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泥企业量本利向价本利模式的转变

2021-08-09戴兴昌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21期

戴兴昌

摘要: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不大景气的宏观背景下,水泥市场需求增速大幅回落,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产能过剩的水泥企业在行业内十分普遍。传统的“CVP”(Cost-Volume-Profit)模式無法保障企业的正常利润水平,甚至大量水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及倒闭边缘,基于此,文章以 “PCP” (Price-Cost-Profit)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水泥市场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价格,而不是靠盲目的去增产。首先,阐述量本利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现阶段水泥市场现状深入分析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销量、价格、成本、利润提出价本利的新思路及具体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泥企业;CVP;PCP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筑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前些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发展需求迅速扩大的带动下,水泥行业迅速扩张,许多企业因扩张速度过快,造成产能过剩严重。加之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紧缩,水泥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利润越来越少,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走出市场困境。目前我国水泥业产业结构基本已稳定,要想继续保持较高利润水平,不被市场淘汰,水泥制造企业必须认识到量本利不适用目前的市场环境,需改变以往利润核算模式为抓手,制定相关改革调整措施,才能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保障,不会在夹缝中求生存,为此本文就采取何种经营模式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一、量本利和价本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量本利和价本利的概念

量本利分析法全称为产量(或销量)成本利润分析,也称CVP分析,是在成本习性分析和变动成本法基础上,揭示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量和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为企业的经营预测、决策和目标控制提供必要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价本利分析法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产能严重过剩和成本下降空间有限条件下推行的一种分析方式,水泥企业销价对利润的敏感性高于销量对利润的敏感性,就改善经营、提高效益而言,更直接、更快捷的途径就是提高销价。

量本利着重是以销量为基础确定企业利润,价本利则是以销价为基础确定企业利润,它是对量本利的继承和创新,在市份额相对瓜分完毕,而且大体处于稳定的情况下,重点研究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水泥企业才能获取合理的利润。

(二)应用量本利和价本利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应用量本利分析的前提假设是:第一,产销平衡,也就是说期初期末存货水平稳定,以产定销;第二,单位产品售价不变,即销售收入与销售量成正比例关系;第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品种结构不变;第四,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变动成本总额与产销量是线性关系;第五,基本是建立在市场短缺上,销量可以无限制增加,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随着销量的增加,单位固定费用减少,进而达到降低成本取得利润的效果。

应用价本利分析的前提假设是:第一,市场竞争激烈,供需错位;第二,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以销定产;第三,产品数量基本固定,即销售收入与销售价格成正比例关系。

传统的“量本利”模式是在成本和市场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将产能利用率发挥到极致,企业通过开展低价竞争,抢占市场,获取利润。但在市场产能过剩的形式下,“量本利”经营模式既使生产的产品难以实现应有的价值,也使企业和区域市场发展丧失了动力。在此形势下,“价本利”的新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价本利”模式将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利益统一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重视构建合理的价格体系,使生产的产品拥有合理的价值,带动行业整体价值的稳定实现。

二、水泥企业实行量本利核算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量本利模式假设被打破

量本利的假设重要前提售价是常数而非销量,销量是可无限增大的,但水泥企业现状是产量和销量不对称,产能发挥偏低,产销极其不平衡,产能严重过剩,销量已不能无限增大,故假设条件被打破。如果水泥企业一味只能通过降价抢占市场,甚至售价降至成本以下,企业只能是持续亏损,然后倒闭。

(二)政治基础:供给侧改革推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水泥行业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主要方式是淘汰低标号、淘汰落后生产线、停窑限产。市场上早已是供过于求,再采取量本利核算模式去核算只会导致企业利润亏损。

(三)价格现状:水泥价格偏离价值

以前水泥价格曾一度高于煤炭价格,甚至1吨水泥可买2吨煤炭。但2001年以后,煤炭价格一路飙升,翻了3倍多,而十多年时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仍在300元/吨左右徘徊,最高时也不过430多元。虽然近两年煤炭价格有所下降,但仍是水泥价格的2倍,也就是2吨水泥才能购买1吨煤炭,甚至许多水泥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接近于成本线,水泥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导致水泥行业难以获得合理利润,整体效益不佳。

(四)行业意愿与能力:行业集中度较高

中国水泥行业在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双重推动下,兼并重组逐步加快,如金隅和冀东的整合、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的合并、华新水泥进一步整合拉法基中国水泥资产,这三个事件的都是我国前十大集团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呈现出涉及企业多、产能大、范围广的特点。事实也证明重组带来市场竞争环境的明显改善,提升了行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从江西省看,南方万年青、江西南方水泥、海螺水泥、红狮水泥、亚东水泥五家集团公司熟料产能占比80%以上,从2017年开始,价格往上拉升,水泥行业利润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五)市场现状:销量提升空间受限

因产能过剩,目前单纯提高销量经营模式已成历史。截至目前,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累计约1769条,设计熟料产能达18.3亿吨,实际年熟料产能超过20亿吨。如2019年全国共生产水泥23.3亿吨,共生产熟料15.2亿吨,熟料产能(实际产能)发挥率为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