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姚与浙东运河:人烟稠密处,活着古老的诗行

2021-08-09方其军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余姚大运河运河

方其军

“这条河静静地流向Ten shi。”意象派鼻祖、美国诗人庞德在《诗章》里这样写及中国大运河。而“Ten shi”系庞德的原稿手笔,无从翻译。有人判断是一座城市,但,由这样一个词组,无法对应哪一个地名。没有唯一答案,就此有了无限可能。

这条河静静地流向哪里?或许,就是庞德可能想象得到的浙江宁波、余姚。那穿过一座一座城市的流水,像一句古老的诗行,那些缓缓而行的船只仿佛意象,而两岸暖暖的人间烟火,则是句子张力饱满、升腾漫溢的朴素诗意。

2020年7月31日,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余姚等地考察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时强调,大运河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资源,要扎实做好浙东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

余姚市委书记奚明表示,要将大运河余姚段文化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放眼长远,统筹规划,以现有成果为基础,将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景点打造相结合,穿珠连线、打造特色,高质量推动大运河余姚段文化带建设。

申遗:文化与生态多重叠韵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個项目。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58处,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是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作为浙东运河的组成部分,余姚有两个河段随同成为“世界遗产”。由此,余姚的许多人家每天打开家门就能品享世界级的人文风景。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为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余姚地处浙东宁绍平原中部,沟通绍兴与宁波两地,境内以姚江为浙东运河主体,西边分南北两线自上虞汇入姚江,东行入余姚城区分为侯青、中舜、最良三支拱卫双城,最后又分慈江和姚江出至宁波江北境内。分叉处又多有连接河道或支流,纵横交错,织成水网。由于需要突出强调人工成分等原因,姚江并未列入申遗名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运河余姚段位于浙东运河中东段,包括大运河上虞—余姚段(虞余运河)和大运河宁波段(慈江)两段河道,涉及牟山、马渚、丈亭、三七市、河姆渡等乡镇,河道总长约24.2公里,同时含运河水工遗存3处、历史文化街区1片、桥梁1座。

余姚于2008年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文化、水利、交通等部门通力协作,运河沿线各乡镇共同努力,坚持将运河遗产保护与延续运河功能相结合,与城镇发展建设相结合,与历史文化展示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认真开展遗产调查、资源梳理、环境整治、保护维修、规划与档案编制等工作,在环境整治中大力改善水质和河岸环境。在大运河申遗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大运河保护给予高度关注,大量社会资源向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域聚集,使遗产保护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

可以说,大运河申遗不仅是一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它不仅将余姚推到世界文化、旅游的舞台上,也给运河沿岸的百姓生活质量带来有益提升。

积淀:伟岸人格的时空投影

2017年12月19日上午,由民进余姚市基层委员会、余姚市政协教文卫体文史委、马渚镇政府主办的《余姚运河史话》首发座谈会在马渚举行。《余姚运河史话》由民进余姚市基层委员会、市政协教文卫体文史委组织,历时一年多编撰完成,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大运河”为线索,以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浙东运河余姚段等几方面为视角,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地详细讲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大运河两岸的文化传承及大运河造就的商业繁荣、开凿过程中“山阴故水道”的传奇故事、各类商埠、水利工程、风土人情、动人诗篇等,既是对余姚灿烂运河文化的追思,更是翻开了保护运河、利用运河资源的新篇章。

虞余运河,又称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是联系曹娥江和姚江的重要河段,始建于宋代,是利用当地的湖泊沼泽经人工整理形成。西起上虞赵家村(曹娥江),经五夫长坝进入余姚。余姚境内的虞余运河由湖塘江、马渚中河构成,全长11.4公里,河宽40—60米,水深2—3米,六级航道。西起长坝,向东转东南,过斗门曹墅桥汇入姚江,为姚江最大的支流。沿途有牟山江、青山港、奖嘉隆江、贺墅江等汇入,北侧为姚西最大的湖泊牟山湖。该段运河拥有斗门老闸、斗门新闸、西横河闸等水利航运设施,是运河的重要结点,造就了马渚集镇的兴旺。

北宋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运河必然是其重要的交通途径。在马渚的菁江渡,他饱含深情地写下《离鄞至菁江东望》:“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丹楼碧阁无处所,只有溪山相照明。”上午与同事、民众的告别,或许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在菁江渡,却真正地完成了与鄞县生涯、青春岁月的告别。菁江渡,何其幸啊!在那个黄昏,菁江渡所渡的似乎不只是王安石坐的官船,更是王安石的某一段人生路。在此一别,鄞县就只在记忆里了。徘徊在菁江渡口,穿越近千年影影绰绰的迷雾,人们仿佛可以听到王安石的低吟。

慈江,又称浙东运河宁波段,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由制守颜颐仲主持疏通开拓,为避免姚江潮汐影响而修建。慈江源出镇海小桃花岭,于三七市镇云山村潘家岛口过慈江大闸入余姚境,向东蜿蜒至丈亭镇三江口汇入姚江,长12.8公里,平均江面宽30米,平均水深2.1米。境内有潺子浦、彭王浦、吴泽浦、官桥浦、魏家浦、云山浦自北南汇。南面有丰产河、大泾浦、小泾浦、白罗浦等河道沟通姚江。丈亭老街是慈江和姚江的交汇口,是一处重要的运口集镇。宋代诗人陆游曾在此写下诗作《发丈亭》。慈江流经的三七市镇祝家渡村有一座祝江大桥,是浙江省第一座钢结构拉索桥。

祝家渡村是清代诗人袁枚的祖居地。此地原属慈溪县,现属余姚。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云:“先祖慈溪籍,前明槐眉侍御之孙。”槐眉是祝家渡的袁弘勋的名号。《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六《到西湖住七日即渡江游四明山赴克太守之招》四首其一曰:“路过慈溪水竹村,祠堂一拜最消魂。不图刘阮归来早,已见人间七世孙。”诗后自注: “五代祖察院槐眉公有祠堂,余入翰林、香亭成进士匾额俱存。”此外,《再送香亭之广东》写有“今春过祠堂,尔我两扁额”之句,有注“祠堂在慈溪祝家渡,余入翰林扁曰‘清华世冑,弟成进士扁曰‘兄弟甲科。”香亭即袁枚的弟弟袁树。

传播:增强“东南最名邑”标识

今年1月11日中午,余姚市蘭江中学的师生们聚集在教学楼前,兴致勃勃地浏览一幅幅图版。有的讨论“老家丈亭”话题,有的拿起本子认真记录……原来,余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因河而兴—余姚运河主题展”带进了校园,《运河概况》《源远流长》《朵朵奇葩》《运河申遗》《运河新生》等五个板块引起参观者的强烈兴趣和反响。这是余姚日常性、持续性开展“运河文化走进生活”活动的一个例子。

历年来,余姚充分利用大运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运河的文化、生态、水利、交通、旅游等多重价值,加快沿运河景观带建设,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精品路线。2020年10月,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大运河(宁波段)保护管理规划余姚分册》编制座谈会,进一步精心做好专题规划编制。同时,还积极邀请和接待央媒、省媒来姚开展大运河新闻采风。浙东大运河余姚段多次以直播和录制的方式亮相央视,展现风采。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大运河》第一集《从宁波启航》,在余姚段生动呈现运河两岸人文气韵与生态和谐。

余姚围绕大运河畔风貌建筑和项目进一步优化建设。例如,位于大运河边上的姚江水岸——农耕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犹如大运河余姚段的一颗“璀璨文化明珠”。项目主体为迁建的明清古建筑,占地面积约200亩。在有关部门指导推进下,该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用好旅游资源、用活文化资源、用足生态资源,将系统性的高质量文化旅游景观,打造为一个展示古建筑文化、阳明文化和运河文化的体验园,确保运河的文化遗产与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珍贵文化内涵得到传承弘扬。

虽然姚江没有列入作为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但仍是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作为古城余姚的标志性建筑,姚江畔的舜江楼在2021年新年元旦前夕重新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对于活态利用运河文化带具有突出作用。市民可通过文字、视频和图片了解舜江楼的“前世今生”。在舜江楼,可一睹昔日被称为“千里遥吞沧海月”的通济桥及姚江的风采,还能听到“晨钟暮鼓”。舜江楼,曾被余姚老百姓称为鼓楼,飞檐翘角,古朴庄重,与通济桥构成“长虹腾空,飞阁镇流”的整体,承载了深厚的余姚历史底蕴。

此外,余姚积极做好余姚段运河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传播。例如,散文《菁江渡:宋朝的行吟》获浙江省社科联“身边的大运河”征文一等奖。在日常传播中,余姚注重小型多样、春风化雨式的大运河文化辐射。通过开展“第二故乡的礼物:向‘小候鸟送一本书”等活动,将涉及大运河书写的《古境思旅》一书送进社区、厂区和景区,面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群体扩大浙东大运河余姚段的文化影响。

(作者单位: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责任编辑:杨 芝

猜你喜欢

余姚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现在你踏实了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信息技术教学的习题整合策略
大运河放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