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篱醉酒 泉林品茗

2021-08-09潘山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东篱词作辛弃疾

潘山

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身怀高超武艺,胸怀统一大志,但纵有拔天之力,吞吐日月之气,也只能在宦海中几经沉浮。可喜的是仕途坎坷的辛弃疾笔头并不坎坷,他饱蘸笔墨,挥洒而就,诗、文、词三足鼎立,大放异彩,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稼轩尤以词名世,留存600余首,无论数量之丰,还是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世以苏、辛并称,归为“豪放”,周济所言:“稼轩词敛雄心,抗高调,变婉约,成悲凉。”这评说可谓慧眼独具。因为辛弃疾仕途多蹇,曾几度被无端罢官归家,闲居带湖,悠游瓢泉,与田园风光,自然与山水“相看两不厌”,创作了数十首反映农村生活的乡情词以及寄意天籁的山水词,在这些清新自然、景淡情浓、烟轻怨重的词作中,体现了蕴含在“豪放悲壮”背后的温婉词风。

一、清新自然、闲适恬淡之田园风光

辛弃疾的田园词作既受陶渊明、孟浩然等文人田园诗作的影响,又独具风格。赋闲乡居的辛弃疾在借鉴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又拓开眼界、不拘笔法,举凡四季烟景、春秋农事、田间劳作、男婚女嫁、乡风民俗、农家往来等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他笔下的千军万马,任意调遣,精心組合,勾勒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乡村生活图景。

辛弃疾的乡情词最富于特色的是以山村的清新宁静为背景,以农家人的活动为点缀,展示农村生活的闲适恬淡和欢情愉悦。如创作于公元1187年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作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村庄图,作者别具匠心,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只听到一阵悦耳委婉的谈笑声,本以为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没想到抬头望见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两口在拉家常。词的下阕把视线由茅屋内转向旷野中,以流动的小溪为参照物,在不同的方位描写了三个儿子的活动,勤劳朴实的大儿在溪东的豆麦地锄草,心灵手巧的二儿正在编织鸡笼,淘气顽皮的小儿正在“溪头卧剥莲蓬”,“最喜”两字体现了“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一种纯真的天伦之乐。

如果说《清平乐·村居》体现的是乡里人的闲适雅趣,那么另外一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则把作者自己融进了山村的“动”“静”皆美之中。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此词仅上片的第一句写景,整个山村美景尽收眼底。秋收前后,其他树叶开始枯黄,但漫山遍野的青松劲竹依旧青苍挺拔,放眼望去,绿意逼人,侧耳倾听,松涛阵阵,如此生机盎然之景,当然会使人“万事从今足”,何况还有满园飘香的大鸭梨,红彤彤的香脆枣。先以青山为幕,再以彩园为帘,农村的特有景色尽收笔底。

在如此美景中,偷梨枣小儿与园子主人动作的对比描写,就更显妙趣横生。“儿童偷把长杆”,一竹竿一个梨、一竹竿一串枣,扑簌簌掉下来,孩子们抢啊、闹啊,欢声笑语一片。果子遭此践踏,主人该大发雷霆吧!错矣,“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主人却不忍心惊动偷梨枣小儿,找个地方躲起来,安然欣赏这热闹场面。宁静的山村在村野顽童们偷枣时的些许闹声中越发显得空灵清幽,风清景淡,色浓味甜,置身其中,自然心闲情悠。

二、雄深雅健、意兴宏远之山水情怀

公元1181年,正值壮年的辛弃疾被迫落职归家,在带湖赋闲,在瓢泉悠游的岁月中,好在有林壑做伴、有山泉为友,才略解词人心头万缕愁丝。词人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词,山水自有情、岩峭自有姿,风情万种,动静皆美。写山是“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写水是“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生查子》),写云是“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生查子》),写怒潮是“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无论写山、写水,还是写岩、写峰,抑或是写草、写木,每一种景致都自有神韵。

辛弃疾的山水词作讴歌自然,寄意深远,雄深雅健,刚柔相济,融豪迈与温婉于一体,予自然人格魅力,歌颂自然中的壮美与力量;同时,又在这些豪壮之中去体味阴柔之美。如:

水龙吟·题雨岩

(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不然应是:洞庭张乐,湘灵来去。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山水词作中描写飞瀑流泉、林壑松涛的居多,描写溶洞景色的比较少见,像辛词这样富于大胆的想象,描绘出溶洞中瑰丽、神奇、幽秘、清雅境界的词作,更是寥若晨星。

该词通篇采用问答方式,细致而又有气势地描写了雨岩洞内壮丽而又迷离梦幻的景色。在这里有豪放雄浑的壮景“补陀大士虚空”:有密集的“蜂房”、有嶙峋的“冰柱”、有“怒涛”汹涌、有“春雷”阵阵、有弯环如许的“卧龙”、有万顷“长松”。这些宏大的意象,使雨岩内景观壮丽,气势横生。在这迷离朦胧、气息氤氲的岩洞中,还有一种美,即阴柔美。如玲珑的窗棂、醉人的清香、幽静的桃源路、渺茫的歌乐、翩翩起舞的湘夫人,还有吟咏风雨的劲松,处处皆是情,处处都是柔,词人都在这香婉美景中忘了自我。神奇美妙的大自然把雄健和柔美揽入其中,妙笔生花的词人运用想象、巧设比喻、精选意象,把这两种美揽入笔底,在词中达到了豪与婉、雄与清、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寄情自然,借山怨水,忧愤难平赋隐诗,心头万千块垒,何以消愁,就把这片山水当作“杜康”,一杯杯饮酒下肚,缓解心头永远不消之愁,无处倾诉之恨。如下面这首词: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枕蕈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体。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清人黄蓼园读罢此词,大发感慨:“其《匪风》《下泉》之思乎?可以悲其志矣!”该词确有慨叹王室衰微和自身无用武之地的忧愤,词人把这深远之志、尽忠报国之心巧妙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词的上阕,首句叙写室内之景,“冷欲秋”三字为词人心绪的孤寂落寞做了铺垫。次句把笔力由内向外转,户外是“春风不改旧时波”的鹅湖,薄雾霏霏,清水泠泠。接下来两句“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胜似电影镜头的特写。红莲摇曳,动态可人;白鸟无言,静态惹人。作者好似山水画的鉴赏家,正悠游闲适地品味自然。其实,表面闲逸平静的词人内心涌动着波澜,“定自愁”三字正是他将内心的忧愁苦闷转嫁到白鹅身上,“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

三、追思东篱、退隐泉林之几多离索

“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的辛弃疾曾经横刀立马,烽火征战,如今却不得不隐居田园,与鸥鸟为盟。在这看似悠游,实则苦闷的岁月里,词人曾苦苦追随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流露出敬仰和追慕之情。如《新荷叶》中的“岁晚渊明……风流划地,向尊前、采菊题诗”,如《沁园春》中的“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如《浣溪沙》中的“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词人觉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是与前贤陶渊明息息相通的,所以在日有所思的情况下,这位飘逸卓尔的隐者走进了他的梦中。词作《水龙吟》就是写梦中与陶渊明相会,全词如下:

老來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来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全词上片写梦境,写梦中见到陶渊明了,可惜看得不真切,所以醒来后,若有所失,歌酒不思。词人对陶渊明的弃官归隐表示赞同:“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下片是由梦境生发开去,说“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词人早把陶渊明作为异代知己,惺惺之人互相惜,各懂对方心事。其实,词人又没有完全解读知己内心,所以才有上片中的疑惑“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在东篱醉酒、泉林品茗的悠游岁月里,辛弃疾把心头所思、所感、所悟的思绪寄托于山水自然、田园风光,在品鉴前辈田园山水词作的同时,挥毫自己的才思,将豪情与柔意熔于一炉,形成了其山水田园词特有的温婉风味。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四川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基于实践教学探究古典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编号:MBXH20YB16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东篱词作辛弃疾
李久香
深秋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更 正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
何不采菊东篱下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