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想象与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2021-08-09叶超奇张胜平
叶超奇 张胜平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核心素养落地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历史想象可以让历史断面变得鲜活、立体,也可以在求真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让课堂有料又有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想象;核心素养
历史是我们在时空坐标上留下的活动痕迹。纵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数字化了大部分文字资料,修复了无数的影音资料,保护并修缮了人类文明留下的各种遗存,但是对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豪杰似乎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更遑论在时空之网上芸芸众生普通平凡的一生了。那么面对不可逆的消逝,我们该如何还原历史细节,重现历史场景呢?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应是历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学家对史事的叙述乃至重构无不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历史意识,而必要且合理的想象无疑是历史意识的一种表现。从历史教学来看,通过引导使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也是涵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唯物史观视域里的历史想象
唯物史观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理论基石,为人们科学认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一切历史事件现象都是人的行为造成的,而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的意识、动机、目的和意志所支配的。因此,教师在分析历史事件与人物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以帮助其充分地体会身处其中的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对哥伦布的评价:“哥伦布是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是殖民扩张的先驱者”。
问题设计:穿越时空,作为跟随船队的传记作者,你会如何描述哥伦布?
观点:除了高大全的历史事件外,我还将写下哥伦布面对未知世界时的恐惧,从而让这个人物更真实,而不是简单地歌颂或妖魔化。哥伦布是一个自信到自大的妄人,如此性格的人应该有一个角落,能让他卸下面具,没有压力,真实地做自己。作为传记的作者,我希望读者能同情地理解这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
教师总结:从很多史料来看,正是哥伦布的这种性格,导致了他的言行极具煽动性:既可以忽悠王室为其远航出资,又可以一次次地让情绪濒临崩溃的船员坚持去追寻那个看似海市蜃楼的黄金梦。从未知恐惧下无力的個人角度进行想象的话,他心里可能藏着许多难以与人言的秘密,一旦阳光照进这个隐秘的角落,他努力经营的人设将荡然无存,他的家族也将因此蒙羞。因此,除了关注其个人的功过是非,我们也应该用想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理解其所言所行。
设计意图:历史的客观发展不仅是内外部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将漫长一生中零散的事件通过与课本中的结论进行比对,从而用程式化的语言来品评那些人与事。此时,我们需要通过想象去重新认识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被程式化了的历史人物。
二、时空交错下的历史想象
历史学科往往让我们徜徉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点的独特性。在这条长河里,时间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自然年,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简化为若干重大事件。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时代洪流往前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以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非匀速状态等待着与英雄人物共舞。同样,空间视域下,人类的活动中心也始终在“穷则思变,变则通久”的规律下让彼此的疆域面积此消彼长。而在这大跨度、大范围的时空变幻下,真正穿越时空感知历史情境具有复杂性,感受历史人物与天下大势互动具有艰巨性,此时将历史想象引入课堂,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秦朝形势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秦朝疆域的四至,并留意秦朝面临的周边形势。
问题设计:(1)假如你是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嬴政,面对空前辽阔的疆域,帝国的下一步将迈向何方?(2)如果你是谋士,将如何为主公出谋划策,克服王朝初期面临的困难?
设计意图:基于人物的历史想象,往往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用到的最习以为常的方法。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曾说道:“有一天,恺撒在罗马;又有一天,恺撒在高卢。”那么,恺撒在离开罗马去往高卢的路上难道就无事可记了吗?显然不是。由此可见,除非实录式的视频拍摄,否则在漫漫时间长河中历史人物在空间坐标上的活动轨迹之间总还会有无数裂缝存在。落实时空观念,绝不是简单化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的窠臼,我们应该尝试利用历史想象将其动态化,努力把历史的横断面连续不断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问题(1)帝国的下一步方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聚焦在军事领域。一种可能,秦军一鼓作气往西、往北打下更多的疆土。那么此时的困难往往集中于饱经战乱的天下百姓是否还能拥有如嬴政一般横扫天下的雄心。同时,周边游牧民族生活的广袤地带,秦军能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吗?一旦军事行动受挫,作为虎狼之师的秦军该何去何从?另一种可能,秦军顺应历史潮流,将军队用来巩固行政区划较为稀疏的南方,为与越族、夷族各部落长期作战做好准备。此时的困难则可能是:对于南方陌生环境的恐惧;受海洋地理条件的限制,往东、往南扩展领土的空间极小,这种投入大、耗时长、土地收获少的军事行动会不会事倍功半?……
关于问题(2),“根正苗红”的秦国谋士,不管故国是何处,此时的他们都算得上是开国元勋。毕竟他们或一路跟随赵政,远在赵国做人质;或一路跟随嬴政披荆斩棘,见证他完成从秦王到始皇帝的身份转变;抑或是庄襄王留下的遗老遗少,在锐意进取的朝堂上扮演保守派的角色……作为来自六国入仕秦朝的谋士,虽然在那个年代,国家概念不似今日是个人身份的重要佐证,但风俗习惯的迥异总在时刻提醒着这些“新人”自己的故土在何方。那么,此时他们提出的良策该如何权衡新国家建设与故国乡亲间的情感羁绊呢?他们可能希望秦朝在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自己故国的连带影响;抑或希望将自己的故国作为推行新制度、新范式的典型,通过向皇帝递上这份投名状,迅速融入秦朝的政治机器中;还可能审时度势,极有洞见地看出大秦帝国此时隐藏的危机,不惜忠言逆耳,制止皇帝无底的欲望。笔者以为,正是这些基于当时形势所做的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想象才让历史课堂更为鲜活,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历史想象在能力塑造过程中的奇妙功效。
三、史料实证与历史想象相得益彰
追求真实的历史是无数徜徉在史海中的学人始终不忘的初心。对于这些过去了的事实,大家皓首穷经,以期尽可能地逼近真相。尤其在中学历史课堂里,假如我们的教学一味地沉湎于让学生在史海中仔细考究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的真伪,那么在“真”和“趣”之间就缺少了些许中庸的智慧。此时,不妨借助历史想象,去唤醒学生学习历史的持续动力,最终架起求真务实与精彩纷呈之间的那座桥梁!
【教学片段】
呈现杭州宋城电子版《清明上河图》,让学生完成从鸟瞰到细观的解读史料的过程。
问题设计:请大家仔细观察画中店铺的全貌以及路上行人的容貌,据此想象一下在当时的都城汴梁,商业领域可能有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行业存在?
人物组:观摩画中人物的神情、体态、服饰。
动物组:对画中出现的所有动物进行分类。
建筑组:整理各建筑里出现的文字信息,对虹桥、大型店铺、城门等建筑做一个简单的侧写。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无从得知张择端是如实描绘了汴河沿岸的风光,还是以此言志表达对宣和年间王朝末路的担忧『21,这就为历史想象和史料考证的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通过这次尝试,学生可以感受到活跃课堂气氛不仅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分组扮演情景剧,还可以用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朴素的语言艺术让自己成为历史情境中的主角。
对于学生来说,《清明上河图》只是构成了历史想象的“点”,如何根据这个“点”进一步来展开想象,建构历史的“面”,则是教师需要重点引导的。因此教师依托《清明上河图》(局部),依次设计一系列有梯度性且有逻辑关联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根据史料,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渐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由历史想象出发的有条理而又连续不断的历史画面,历史教学因想象而变得鲜活灵动。
第一,基于场景的历史想象。当我们的目光移步楼上,看见类似包间的元素将两组客人隔开,画面中既有凭栏远眺近乎放空的醒酒客人,也有继续在酒桌上推杯换盏的客人,这样学生进行历史想象的空间也就自然展开了:文字信息中的“脚店”是酒楼的别称吗?还是依据档次不同,名称各异?“十千”仅仅是店名,还是通过数字暗含了某些商业推销元素?“十千脚店”的书法风格为何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大部分书法风格不同?我们能否从客人迥异的神态、着装推断出该店的受众?奇特的彩楼装饰,在当时的酒店行业意味着什么?
第二,基于人物、动物的历史想象。《清明上河图》中有近千位人物以及许多形态各异的动物。单单依据他们的行为举止,北宋时期的市井味就跃然纸上。如图中有位小哥头顶各种锅碗瓢盆,是否为那个年代的“外卖小哥”?如果当时存在这个行业,那顾客们是如何下单的?此外,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处可见各种驼队,在其他地方毛驴、牛马、骡子也是俯拾皆是。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已经在作品中绘制了各类贩夫走卒,再加上各类牲畜的频繁使用,如此巨大的运力需求到底来自何方?
四、寓历史解释于历史想象之中
历史解释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要求学生能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并在理性分析后对其因果关系做出合理解释。所谓的以史为鉴,大抵便是厘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万般可贵地提炼出了人类这个群体在与世界大势互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历史解释需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而那些从前真正发生过的事实,往往只有一部分能够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重新摆在现代研究者的面前。这就使得史家往往需要通过必要的历史想象与史料产生交互,从而代那些逝去了的事实说话!更有甚者,我们所要做出的历史解释也往往基于夹杂着前人们成功解释的历史事实。
【教学片段】
投影图片“贝多芬的助听器”(见图1)。
问题设计:请大家想象一下,失聪后的贝多芬面临的创作困境。
[困境一]如何保证作品的质量?年近而立,他的人生词典中除了关键词“贫穷”“孤僻”“不幸”,又增加了“失聪”。我们经常可以从至今留存下来的各种图片中看到,贝多芬尽力用一根小木棍一端用牙齿咬住,另一端插在乐器中来感受悦动的音符。当弹到弱音时,对于精益求精的音乐家而言,就只能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声音中了。极有可能,为了凸显出强弱音,弱音部分往往在听众听来是极不协调的静音。
[困境二]如何筹措资金延续自己的演艺生涯?贝多芬作为那个时代的自由职业者,在经历了无声创作的痛苦蛰伏期后,还不得不面临如何让作品流传出去的课题。贫病交加的贝多芬除了要应付衣食住行的必要开支外,还得投入巨大的精力争夺侄儿小卡尔的监护权。那么当需要开演奏会、需要出作品集的时候,作为非宫廷、教会签约艺术家的贝多芬该何去何从?面对自己辛苦创作出来的作品无法走完问世前的最后一步,敢于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是否也有些许无力感。
设计意图:在历史课堂中有太多符号化的人物,从而让学生在品评历史人物时生搬硬套,丰满的人物也被人为地扁平化。在历史重构论看来,我们搜集史实,进行理性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逼近历史真相。而在历史建构论看来,事实和解释总是难舍难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无一不包含着建构者自身的主观意识。那么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漫长的夺侄之争”“失聪病痛的折磨”“与世界的格格不入”等史实之间插上历史想象的翅膀,让这种建构合情也合理。
五、在历史想象中升华家国情怀
國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往往会深刻影响千万家庭的前途命运;相反,千家万户生活的不断改善也能促使国家、民族变得更好。古往今来,有多少平凡普通的中国人在默默实践着从“小我”到“大我”的华丽转身;抚今追昔,无数勇立潮头的引路人敢为人先,勇于突破自我,逼近无我。爱家的初心,爱国的深情,在一个个历史片段中无声地流淌着。
【教学片段】
呈现图2。
问题设计:想象小岗村探路者在抉择时刻的场景。
[场景]上下争论中的“包产到户”。1978年中国的农村经济看似一如往常,实则暗流涌动。当时,作为国家既定政策的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仍被各地政府奉为圭臬。于是乎,摆在小岗村村民面前的问题,实则变成了是否敢于与政府“顶牛”。这样,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决定再次进行包产到户尝试的当晚,18户村民在按完红手印后是如何度过这一天剩下的时间的?在读秒的状态下,即使迈出试验的一步,但这条路该怎么走呢?振臂一呼已经积蓄了极大的政治勇气,如果没有经济效益的推动,小岗村、安徽省乃至全国农村还有新路子可以走吗?
设计意图:中学历史课堂中能落实家国情怀这一素养的史料俯拾皆是,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更注重将史实呈现给学生,至于家国情怀,或者被主观无视了,或者变成了强行的煽情、不自然的说教。在家国大义面前,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那些不言自明的留白都是学生可以进行历史想象的素材,即我们常说的不要苛求古人,要对他们怀有历史的温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核心素养落地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效地运用历史想象则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我们常说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有时转换一下视角,反而给了我们研究历史问题以新的启发。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迫切要求都需要历史这门记诵之学插上想象的翅膀。只有师生都致力于用想象去弥补那些历史的留白、空隙,去脑补那些历史人物的心理、神情,我们才能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讲好有趣、有料而又不失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