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生认知差异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2021-08-09刘世银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

刘世银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差异原则,并关注其心理发育水平差异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改进其认知方式,努力培养其数学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为其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遵循;认知差异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知活动.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成长需求,尊重学生心理上的差异,进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堂学习时常常会出现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但是,数学学习是持续渐进、相互关联的,学生只有充分把握数学逻辑思维,才能夯实数学学习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践行新课改理念,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彻底抛弃应试教育模式,为每个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组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界对学生相互合作十分重视,要求将合作交流贯串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合作交流,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实践证明,数学问题的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合作探究付诸行动,并践行在课堂中,那么学生将会受益匪浅.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保持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对于学生而言,小组合作可以聚集所有成员的智慧,并弥补个人在能力上的不足,从而达到相互补充的目的,而且,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习热情也会愈发高涨.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时,本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观察力,感受对称图形的魅力.首先,教师应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利用学生去过游乐场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说:“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场吧!游乐场中有摩天轮、缆车、小火车、飞机等,但是,你们知道吗?游乐场里蕴藏了许多数学知识,那么这堂课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在唤醒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要求他们观察游乐场中的各种图片,找出其中的特征,将自己的观察分享给同学与教师.然后,在学生分享完自己的观察之后,教师说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这类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左边和右边完全一样,而这样的现象在数学中叫作轴对称.”最后,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片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怎样才能裁剪出对称图片,待学生剪完之后,教师肯定一些学生的做法:左右对折,再沿对折线进行裁剪,并总结:“对折线”就是“对称轴”,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还能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其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此外,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与学习全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

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我们知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知道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入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此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初步形成单位概念.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对比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如课桌与教室,课本与课桌,笔记本与课本等,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能得出其表面的大小.紧接着,教师层层递进:“如何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呢?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教材上是怎么说的.”然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面积”,并引导学生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启发学生总结面积的意义.最后,教师让学生采用重叠比较、数方格等方法来比较图形大小,使其在动手过程中,激发探究热情,提高理解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连续性,因此,学生有时会感到学习数学比较困难,若在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时没有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则易出现知识“断层”,进而导致后期学习比较吃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解除学生持续学习的后顾之忧.

三、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思维认识

某心理学家在他的“尝试和错误”理论研究中提出,不同个体的尝试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认知特点.数学教学本质上是一项认知活动,但由于认知对象具有抽象性,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因此,把握情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也只有如此,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认知,从而使其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时,由于部分学生对“行”“列”含义理解不清,空间意识薄弱,因此无法正确判断位置,而有些学生的空间感强烈,他们能很轻易地理解位置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意识.首先,教师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该班级的学生多整齐!谁能说出张亮的位置?”学生可能说,“第3排”“从前面数第3排”“从后面数第3排”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并提醒学生注意,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这样就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位置”的含义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