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道路”生平展在京开幕
2021-08-10王慧
王慧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文学之父,鲁迅的人生道路,是与中华民族寻求民族复兴、自强自立的曲折道路同频共振,集中体现了近现代转型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勇于担当、披荆斩棘、开启创新思想启蒙精神和勇往前行的光辉历程。
鲁迅先生曾说:“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留着辫子的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绍兴的一个读书人家。祖父虽中进士,入翰林院,但仕途多舛。父亲科场失意,因病早亡。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兄弟三人,鲁迅12岁时入“三味书屋”学习传统儒家知识。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重刑,家道日渐中落。鲁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铺,倍感世态炎凉。他后来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认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我以我血荐轩辕
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和传统的科举考试训练,到南京新式学校学习,改名周树人,先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在这里,他接触到新知识和与新文化交辉的中外文化,对一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阅读大量新书刊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遗事》等。鲁迅入学当年,百日维新运动被保守派镇压,两年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中国在列强争霸世界中的命运让鲁迅忧虑。
1902年3月,鲁迅以官费赴日本留学。最初两年在弘文学院学习语言和预科知识。他受到风起云涌的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剪断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开始翻译西方科幻小说,并撰写中国地质矿产著作。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后因在课堂上看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有中国人被指为俄军间谍遭日军斩首后,而围观的同胞神情麻木,由此醒悟到,国民疾病不仅是肉身的,更是精神的,只有强壮的体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改学文艺。
1906年夏,鲁迅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尝试创办杂志,致力于翻译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文学,与二弟周作人合译并印行《域外小说集》两卷。
1909年,因为家庭经济原因,鲁迅终止留学生活回国。他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后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务长并讲授生物学。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鲁迅親眼目睹形势的变化反复,对革命的结果及地方政治的腐败深感失望。1912年他通过朋友介绍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谋得职位。
于无声处听惊雷
1912年5月,鲁迅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任职于社会教育司。公务之余,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钞校古籍,收集汉画像等金石拓片。
1918年,应《新青年》同人邀请,他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历史上虚伪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1919年,鲁迅与母亲和两个弟弟在北京团聚。随后著译不断,作品丰瞻。1923年7月,因与兄弟失和,鲁迅踏上南下的脚步,在经历此时,新文化运动开始,《祥林嫂》《伤逝》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鲁迅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绝望,在绝望的边缘徘徊,鲁迅没有绝望自弃,他在绝望中获得了许广平的珍贵感情,经过精神命运的磨难,鲁迅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政府军枪杀学生惨案,鲁迅称其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因著文抨击时事,遭当局通缉,曾四处避难;又因与许广平计划建立新家庭,遂于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
1926年 8月,鲁迅被聘为厦门大学国文系及国学研究院教授,教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文学史讲义后整理为《汉文学史纲要》出版,显示其文学史研究的扎实功底和独到眼光。在厦门期间,鲁迅创作了《铸剑》《奔月》等新历史小说,写下多篇记述青少年时代经历、怀念师友的散文。
鲁迅应邀到北伐大本营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长,并与时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书记陈延年秘密会见。其间到香港发表两次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继续坚持文学革命理念。1927年发生军事政变,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弥漫上海、广州、中山大学,一些学生被逮捕,鲁迅发动营救,但无结果,遂愤而辞职,离开广州。
俯首甘为孺子牛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定居上海,1929年生子,度过了“十年携手共艰危”的最后时光。上海是鲁迅人生的最后一站,鲁迅作为自由撰稿人,为报刊写了大量杂感随笔,坚持早年形成的改造国民性信念,抨击专制政治和社会丑恶现象,他立足社会基层,认定无产者才有将来,为劳苦大众阶层呐喊,并期待有一条公平正义之路,他选择一种得心应手的书写方式,短评,杂感,短小精悍,快捷有力,几乎每年都出版文集,短篇杂感成为他晚年的标志性命题。鲁迅自1932年至去世最为多产,出版历史小说集1卷、杂文集10卷。除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义领导人外,他还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多位中国共产党人有过亲密接触,他预感到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即将来临。他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艺术,编辑出版多种中外版画作品,指导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木刻版画家。1936年10月8日,鲁迅抱病参观“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并与青年木刻家们座谈。11天后,终因外忧时艰,内感郁愤,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终年56岁。
民族魂
鲁迅从一个封建皇权统治下拖着辫子的少年成长为一代中国新文学大师,几十年辛勤耕耘,艰难跋涉,他选择的文艺本是寂寞的事业,“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人的心知往往得不到回应,在人生的沙漠中常常没有了同伴,不免陷入和解无彷徨的境地,鲁迅在给《呐喊》外文译写的序言中说,人类最好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就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路的人又少得很。他的作品致力于描画灵魂,构筑精神,他以瘦小的身躯在文艺道路上走出了一个伟岸的身影,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鲁迅的文章跨越古今,融通中外文化理念,学问理论深厚,涵盖很广,一生56年的时间,创作近300万字,翻译近300万字,收藏古今中外版画4000多幅、金石拓片6000多张。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毅力,创造出惊人的业绩。鲁迅一生一路坎坷,他冲出万难,冲出荆棘,在人生的路上不断选择,弃科举读新学,弃医从文,弃文从政,弃政从教,弃教从文。晚年,他的终极选择是留在国内写作,宁愿耗尽生命,也要为民族的将来,为民族崛起而付出自己的一切,他夜以继日地为读者输送精神食量,他用苍凉和高亢的姿态,抵抗不平等和压迫。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也是影响国民经济的灯火。鲁迅是火光,是灯塔,引导我们前进的道路。
本次改陈后的展览汇聚518件文物展品和600余幅历史照片,以雕塑、绘画、场景复原为辅助,并运用多媒体手段,紧扣“鲁迅的道路”这一主题,向观众呈现从青年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晚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道路选择,并通过鲁迅先生为寻求一条救国救民,启迪民智的爱国道路,求学南京和日本,归国后辗转杭州、绍兴、南京、北京、广州、厦门等地的毕生经历,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卓越成就,讲述了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的伟大的一生。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