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聚落的布局成因与保护
2021-08-09周园园杨晓双方梦圆
周园园 杨晓双 方梦圆
近年来,传统聚落面临着威胁,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特色的乡土建筑慢慢消失,人们对传统聚落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在城市化背景下,如何让传统聚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并与新时代文明相互交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聚落地理的研究直接影响聚落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聚落是一种独特却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历史、建筑、美学等多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不仅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也有利于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适度开发,不破坏其原始格局,探究其布局的形成原因也显得尤为必要。
樊绯等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对国内外聚落分布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有效的分析,在村庄的选择上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薛力则对江苏省农村基础进行了详细分析,也是从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着手分析,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矿产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人口以及生产方式,并预测未来的农村发展一体化。周国华等对影响农村传统聚落演变的驱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这些驱动力的了解,有利于我们研究聚落。孙静以徽州农村为例,对人地关系的规律和土地制度在聚落定居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张乾以湖北东南部为对象,开始研究聚落空间的不同特征和气候的适应性。乔家君从村域这一微观概念着手进行研究,总结出不同文化背景和空间结构下聚落的发展形态。金其铭以江苏省为例,深入研究了多个古村落,并对其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是如今大多数村落整治的参考。郭鹏和周国华深入研究了农村聚落的模式以及建设,得出了农村聚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对构建研究框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些学者从多元化的视角出发,为分析不同因素对聚落布局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徽州和其他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空间布局特征。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古徽州地区位于中国原始江南古陆的南部丘陵地带。它位于黄山以南,天目山以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中国的江南史前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区域分布来看,古徽州有率水、横江、渐江、丰乐河、扬之水、富资水、练江、新安江整个水系流入东海,还有阊江水系流入长江,是江南吴越文化区域和楚文化区域的两者结合部。另外,还有梅溪、麻川河、徽溪、乳溪、楊溪、绣水等北向流经青弋江而注入长江。古徽州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地区,河谷纵横,谷地和盆地被河流切割为不同的自然群落,从而构成古徽州传统的聚落。
本文采用论述分析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叠加分析法,叠加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提取空间隐含信息常用的手段之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和中国乡镇行政区划shp点文件。
徽州地区四面环山,河谷与山地纵横,山环水绕之间,谷地大多被分割整合,形成若干片自然群落。徽州聚落布局于这些自然群落中。所以徽州聚落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
徽州以山地丘陵为主,西边有黄山,东边是白际山,北方是障山,南边则是耸立在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徽州的山脉海拔多在1330米以上,如位于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的大鄣山,海拔1629.8米,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为著名的要数黄山,绵亘于歙县、黄山区、休宁、黟县之间,最高峰莲花峰海拔更是高达1860米。山谷盆地和冲积平原也是徽州重要的地形地貌,徽州主要的盆地谷地有青弋江上游谷地;歙县的练江谷地;最大的要数新安江谷地,总面积约155km2,横跨徽州多县。图1为徽州行政区域地形图。
聚合式和离散式是现今常见的两种聚落模式。由于徽州的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受地形影响,一般居民点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较大的居民点。所以徽州的居民点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台地区,或是地势平坦的山谷地区,有的则是沿铁路和河流分布,并且呈带状。
在徽州境内,以黄山山脉作为界限,分为北坡和南坡。在北坡,有水阳江,青弋江,秋浦河和黄盆河水系直接流入长江,南坡有新安江水系流向东南钱塘江流域。
新安江为钱塘江上游。其源头分为两大支流,南支称率水,为新安江正源,发源于五龙山脉的六股尖;北支叫横江,源于黟县五溪山主峰白顶山。全长242.31km,相应流域面积为5757.47km2。左岸上游有丰乐水、富资水、布射水等较大支流,呈扇状分布,在歙县太平桥上游汇合后称练江,注入新安江。右岸上游主要支流有珮琅溪、桂溪、濂溪等,新安江在境内最大河面宽180m,最大底宽80m,汛期最大水深14.5m,枯水期水深小于0.5m,河网密度为全省最高。河流多为源短流急,坡度陡、落差大,流域面积仅占全省的4.6%,水量却占全省的10.3%,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如此庞大的水系统为徽州的传统聚落分布奠定了基础,良好的水资源条件也对塑造居住环境起到了作用。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气候、地质条件一起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图2为徽州区域水系图。
徽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且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6°C。年平均降水量为1670mm,最高为2708mm.水热条件优越,适合各种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村庄的面貌。徽州山区为黄棕壤,大部分低洼山地为黄壤,土层较厚,砂砾含量较高。它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以及高渗透性。山地盆地和平原河谷两侧有多个冲积平原,适合农业耕作。
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交通条件,发达的交通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聚落与聚落之间在经济文化以及物质等多个不同方面的交流。古徽州交通便利。邯郸铁路,京福高速铁路,徽杭高速铁路,沪杭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景婺黄常高速、徽州黄山屯溪国际机场等为徽州传统聚落的规模扩大提供了条件。
徽州的主要历史文化因素包括徽商经济、程朱理学、民风民俗、宗族礼制和新安画派等。徽商经济历史悠久,为徽州经济奠定了基础;程朱理学起源于徽州,于北宋时期创建,此后一直影响着徽州乃至全中国,程朱理学在审美观念方面表现出来就是内敛平淡,徽州聚落的整体布局就受其影响,主要呈现出封闭的特点;在徽州民俗中,人们对林木的依赖性较强,所以人们对山林的保护显得比较突出,在聚落的布局中,人们也尽量靠近山林,寻找归属感;徽州人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为主要凝聚力,这些思想反映在聚落上就是祠堂的布局,徽州传统聚落的布局规划往往就是以宗族祠堂为中心展开;明末清初时期,黄山脚下的新安画派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成一派,为此后聚落的布局与发展提供的美好的方向。除了以上论述的五点,徽州聚落文化的发展是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徽州传统聚落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徽州当地居民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与环境的矛盾运动是这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徽州农业经济时代,居民通过开垦荒地和种植农作物来生活。周边地区多山,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居民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人为地塑造自然环境。图3为笔者于2018年冬季于黟县宏村拍摄的照片。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聚落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进行聚落修复和聚落保护的现实标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聚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徽州人民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常通过移居城市和翻新旧居等方式来实现,使得聚落空间形态发生改变。图4为笔者于2019年春季在徽州游玩时拍摄的古村落照片。
徽州传统聚落的布局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歙县为例,自行绘制了ArcGIS叠加分析图,在这图5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水系以及交通对徽州传统聚落分布的交叉影响。歙县的聚落大都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因此可以推断出水系和交通这两种因素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布局影响是相互的。以水系为代表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以交通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布局影响深远。
作为聚落存在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布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具体系统的分析,将自然环境划分为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等具体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这些自然因素是聚落布局的首要基础。社会经济因素对徽州聚落的布局亦有一定的影响,历史文化因素对聚落布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这三个因素长期与聚落的发展交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徽州聚落的选址、布局、规模和空间结构等特征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传统聚落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人居空间,有着璀璨的地域特色文化,它们是历史,艺术,美学,建筑的历史缩影,在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被专家称赞为“隐藏在深处的宝藏”,应该以保护的方式,以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遺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式旅游胜地,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中国古代乡村旅游的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人员。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客流量给这些古老的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根据上述总结的徽州传统聚落的布局成因,可以对徽州传统聚落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首要的是要对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要平衡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互相依存的,古村落是发展旅游的依托条件。合理开发古村落是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最好的保护途径,也是发展古村落的唯一方式。
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具体保护措施:
保持古村落生态环境整体性。政府应开展详细规划,在不改变村落原有格局的基础上,按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政和安全配套设施等,改善民生需求,优化生活体系,推动特色城镇化建设。
保持古村落文化多样性。徽州聚落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做到使这些传统文化特质仍然熠熠生辉。
推动传统聚落建筑风格创新。粉墙、黛瓦、天井、马头墙等徽派建筑特征,是在特定条件下人、建筑、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应将这些特色改良后加入现代建筑中,产生文化碰撞。
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保护传统的整个历史环境。大力宣传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性,加强对遗产保护意识的教育。
通过ArcGIS对徽州地区地形、水源、气候等因素的分析,得出自然环境是影响徽州传统聚落分布的基础,徽州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顺应环境因素,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聚落。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长期与这些自然因素相交织,为聚落增添了光彩,传统聚落文化也因此变得富有神韵,人地关系也因此变得生动和谐。在如今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勾勒这种影响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发展路径,并探讨其内在规律,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新人类人居环境的理性追求。
作者单位: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2.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长安南路皖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