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1-08-09胡树健
胡树健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养。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小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质量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差距较大。高校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摇篮,应优化课程设置,提升音乐教育学科地位,改革招生制度,强化研究能力培养,大力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師范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专业能力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05
高等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执教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专业技能、师范专业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等必备素质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不利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小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深入剖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存在的缺陷,探寻导致专业能力问题的原因,并给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缺陷
(一)专业技能不过关
第一,钢琴即兴伴奏水平普遍较低。钢琴即兴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它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甚至所有中小学音乐老师最头痛的一门技能,甚至一些钢琴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即兴伴奏能力都很差。
第二,演唱中小学课堂歌曲能力有限。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走向中小学课堂教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声乐技术不够,而是在演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以及中小学生喜爱的课外歌曲时能力不够,与新时代中小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期望不一致。
第三,自弹自唱能力不足。音乐教育专业自弹自唱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声乐演唱能力强的学生,弹不了即兴伴奏;即兴伴水平高的声乐演唱能力不足;单独声乐演唱和单独即兴伴奏都能完成很好的学生,却不能自如地自弹自唱。
第四,音乐节目编排能力欠缺。节目编排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过程中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但许多教师的节目编排能力十分欠缺。如在校园音乐活动中,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存在畏难情绪,始终与这类活动保持“距离”,导致很多学校在重要的音乐活动节目编排中,只能高价聘请校外的专职人员指导编排。
(二)师范技能不过关
师范技能是指除前文提到的音乐专业技能之外,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备的师范素质,是师范生在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掌握的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基本功。但许多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师范技能不过关,课堂教学实践表现较差。如果高校不把学生训练成相对成熟的准教师就送往实践教学课堂,直接上任教师岗位,那就相当于把中小学的学生当作了实验品,让毕业生去正式的工作中做实验,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创新能力不足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学习。没有研究创新,就可能出现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大多只关注声乐技能的训练,在歌唱技能训练中又只注重感知性的学习,就是“找感觉”或者“凭感觉”去训练。而对于声音的概念、发声的器官、发声的原理这类概念性的研究学习,往往忽视或者重视不够。如果不去研究原理、不去创新教法,只凭感觉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缺陷形成的原因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专业技能缺陷
第一,课程设置无差异性。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历程决定了目前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声乐课的模式趋同,如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与钢琴表演专业、声乐表演专业、舞蹈专业等开设钢琴课和声乐课的课程目标、内容基本相同。再如,不论是中小学教师公招考试还是在中小学教学课堂,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自弹自唱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但大多数学校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目前只有单独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较少要求自弹自唱,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
第二,课程时间无保障。任何专业学习都需要基本的时间保障,但高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许多学生基本没有编排中小学音乐类节目的学习与经历,无法保障学生具有专业的节目编排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课时不够,学生还未达到可以出师的水平时课程就结束了,如在面试环节音乐教育专业考生存在专业技能不全面的问题。面对不熟悉的考试作品时,要么能很好地即兴伴奏,但不能较好地唱;要么只能唱,无法即兴伴奏。一些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刚走上中小学正式教学岗位时,不太善于解决具体的音乐教学问题,甚至有些已经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仍不能摆脱毕业时就存在的“硬伤”。
第三,课程无针对性。在声乐方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高校开设的声乐课程学习民族和美声两种唱法,主要演唱艺术歌曲和创作歌曲,而这两种唱法演唱的歌曲风格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存在一定区别,中学音乐教材的歌曲包含很多民族特色的歌曲,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是美声方向的学习,那么他对这类歌曲无法很好地范唱;小学音乐教材歌曲都是儿歌,不论是民族还是美声唱法的学生,对于儿歌的演唱,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二)学科地位低,导致师范技能不过关
第一,音乐在中小学中的学科地位不高。在宏观政策倾斜科技创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的大背景下,音乐在中小学的地位仍然是“豆芽科目”,是可有可无的“耍课”。这种信息反馈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的高校,自然人才培养的重点就会产生偏移,对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要求有所降低。
第二,教育实训时间短,缺乏实战经验。由于学科地位不高,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课堂教学实践时间少,缺乏实战经验,导致其师范技能不足。许多学生在毕业前短短两三个月或者一学期内才进行专业训练,而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从在校学生到走上讲台,需要反复的备课、讲课、反思和提升,这一连贯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想要在毕业前的短时突击就完成极为不科学。
(三)招生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第一,高校考试内容更注重技能水平的考查。文化水平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同样重要,试想如果自身的文化水平不足,还能够科学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吗?如果教师自身的科学理论水平不足,如何保障每一节课的创新性呢?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仅凭着感觉去管理每一节课堂教学。但在高校的学习考试中,理论课和主观题占比相对小,技能水平的展示明显多于理论性的探究考查,这相当于从源头上默认了文化水平的不利地位。
第二,高校招生重专业成绩轻文化成绩。在招生录取时,高校更看重学生的艺术专业成绩,对文化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低,消减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理论追求,同时,易让文化理论水平原本很高的音乐学子失去竞争优势,这些学生减少对文化理论的学习,对音乐艺术事业将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如在每年的教师公招考试中,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笔试和面试考试结果不太理想。例如,不同专业学生参加的相同科目笔试结果,音乐教育专业考生的分数普遍要比其它专业分数低,不在一个分数层级,这不利于音乐艺术人才发光发热。
三、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提升专业技能
第一,优化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设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学习主要目的应该是为钢琴伴奏服务。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时间太短,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钢琴课,也应该有钢琴伴奏课,至少可以开设两年即兴伴奏课。伴奏思维与键盘技巧做到同步,可以大力提升钢琴即兴伴奏的效率。在钢琴课的设置中,应该同时训练钢琴基础技术和钢琴伴奏,做到技术同步和思维同步,避免具备钢琴基础的同学弹不好即兴伴奏,即兴伴奏思维好的同学因钢琴技术限制其键盘操作的问题。
第二,丰富声乐演唱风格。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声乐学习时应与声乐表演专业不同。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学习目的和内容,都应该适合音乐教育本专业的职业性,要适用于中小学课堂。任何演唱风格(或任何唱法)都是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由于思想意识的局限性,一些自认为是美声唱法的学生看不起民族唱法的学生,一些自诩民美风格的又看不上通俗唱法的风格。大学的职责是创造氛围,大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先进的、开阔的,在声乐演唱风格这件事的争议上,不应该受限于一般概念性的定义。
第三,科学设置自弹自唱课程。自弹自唱看似是钢琴即兴伴奏和声乐演唱两者的综合,但却不是简单的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即可。良好的钢琴即兴伴奏和声乐演唱能否和谐地存在,考验的是弹唱者视唱练耳水平、和声思维、钢琴基础、即兴伴奏、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因此,具备即兴伴奏和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基础后,应紧接着开设自弹自唱课程。
第四,设置音乐节目编排的课程。音乐节目的编排是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和重要基础。音乐节目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个性化。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组织课堂教学,还承担着组织音乐节目的编排任务。因此,高校应设置音乐节目编排的课程,提高节目编排的实践能力。
(二)提升音乐教育地位,强化师范技能训练
第一,提升音乐教育的社会地位。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生活情操的重要作用,同时,更是重要的红色阵地,引导中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尝试将音乐考试纳入高校招生考试之中,引起师生和家长的普遍重视,以提升音乐教育的学科地位。
第二,增加师范类课程内容。目前,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教育技能的课程只有《音乐教学论》(或《音乐教学法》),内容较单一,可增加音乐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如赵大刚老师提出的增加《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等。还可拓宽丰富教育类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门数,特别是跨系选修,有条件的还可搞跨校选修,如选修《教育哲学》《中外音乐教育史》《教育法规与政策》等。另一方面,开课时间太短,对于课设时间只有一学期的《音乐教学论》(或《音乐教学法》),存在很大问题。
第三,创造教学实践条件。教师面对的是动态的、发展的课堂,浅薄的专业教育理论与短暂的实践经验不足以开启任重道远的教师之路。目前,在《音乐教学论》课程结束后仅有三至六个月的教学实践机会,无法保证《音乐教学论》理论的实践运用,无法保证学生合格地直接走上正式的教学岗位。因此,高校应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例如:公益性的社区儿童、社区成人音乐课堂;小组模拟教学;每周到各中小学见习、实习等。
(三)深化招生培养制度改革,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是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的模仿者。优秀的老师需要具有研究创新能力,才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点燃学生的学习动力,牵引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規范招生制度,提升生源质量。一方面,在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中合理提升文化成绩的比例,从根源上扭转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文化成绩不扎实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中,增加理论性、主观性和研究创新性试题比例,减少基础性、知识点型试题的比例,考查考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字功底,为学术研究做基础准备。
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研究创新能力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面对的不光是技艺学习,还应该重视理论研究,只有这样,艺术学科才能为艺术的崇高价值、艺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中提供支持。因此,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强化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音乐教育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性指标。
由于招生考试、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因素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存在专业技能(含师范技能)不过关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党和政府对相关问题的宏观应对政策已相继出台,如联考提前、重视美育等。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主力军,迫切需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精神,如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招生考试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音乐教育学科地位,强化研究能力培养等,全面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丽萍.高校音乐教学的加与减——观历届全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有感[J].当代音乐,2019(08):47-48.
[2]陈志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键盘和声思维能力训练——以弹唱课程为例[J].当代音乐,2019(10):59-61.
[3]赵大刚.高师音乐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大众文艺,2012(08):273-275.
[4]王耀华,万丽君.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01):150-158.
[5]王慧.对高校音乐教育某些偏失的思考和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20(1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