易。我认为,当时丝竹在上海十分盛行,应该利用丝竹的演奏形式编排合奏。”[4]经过认真的选择和比对,柳尧章认为汪昱庭的《浔阳夜月》是最适合丝竹演奏的,于是将此曲改编成丝竹四重奏,除了主奏乐器琵琶外,还有萧、筝和二胡。该曲1925年首次公演就获得成功。郑觐文将曲目改为《春江花月夜》并根据旋律给每段拟出一个合适的新标题。(见表1)
民族器乐合奏版本的《春江花月夜》,体现了中国传统丝竹乐的艺术美,以景抒情,情寓于景。琵琶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的演奏表现绵延、淡远之情;古筝的运用表达流波之声;洞箫表现渔歌悠扬的声音;钟声、鼓声烘托静谧和“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氛。表演中加强了轻重缓急的变化,各类乐器以自己独有的音色,完美组合在一起,各尽其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妙音效。
二、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溯源
由于《春江花月夜》题材的众多改编曲在不同时期的曲名较为混杂且众说纷纭,在此有必要先对古筝、琵琶重奏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进行追根溯源。
据笔者对当年参与创作的李景侠(1)李景侠,中国第一位琵琶演奏艺术与教学法硕士学位获得者,目前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所作的采访,得知邱大成版的二重奏改编自王范地改编的同名琵琶独奏曲。在《王范地琵琶演奏谱》(修订版)中,笔者又查阅到王范地老师的一段回忆文字:
1925年,柳尧章先生将《浔阳夜月》改编成由琵琶、萧、二胡、筝等乐器的组合演奏,仍名《浔阳夜月》。后又扩大编制,由十二个声部组成的大乐队演奏,改名为《秋江月》。1926年,由郑觐文先生将此曲更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马林生先生传授给我的第一首琵琶曲,其源头来自柳尧章先生改编的《春江花月夜》。[5]
这说明他的改编版是源自其师马林生先生传授他的第一首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而其师的创作灵感则是来自柳尧章先生的据《浔阳夜月》改编的合奏曲《秋江月》(后由郑觐文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综合以上信息,再结合上一节所述相关内容,笔者尝试将二重奏《春江花月夜》创作源流的脉络制图(图1)如下:
图1
以上通过史料文献的相关记载,对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源流做了回顾和梳理。下面本文将结合不同版本的谱例,进一步探寻二重奏的曲体结构是如何由最初的《浔阳琵琶》衍变、发展而来的。
三、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的曲体结构
(一)曲体衍变:《浔阳琵琶》至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从李芳园原谱,王天健、何明威译谱的琵琶独奏曲《浔阳琵琶》来看,这个十段体的源头母本与后来广为流传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便于比对,笔者特将各段小标题与段首乐句的谱例制表如下:
表2
如上表所示,二曲除了段落划分一致(均为十段体,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实为九段加一个尾声)外,对应的小标题均不同,合奏曲将琵琶曲中长短不一的小标题全部统一作了四言,如段一“江楼钟鼓”、段二“月上东山”、段三“风回曲水”等。虽然合奏曲保留了琵琶曲第九段的小标题“渔舟唱晚”,但却换至了第六段,调性、旋律也不尽相同。仅从各段段首来看,二者之间最有关联之处是在全曲的开头。但是就谱面来看,二曲中对合尾的运用也是一个共通的特点。
(二)曲体衍变:琵琶曲至二重奏《春江花月夜》
20世纪80年代邱大成在王范地八段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改编成四段的古筝、琵琶二重奏。虽然二曲的段落划分及小标题均有不同,但经对比,主旋律部分还是基本一致的。笔者以王范地琵琶曲的段落划分为依据,将二曲的小标题与段首乐句的谱例制表如下:
表3
如上表所示,重奏曲的引子原是琵琶曲“江楼钟鼓”的前半部分。第一段“月上东山、花影叠翠”,由原曲“江楼钟鼓”的后半部分、“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和“水云深际”这四段旋律组成,经改编舍去了原来第三段“风回曲水”。此段旋律较舒缓,为“慢板”。第二段名为“渔歌唱晚、回澜拍岸”,由原曲“渔舟唱晚”“回澜拍岸”和“欸乃归舟”几段旋律改编而成。旋律激进澎湃,为“快板”。尾声再现原曲“江楼钟鼓”后半部分的旋律。
(三)曲体分析
经过作曲家的改编,古筝、琵琶二重奏已经在原曲基础上,精简、整合为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且不再每一段都以“合尾”的形式结束。段落虽少,但原曲的精华和主要旋律都得以保留。在对全曲的曲体进行逐段分析之前,有必要将整体的曲体结构图呈现出来(见图2)。
图2
1.引子
引子为散板,速度自由,富于变化,其旋律由原曲的“江楼钟鼓”前半段发展而来。作曲家并没有为这段划分小节线,而是以虚线代替,给演奏者留有表现自由的空间。(谱例1)
谱例1
2.慢板
篇幅不长的引子结束后,正式进入乐曲的第一段。由原曲“江楼钟鼓”的第二部分旋律构成A段,“月上东山”构成B段。A段的旋律以“顶真格”形式进行,在连接B段时,旋律发展也继续沿用了这种“上句句末和下句句首同音相顶”[6]的方式(谱例2),使原本两个段落的音乐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谱例2
慢板的A、B段,前后分别出现了两次。首次出现时,两段是由琵琶、古筝合奏完成的。第二次出现时,古筝、琵琶先后奏出了A、B两段的主旋律。随后,音乐进入一个连接部分,此段的旋律由原曲“花影层叠”构成。改编后,在原乐段的前后各舍去一部分,成为一个10小节的精短连接乐段(谱例3),其节奏稍自由,略带即兴的感觉。
谱例3
根据原曲“水云深际”改编而成的C乐段,由5个乐句组成。乐句由短到长再到短,旋律也通过变奏、复调、扩展等变化发展手法,最后回到与A乐段“合尾”的旋律结束该段。(谱例4)
谱例4
3.快板
快板部分由“渔舟唱晚”“回澜拍岸”和“欸乃归舟”几段旋律合并、发展而成。“渔舟唱晚”改编的D段,从平稳缓慢的旋律进入,前四句以同样结构的旋律短句,模进下行至低音区,再以速度渐快、力度渐强的同句反复,递进到E段。D段的调性也由原来的G宫调变换为D宫调,经过模进变化,于最后一句回归G宫。(谱例5)
谱例5
快板E段由原曲“回澜拍岸”改编而成,D段下行模进,在此段变为上行模进,音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次。乐段由三句组成,篇幅分别为8小节、9小节和11小节。随着乐句的逐渐扩充,力度也随之变强(mp-ff),最后一句由变奏反复(谱例6),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潮。
谱例6
快板F段根据原曲“欸乃归舟”而来,分为三小段。E段激烈结束后,F段的开头另起速度,缓慢开始。20小节的第一长句,在前两小节就已奠定了D宫调的调性色彩,级进下行的同时,不断离调,在这一乐句的最后回到G宫原调。25小节的第二长句和16小节的第三长句,以四个音为一组级进上行(谱例7),在同样旋律的基础上,多变的演奏技法(谱例8),使音乐在第三句更为激烈和澎湃,把旋律推向全曲的高潮,最后结束在一句自由渐弱的乐句上。
谱例7
谱例8
第二乐句
第三乐句
4.尾声
尾声是重奏曲在琵琶曲基础上的新发展,其素材来自原曲的首段和各段合尾,至此,旋律又回到了A段,再现了全曲最经典的主题;同时“合尾”(谱例9)的再次出现且再三反复,与主题再现共同为月夜下的春江拉上了帷幕。
谱例9
第一段主题
尾声主题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乐曲传承、曲调曲式以及演奏技法的分析,此曲不同时代的众多曲名已得到清晰的解释;通过查阅不同时期该曲的乐谱、对曲目段落的比对和对标题、旋律的分析,清晰地呈现出了曲目衍变的脉络,这有助于准确地诠释主题,表达乐曲的意境。同时也能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出这首二重奏作品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此曲资料的分析,全面了解前人赋予此曲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在传承其精华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创新。
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作为文人音乐中的经典,是当代舞台上的一股清流。通过对此曲的分析,可得知邱大成改编的版本在继承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同时,也进行了延伸、充实和发展。东方音乐注重写意和抒情,音乐随意性强,乐器演奏以突出个性为主。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不仅发挥了乐器的特色,同时以内在、沉静的气质,表达了音乐中神秘的“意”和“韵”,使音乐的内涵表现得松弛自然,乐曲的意境展示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