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翻译底本与时代意义
2021-08-09肖剑忠谢凡
肖剑忠 谢凡
[摘 要]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开始在中国系统翻译和广泛传播的重要标志。对《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翻译底本进行考察可发现,陈望道在翻译过程中,多有对日译本错译的修正、对日译本漏译的补充及对日译本语义的校验;同时还发现了其多处参照民鸣译本的证据。《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催化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声。
[关键词]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翻译底本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3-0084-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党史学习动员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有一句经典论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P1471。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十月革命的推力,离不开五四运动的助力,也离不开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共产党人在建党初期的努力。其中,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为此作出了特殊贡献。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要了解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以下简称“首译本”)这部经典是如何产生的,必须对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翻译底本进行考察。
一、《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翻译底本
(一)《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陈望道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语言学家,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被公认为“中文首译本”。五四运动浪潮席卷神州之时,陈望道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他高举提倡语文教育革新的旗帜,投身于新文化运动,遭到了反动派的迫害而离职。当时反动派动辄用“共产、公妻”等曲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帽子”来栽赃进步人士的“罪名”,深刻地让陈望道意识到必须“有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辨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3]P256,而他行将进行的事业也不仅仅是翻译一本书,更是吹响了除旧布新的号角!
这是第一次用白话文系统性翻译《共产党宣言》,既要做到不曲解原意,又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读得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恩格斯也曾说过“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4]P46,因此译者不仅要参看各种文本进行多方考据、校准,还要注意专业术语是否精准易懂、行文是否简单明了。
(二)关联的各主要版本《共产党宣言》
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陈望道翻译时没能参照德文原版,而是通过《共产党宣言》的其他语言译本进行的转译。但具体参照了何种底本,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应属俞秀松日记。“1920年6月27日,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里去,这篇《宣言》底原文是德语,现在一时找不到,所以只用英、俄、日三国底译文来对校了。”[5]P278因条件所限,本次研究未涉及俄文版。
1.英译本
上文中提及的英文译本是1888年由恩格斯指定的赛米尔·穆尔(Samuel Moore,1838-1912)完成的(以下简称“英译本”)。此版本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恩格斯在1867年6月24日致马克思的信中说:“我解决了由谁把你的书译成英文的问题:这就是穆尔。他现在的德文水平能够毫不费劲地阅读海涅的作品,并且会很快地熟悉你的风格(价值形式和术语除外,这我必须大力给以帮助)。”[6]P314
2.日譯本
陈望道首译所参照的日文底本是刊登于《社会主义研究》由幸德秋水和堺利彦合译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日译本”)。1904年11月13日,幸德秋水和堺利彦两人在《平民新闻》周刊发表了由穆尔的英译本转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第三章未译)。1906年3月15日,堺利彦在他主编的《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上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刊登了《共产党宣言》全译文。[7]
3.民鸣译本
《天义报》是留日青年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会的阵地之一。“1908年1月3日《天义报》第十五卷刊登了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以及恩格斯写的英文版序言,是民鸣根据日本《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上登载的日文译本译出的。”[8]译者民鸣系笔名,具体身份及履历不详;译本采用文言文形式,大多数行文均与日译本一致。
(三)首译本的翻译底本
对于首译本参考日译本之处,有众多中日学者从用词统计、文法句式、语义辨析等多维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在此一一赘述。
通过比较研究首译本、日译本、英译本,归纳总结出首译本参照英译本的以下三个特点:
1.对日译本错译的修正
to be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Flemish and Danish languages.(英译本)[9]P225
英,仏,独,伊,Flemish,和蘭の諸語を以て茲に公けにす。(日译本)[9]P304
用英,法,德,意,佛兰德,丹麦各国底语言,公布于世界。(首译本)[9]P4
日译本将Danish误译为“和蘭”,而陈望道译为“丹麦”。如果没有参照英译本,不可能会发现并修正这个错误。英译本在此处起到了对日译本错译的修正作用。
2.对日译本漏译的补充
The bourgeoisie has stripped of its halo every occupation hitherto honoured and looked up to with reverent awe.It has converted the physician,the lawyer,the priest,the poet,the man of science,into its paid wage-labourers.(英譯本)[9]P228
紳士閥は、從來名譽と尊敬とを享有したりし各職業の後光を剝奪せしめたり。彼の醫師、法律家、僧侶、科學者の如きは、皆彼等が雇用せる賃銀労働者となり了れり。(日译本)[9]P306
有产阶级,已将名誉的受人尊敬的职业底荣光毁灭了!无论医生,法律家,僧侣,诗人,科学家,都成了他们的工银劳动者。(首译本)[9]P5
日译本存在多处漏译,但在首译本中都被补充了出来。如上文中的“the poet”,陈望道译为“诗人”,日译本却漏译了。如果没有参照英译本,不可能会发现并做这个补充。英译本在此处起到了对日译本漏译的补充作用。
3.对日译本语义的校验
The productive forces at the disposal of society no longer tend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ditions of bourgeois property;on the contrary,they have become too powerful for these conditions,by which they are fettered,and so soon as they overcome these fetters,they bring disorder into the whole of bourgeois society,endanger the existence of bourgeois property.(英译本)[9]P230
社會の命に應ぜんとする彼の生産力は、今や既に紳士の財産制度を發達せしむるの具とならず、却つて其制度に比して餘りに有力となり、其制度が興へんとする障礙を超越して之を蹂躙し、紳士社會の全部に混亂を来らしめ、其財産制度の存在を危からしむ。(日译本)[9]P308
在社会指挥之下的生产力,不能再促进有产阶级财产制度底发达了;而且他的权力太大,无法救正那些制度,他虽然受那些制度的束缚,一旦打破了束缚,他便使有产社会全部搅乱,使财产制度根本动摇。(首译本)[9]P7
纵观日译本的行文,采用的是“翻译西方典籍时常采用的汉文训读体,呈现出和经典相称的庄重风格”[7],但在字句上较为拘泥且措辞较为严谨。两位译者应该是考虑到《共产党宣言》作为世界性经典作品,既要确保意思的准确传达,又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与当时日本天皇制的格格不入,因而在译文措辞上有所保留。如上文日译本中的“障礙を超越して之を蹂躙し”便是一处较为难懂的表述,用现代汉语翻译为“将障碍超越后,再对其(障碍)进行蹂躏践踏”。而陈望道译为“他虽然受那些制度的束缚,一旦打破了束缚”,对照英译本的译文“by which they are fettered,and so soon as they overcome these fetters”,语义句式近乎一致,特别是“束缚”对应英译的“fetter”显得更为贴切及明了,也更能呈现出经典的原貌,是首译本参照英译本的又一重要佐证。
那么首译本是否还有参照其他版本呢?
通过仔细研读发现两处在英译本中“The discovery of America”的翻译,在首译本中分别译作“美洲底发见”和“美国底发见”,从语义理解译作“美洲”更为妥当。为保险起见,经比对包含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华岗译版)[8]在内的多个中文译本,此两处翻译均为“美洲的发现”,因此认定为首译本的一处细微错误。但为何英译本和日译本中均无翻译不一致的问题呢?顺着此线索,终于在民鸣译作的《共产党宣言》节译中找到了些许端倪。
第一处: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the rounding of the Cape,opened up fresh ground for the rising bourgeoisie.(英译本)[9]P226
次で米國の發見、喜望峰の廻航は、新たに紳士閥の隆運の地を成り。(日译本)[9]P305
嗣后,美洲底发见,好望角底周航,新添给有产阶级一些发展地。(首译本)[9]P5
其次则美洲之发见,喜望举之回航,均为新绅士阀盛昌之地。(民鸣译本)[9]P398
第二处:
Modern Industry has established the world-market,for which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paved the way.(英译本)[9]P227
此の世界的市場や、米國の發見、實に之が先を為せる者にして。(日译本)[9]P305
近代产业,建设了世界的市场,这世界的市场,引线全在美国底发见。(首译本)[9]P5
此等市场,以发见美国为最先。(民鸣译本)[9]P398
从上文中两处译文对比英译本、日译本、首译本、民鸣译本等四版本后发现,首译本译文未与英译本、日译本一致,而竟与民鸣译本高度一致。
同时,通过首译本与民鸣译本的比对,在某些动词翻译上也发现了首译本与民鸣译本的强关联性,如:
第一处:
The modern bourgeois society that has sprouted from the ruins of feudal society,has not done away with class antagonisms.(英译本)[9]P226
封建社會の廢墟より萌芽し來れる當代紳士の社會も、亦階級的爭鬩を除却せるものにあらず。(日译本)[9]P305
从封建社会底废址上发生的近代有产社会,也免不了阶级对抗。(首译本)[9]P4
自封建社会废灭而新绅士社会发生,亦不外此阶级斗争也。(民鸣译本)[9]P398
第二处:
We see then: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of exchange on whose foundation the bourgeoisie built itself up,were generated in feudal society.(英译本)[9]P230
吾人は此に於て知る、紳士閥の基礎たる生産及び交換の機關は、早く既に封建時代に於いて其萌芽を發せしことを。(日译本)[9]P308
我们从此可以晓得做有产阶级基础底生产和交换机关,是萌芽在封建社会里面。(首译本)[9]P6
吾人因知绅士阀之生产及交换机关,其基础实萌于封建时代......(民鸣译本)[9]P400
上文中两处日译本均译作“萌芽”,如果此处译文参考了英译本的话,第一处中文译作“萌芽”,第二处译作“发生”更为妥当。而首译本却将第一处译作“发生”,而第二处译作“萌芽”,与民鸣译本较为一致。
此外,在某些句子的翻译上也发现了首译本与民鸣译本的强关联性,如:
In proportion as the bourgeoisie,i.e.,capital,is developed,in the same proportion is the proletariat,the modern working-class,developed,a class of labourers...(英译本)[9]P231
斯くて紳士閥即ち資本が發達するに從ひ、同じ比例に於て平民即ち近代の勞動階級も亦發達せり。(日译本)[9]P309
无产阶级(就是近代劳动阶级)跟着有产阶级(就是资本)照同一的比例发达了。(首译本)[9]P7
故平民(即近代之劳动阶级)发达亦与绅士阀(资本)发達同一比例。(民鸣译本)[9]P400
上文中首译本译文与英译本、日译本存在一定出入;而与民鸣译本译文对比,除却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异外,语义乃至括号的用法近乎完全一致。结合以上例证,首译本与民鸣译本的相似之处已经很难用“巧合”来解释了。
综上所述,首译本在翻译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不少学者通过比较研究汉字词语的使用上发现,首译本与日译本用词的高度一致,特别是在第二章及以后的章节中可以更为直观的发现。而英译本的使用更多被发现用于校对,或在日译本翻译存在费解之处时进行校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首译本翻译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此次研究发现,首译本同时还参照了民鸣译本,这与当时首译本的翻译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五四运动前后是近代中华民族渴求真理的时代,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革命人士以及广大的劳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极短的时间内,陈望道肩负着第一次系统性的以白话文的形式翻译出《共产党宣言》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这本译本必将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经典作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对照参考可收集到的清末民初以来的各种译本也无可厚非,而其中署名为“民鸣”的留日学生根据日译本转译的《共产党宣言》节译本无疑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参考文本。
二、《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催化剂
首译本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正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所说“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10]P394,中文首译本的广泛传播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乃至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都起到了催化作用。
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个时期刚好是首译本翻译完成之后不久。山东济南也是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建立最早的地方之一。同年夏天,由王尽美、邓恩铭从上海带回的首译本,也是山东“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主要学习文献。[11]P560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为完整阐明自己的主张与政策,于1920年11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但中文原稿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现在所见到的是1921年底张国焘根据留存在俄罗斯的英文版档案翻译而成的。《中国共产党宣言》重申了《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揭示的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原理,表示坚信《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以及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理论。[12]P127因此可以推断出《中国共产党宣言》参考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理论指引
大批中国革命青年在首译本的指引下,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投身于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中。其中更不乏一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们对《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赞誉有加,均在不同场合谈及与《共产党宣言》一起度过的革命岁月。
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3]P131
1920年,刘少奇、任弼时等6人来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刚完成翻译工作的陈望道是教授他们《共产党宣言》的老师。[14]P24解放后,刘少奇回忆当时“考虑入不入党的问题”时说,那时他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自己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15]P399任弼时也是在《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下走向了革命道路,找到了改造社会的立论和方向。他成为了第一批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员,在他与父亲的家书中坚定地表明了“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的高远志向。[16]P33
周恩来回忆说,在赴法国之前,他便读过《共产党宣言》,在思想上信念上影响很大。[17]P71922年8月,周恩来在旅欧期间,在《少年》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著名论文,指出“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 ”。1975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对陈望道深情地说,“当年长征的时候我就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如果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我真想再看一遍。”[18]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也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灭。”[19]P382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首译本无疑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者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他称赞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0]。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践,结合中国实际,针对中国问题,进而加以发展和创造;也还指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字、形式、故事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原理。前者可谓内容方面的中国化,后者可谓形式方面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系统性翻译工作便属于后者,而这其中的首译本可以称得上是先声之一。回看首译本,我们可以发现,陈望道在翻译时的选词可谓良苦用心,例如他将较为重要的概念“绅士阀”与“平民”翻译成“有产者”与“无产者”,排除了传统乡绅等概念的混淆,这更有助于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含义。同时一些檄文式的译文,例如“要达到我们的目的,只有打破一切现社会的状况,叫那班权力阶级在共产的革命面前发抖呵!”无疑也激荡起了广大工农阶级、青年知识分子等的革命热情。
正是因为先有陈望道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从欧洲语言通过翻译转化为中国语言,让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说中文”,然后才有进一步学习、研究、宣传、运用、发展等诸多与中国革命、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可能。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陈云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复、交换、比较”,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等等,都是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和群众观以及辩证法等基本原理的精辟概括和生动阐释,都可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后继者。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才能深深扎根中国,才能对中国民众的口味,进而为中国民众所喜欢、信仰和运用。
三、结语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语义流畅、内容精准,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翻译成平易近人、简洁明了的中国白话文,为马克思主义传遍神州大地起到了“火炬手”的作用。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那首译本便是这“盘古巨斧”。无数革命先辈们在首译本的影响下,毅然决然变成一个个追求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个顽强斗争的无产阶级战士,一个个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共产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发生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数不胜数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正是其中一个值得大书特书和讲给无数后人听的党史故事,是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最初版本直到1975年才找到的曲折經历也启示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中共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所提出的国家版本馆建设工程,以使得像《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及翻译底本等珍贵历史文献被珍藏被保护,进而使得革命文化、红色基因更好地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陈望道全集:第五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1辑[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霍四通.《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用了什么底本[N].文汇报,2020-07-10.
[8]陈家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和版本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8).
[9]孙江.《共产党宣言》在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2]李蓉.中共一大轶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4]金冲及.刘少奇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缅怀刘少奇》编辑组.缅怀刘少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6]章学新.任弼时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第1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8]孟红.老一辈革命家与《共产党宣言》[J].学习月刊,1993(3).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李斌.“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0-08-03.
(责任编辑:邱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