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专业艺术院校在美育中的作用

2021-08-09周思源

音乐探索 2021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

摘 要: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总体上处于各教育环节中的薄弱地位。专业艺术院校具有传承“美”、传授“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社会责任,应当充分发挥艺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加强对“美”的研究、强化美学基础理论课教学、加快美育专业建设、注重教学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让艺术实践更多地走出去和加大艺术作品创作力度等方式,推动美育工作更快发展、更好落地。

关键词:美育;四川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2 - 0003 - 05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2.001

美育,旨在通过一系列影响人的心性、情感、认知并作用于人的精神体验的活动,不断发挥潜隐不显却对精神世界缓慢产生养护、提升、修复等效能,既是“修其容”的“修”,又是“饰其性”的“饰”。专业艺术院校在数百年来发展历程中,荟萃了艺术领域的众多名家大师,对美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艺术院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使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彰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众所周知,艺术产生美。艺术就是“美”的一种重要而具体的表现形式。

古往今来,艺术界有着各种关于艺术产生和发展的论说。最早有人认为,艺术来源于模仿;到了近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又出现了“表现说”和“游戏说”。“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游戏说”则认为艺术是人过剩精力的发挥。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家都认可艺术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促成的,将艺术的起因仅仅归结于某种说法是单一片面的,最终也被证明是不充分的。

多数人认为,在艺术的产生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生产,是劳动。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导师马克思认为:“艺术的起源是劳动。”原始艺术几乎是伴随着原始生产劳动过程产生的,也就是说,艺术与劳动相伴相生。恩格斯也认为:“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同时还是劳动的产物,而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以手工由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艺术虽不像劳动那样能保障人类生存,但从古至今,人类都对艺术乐此不疲、执着追求,究其根本,是因为艺术属于“美”。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分析,在遥远的洪荒年代,人类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一无所知,这种原初状态的标志之一,就是不知美丑,不懂得遮羞。后来,先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在果腹之后最主要的创造性活动就是发明和改进生产工具,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造型技能。到新石器时代,除生产工具得以不断改进外,更重要的是由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作为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单一经济逐步发展为农耕和畜牧生产相结合的二元经济,随之而来的是定居生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日趋稳定,开始了有意识的造型活动,产生了彩陶、纺织、牙雕、岩画等较为精致的原始艺术品。这是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取得的突出成就,即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过渡时期。因此,通过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具器物,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先民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美意识,早期的审美能力已经开始萌生和发展。

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提升了人类文明的高度与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术界对“美”的研究越发深入,并取得颇高成就。1746年,法国夏尔·巴图神父出版了名为《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将音乐、诗、绘画、雕塑和舞蹈这5种艺术确定为“美的艺术”。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发表巨著《美学》第 一 卷,提出“美学”概念并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研究认为,以审美唤醒和强化人的本性、本心、本质力量,并以之为基础培养人格精神和人格之美,可构筑起让人心平气静、安然处事的人生佳境。

以美术、音乐等为代表的艺术院校的产生和发展与“美”是分不开的。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于1562年成立,其初衷便是传承“美”、传授“美”、创造“美”、传播“美”。

蜚声世界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是世界美术学院之母,有“世界美术最高学府”和“写实主义大师汇集的皇家美术学院”之称,对世界美术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世界美术教育的标杆,对后来的罗马美术学院、巴黎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都具有引导和启迪作用。美术界人士无不敬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创作的不少经典艺术作品至今还承载着传播“美”的功能。

就音乐学院的起源来说,业内普遍较为认同的是,音乐学院起源于早期欧洲的孤儿院。1537年,那不勒斯孤儿院发现,除必要的课程和手工劳动外,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对音乐有着天生的爱好和接受能力。音乐既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坏习性,又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接受“美”是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该孤儿院逐步增设了音乐课。该做法后来并被其他孤儿院广泛采用。

进入18世纪,意大利率先把孤儿院作为培养音乐演奏(唱)家和作曲家的专门场所,使之逐渐具备了音乐学院的雏形。随后,欧洲各国到意大利取经。1793年,法国巴黎正式成立了音乐学院——巴黎民族音乐研究院,后来改名为“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全世界资历最老的高等音乐学府。到19世纪,世界各国陆续创办音乐学院,比如,1808年捷克的布拉格音乐学院、1810年波兰的华沙音乐学院、1812年奥地利的维也纳音乐学院、1822年英国的伦敦音乐學院等等。这些音乐学院在传授音乐艺术知识的同时,也把“美”传承、传播开来。

(一)传承“美”

在数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人类社会积淀了很多展现“美”、代表“美”、歌颂“美”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逐步发展演进为现在所讲的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等。而这些展现着“美”的艺术,包括很多民间艺术,最开始都是口相传、手相教甚至是模仿式的,没有固定的载体记录下来,也没有固定的场所言传身教,是不系统、不专业的。

比如,唢呐是中国国粹,过去农村的红白喜事都喜欢找唢呐班子吹吹打打,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唢呐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转行,加之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加剧,唢呐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由于缺少年轻的接班人,传承了数百年的唢呐遭遇发展困境,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专业艺术院校就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艺术院校通过设置唢呐专业,培养学生、传承技艺、延续文化,能够很好地承接和传续这一国粹。因此,艺术院校可以以专业化、成体系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将乐器、歌舞等艺术技艺传承下来,并在传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在创新中振兴。

四川音乐学院就在该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蜀派古琴是四川特色民族民间乐器。川音开设古琴专业,除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外,也起到了保住因为小众而极容易消失、极容易被遗忘的地方特色乐器的作用。2020年以来,川音相继成立“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四川非遗研究院”,其目的之一也是传承艺术、传承“美”。

(二)传授“美”

和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师范类等高校一样,艺术院校的根本任务也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立身之本也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但是,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艺术院校老师的教学过程是直接传授“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直接接受“美”的过程。在艺术院校,老师在乐器、声乐、绘画上对学生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点拨引导的过程,就是传授“美”的过程;老师将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内容教给学生,就是传授“立美”方法的过程。

近年来,艺术教育已逐步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教育部以教体艺 〔2014〕1号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71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以往在学校教育中不被重视的艺术学科在国家层面得到了肯定,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再次凸显,艺术院校发展的新春潮正加速涌来。

我国具有深厚的美育传统。美育教育不仅是技巧和技艺的教育,还承载着思想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特别是对中华美育精神的延续。近年来,四川音乐学院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致力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在艺术美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成立了“四川音乐学院美育中心”,力图在美育的传授中有所作为,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美育人才,持续实现对“美”的传授。

(三)创造“美”

在传承传授“美”的基础上,艺术院校在不断地创造“美”。每年,我国几十所专业艺术院校会创作出一大批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一般来讲,虽然人们对“美”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是得到多数人认可的艺术作品是美的作品。所以,艺术院校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创造“美”。艺术院校创造出的“美”越多,就有越多的“各美其美”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大规模的、让人赏心悦目的“美美与共”。

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审美主要体现在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鉴别美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也更多地得到感官上的审美享受。但是,如果美育只是停留在审美层面,就仅仅是感受了“美”,而这只是美育的开始。

人类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需要形成共识的是,创造“美”,即“立美”,是美育更高一个层面的内容。艺术院校要着眼于使美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为全面,把创造“美”、表达“美”、制作“美”、呈现“美”纳入美育,主动参与“立美”。

目前国内艺术作品有职业艺术人创作的,也有专业艺术团体创作的,但从数量来看,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创作的无疑最多。从2020年抗击疫情,到今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川音乐学院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大型创作活动,掀起了艺术创作的高潮,涌现了原创大型交响合唱《蜀道组歌》等艺术作品,不仅很好地服务了社会,服务了人民,还把对“美”的创造推向了新的高峰。

(四)传播“美”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认为,艺术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爱。在法国社会学美学中,让-马里·居约提出,艺术在本质上有着深刻的道德性和社会性,这种道德性和社会性能带给社会健康和活力;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更为形象地提出,艺术是文明的美容院,认为生活的艺术化程度是文明的最高尺度。这些观点都非常明确地表明,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性情、沉淀心境、塑造心灵、健全人格,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有利于形成和维护更为牢固的公序良俗,营造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

艺术实践是艺术院校的突出特点。艺术院校通过音乐演出、舞蹈演出、戏剧演出、绘画展览等形式,把艺术展示出来,同时也把艺术之美传播开来。在传播“美”的愉悦过程中向人们普及“美”的知识,让更多人在艺术中分享“美”的感受,提升对“美”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而提升艺术修养,增长感性智慧。可以说,人们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享受艺术美给人带来的愉悦过程。

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与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对“美”的传播也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诗和远方”,艺术在中国已不再是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东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为艺术院校推动美育更好落地提供了广闊空间。

近年来,四川音乐学院努力向社会广泛传播着“美”。例如,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举办“‘金芙蓉国际音乐节”“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等品牌活动,满足市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艺术需求;与成都成华区共建社区美育中心,为社区群众提升艺术素养搭建新的平台,满足居民感受“美”、享受“美”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积极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民族地区,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播撒在师生心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强党兴党力量。

美育之“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对“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培养人在面对具体生存现实以及自身精神需求过程中的个体发展能力。专业艺术院校要充分发挥艺术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推动美育工作更快发展、更好落地。

一是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美”的研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记录、研究、抢救和保护,以及传承传播是艺术院校应有的担当。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不少艺术院校纷纷成立非遗学院、手工艺学院等机构,加快进行该做但过去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的工作。比如,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四川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和“四川非遗研究院”。我们相信,这些机构的成立,将对研究、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产生积极作用。

二是要强化美学基础理论课教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应站在哲学的高度对“美”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黑格尔认为,美学就是美的艺术哲学,研究的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他在《美学》一书中说得十分明确:“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叫‘美的艺术的哲学”。艺术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美学已经越来越成熟。学艺术、搞艺术的人如果懂一些美学知识,对提高“美”的认知是有很大助益的。因此,要在艺术院校增加“美学”这门人文基础理论课,让美学理论对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起到融会贯通和检验促进的作用。

三是要加快美育专业研究建设。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开设美育专业,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也还没有美育专业,这是因为美育被重新提出并受到重视是在2018年。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可以说,美育教育的春天到来了!艺术院校应该也必须抢抓机遇,有所作为,特别是在美育专业建设和美育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展宏图。

专业艺术院校主要从事艺术教育,但笔者需要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艺术教育并不等于美育。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很多学艺术的甚至教艺术的,他们乐器演奏得好、歌唱得很好、绘画技艺高超,但仍然缺乏审美的能力。这些都说明,艺术教育与美育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艺术院校要尽快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出版、课程规划设置、教学评价改革、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加快推进美育专业建设。

四是要注重教学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当前,艺术院校的老师在器乐、声乐、绘画等专业教学中,很少主动将教学活动与美育结合在一起进行。这样容易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学生确实掌握并提升了演奏技能、歌唱技巧、绘画技艺,艺术功底也得到进一步夯实,但他们并不一定能理解什么是“美”,也不一定懂得如何审美。比如,很多老师在钢琴授课中往往对弹奏技巧讲得多,而对于音乐作品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基本没有去讲,或者讲得很少,讲得不足、不深。讲授绘画也一样,绘画是最能直观反映“美”的事物,但大多数绘画老师很少在绘画中讲解欣赏“美”和鉴赏“美”的方法。如此种种,都是美育教育做得不够的具体体现,是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在已有的艺术教育中增加美育、融入美育,以强化老师的美育知识并有效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是要让艺术院校的艺术实践更多地走出去。目前,不少艺术院校的艺术实践还局限于校园内。有走出去的,但是不多;有写生、采风,但创作完成的作品很少向社会展示。高校艺术不出门或者出门少,固然有诸多原因,但观念上的问题最根本。艺术实践不等于艺术展示。既然是实践,就要到社会中去、到群众中去。要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以此加大音樂、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全社会的普及力度,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会各界鉴赏美、欣赏美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实现对“美”的传播。

六是要围绕美育加大艺术作品创作力度。艺术院校既是一支庞大的艺术创作力量,也是一支有规模的“美”的创造力量。因此,艺术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反映传统文化的“美”、新时代的“美”,进行一系列艺术美的创作活动,并在组织领导、氛围营造、激励机制、后勤保障等方面,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激发师生创作出更多高水准、高质量的精品力作、时代佳作,满足社会对艺术越来越多的需求,对“美”的越来越多的需求。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温润人的心灵。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伟大重任的社会主义艺术院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遵循,整合美育资源,充实美育力量,加强美育传承、传授、创造和传播,在美育工作中奋发有为,为提升国民美育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2021-06-01

作者简介:周思源(1961—),男,历史学博士,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四川成都 61002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