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海绵城市建设路径与思考
2021-08-10倪政胜马少雄陈子威盛林宫皓阳黄鑫
倪政胜,马少雄,陈子威,盛林,宫皓阳,黄鑫
(1.宁国市城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安徽 宣城 242310;2.安徽省绿色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3.安徽省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4.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基本情况
1.1 总体概况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属皖东南山地丘陵区,市域地形地貌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河谷平原和盆地等,地貌组合分异明显,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宁国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总面积为8.71km²,主要有四个分区(见图1):小南河北分区(汇水面积为2.75km)、龙潭河分区(汇水面积为0.32km)、西津河分区汇水面积为1.93km、小南河南分区(汇水面积为3.71km)。这4个分区实施海绵城市改造较早且工作彻底。
图1 宁国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示意图
1.2 用地现状及规划
根据《宁国市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中确定,示范区的居住用地2.5km,占试点区总面积44.5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61km,占比10.8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0km,占比9.24%;交通设施用地1.23km,占比21.85%;公共设施用地与绿地0.76km,占比13.40%。示范区功能定位主要承担城市和区域层面的各项主要职能,发展重点以加快老旧区改造,以公共服务、居住、商业、商务为主,工业为辅,促进整体多元功能的转型发展。
试点区建设概况 表1
1.3 试点区整体进展
按照《宁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2016~2020年期间,在试点区内进行了公园绿地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水系治理工程、排水防涝工程、海绵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大类工程项目,共计投入1400余万元,目前项目均已实施完成,具体见表1所示。
2 建设目标
2.1 年径流总控制率
宁国市水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589.7mm左右,现状城市用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依据宣城市至少近30年日降雨数据,可知宣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率曲线(见图2),以及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关系。依据《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中安徽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宁国市属于75%~80%区域,因此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总目标取75.0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8mm。
图2 宣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率曲线
2.2 排水防涝标准
根据《宁国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6~2020)》的相关要求,宁国市一般地区雨水设计重现期P=2年;重要的地区处取3年,其中人口密集且低洼地区取5年。在立交泵站设计时,应要求立交泵站周边地区外水不得进入低洼段,以免增加泵站的负担,造成立交桥下积水,重现期取5年~10年。宁国市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一遇。
2.3 防洪标准
根据《宁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宁国市城区规划人口为34万人,为一般城镇。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及《宁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宁国市城区防洪标准为:近期(2020年)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远期(2030年)防洪标准为40年~50年一遇。宁国市中心城区内河水系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干流及一级支流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3 建设效果评估
3.1 自然生态格局管控
3.1.1 天然水域面积变化情况
四个排水分区中,在龙潭河与小南河南分区内对三个黑臭水体清淤时,疏通了河道以及其带状公园的改造,使得水域面积较建成之前水域面积有所增加,总体水面面积增长了一倍。而西分区内没有河流,北分区只有部分小南河,天然水域面积基本未发生变化。
3.1.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建成区中小南河北分区已完成海绵城市改造的面积58.577hm²,小南河南分区已完成海绵城市改造的面积为85.6175hm²,龙潭河分区已完成海绵城市改造的面积7.55hm²,西津河分区已完成海绵城市改造的面积为39.61hm²。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标准》(GBT51345-2018)方法计算:这四个汇水分区内其对应的控制降雨厚度为24.55mm,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75%。
3.1.3 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或硬化地面率
通过计算各个分区内的每个海绵建设项目的硬化地面率,具体见表3、表4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各公园硬化地面率大都在20%~30%之间,道路硬化地面面积均小于70%,符合硬化地面率不大于70%的要求。且在建设过程中,均增加了可透水地面面积,能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成区区域现状水面面积统计表 表2
宁国建成区新建、改建道路建设情况 表3
宁国建成区公园项目硬化地面率 表4
宁国市黑臭水体治理前水质检测数据 表5
3.1.4 雨水资源化利用情况
由于宁国城市处于南方,对留滞的雨水利用率不高,大多数雨水通过渗透转化为地下水,少量雨水可用于灌溉花园。
3.2 水环境治理方面
3.2.1 黑臭水体消除
宁国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主要有小南河、星河、龙潭河3个(相关水质情况,见表5所示)。并于2018年实施治理工程,在近年的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细化治理方案和计划、实施控源截污工程、实施内源治理工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补水活水工程、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建立长效管控机制来完成这三条河流的黑臭水体治理。
3.3 水安全保障方面
宁国老城区管网当前形成了新旧兼备、管渠并存、雨污分流不彻底、多头排放的格局,雨水主要通过三排沟和小南河直接排入外河。宁国市排水管网基本敷设在主城区及部分新城区,其他城市规划区域内雨水均为自然排放,经管网普查:现状主城区、部分新城区雨水及合流制管网总长168.70km。宁国市主要易涝点19处,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宁国市历史易涝点分布图
在积涝点的消除中,重点做好区域排水设施疏通,增加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下渗,综合整治收纳水体的调蓄能力等,提高了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达到20年,目前已消除上述易涝点内涝问题。
4 结论
①宁国市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区的合理工程建设,在四个排水分区中完成了8.71km的海绵城市建设,占市建成区的31.1%;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均大于75%,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②为进一步推进宁国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海绵城市试点区外相关项目建设相对滞后,需要通过顶层的统筹谋划,高质量地分步有序推进。
③结合南方地区的特点,需要进一步精准研究,积极推广地区特色,鲜明展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促进宁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