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汉女

2021-08-09田耀斌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21年4期

田耀斌

1

何皎皎起了个大早,坐了四十分钟公交车,六点之前,掐着点儿赶上S市至雄安的高铁。磁河湾两旁生长百十年的老柳树,飞快地向身后奔去,在淡淡的烟岚中呈现出令人信赖的铁青色,像一个个矍铄慈祥的老人,呵护着枯干可怜的小河。

记得儿时,这里河水涨了,用细眼儿网兜可以网得一碗细鱼,回家生腌了,再蒸一下,就着松软的大白馒头吃,特别香嫩可口。那时,在晨风中,可以用长竹竿挂上面筋粘知了皮,一早上能粘上一小帆布包。何皎皎知道知了皮能入药,调理身子,于是也不像别人那样卖给村上的药铺,她会将知了皮晾干,然后用铁锅干爆,爆干水分,再用擀面杖擀成细粉,煮小米粥的时候,把盐和细粉调匀一汤勺,放在浓郁芬芳的小米粥里,味道焦香,特别好喝。何皎皎喜欢在晨风中观看蝉蜕的惊人过程,每当这一刻,她总是屏住呼吸,把拳头攥得汗湿,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嫩绿柔弱的新知了从泥黄色的蜕壳中慢慢脱出新的身体来,淡绿色的新蝉完全脱壳那一刻,何皎皎总是在湾里发疯了般地欢呼,仿佛获得新生的不只是蝉,而是她自己。

高铁经过一个小时的飞速穿行,来到饱含时代气息的雄安站。何皎皎从站前来到明快宽阔的大街,从近旁的白洋淀吹来的一缕水风隐约含着淡淡的香味。

何皎皎按照名片地址,坐上了一辆公交车,沿着曲折有致的柳堤,找到白洋淀深处水和芦苇环绕的小村。几番向老乡打听,来到一幢约有四十年历史的青砖红瓦平房,也就是投资商李天钧的住处。大瓦房足足有五大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墨绿漆边儿玻璃窗棂,似乎在诉说着主人青年时代在市场大潮中淘得第一桶金后的富足和时兴。院子非常宽阔,至少是何皎皎家的三倍,一条青砖铺就的甬路从门口直通向正房,甬路边盛开着星星般明艳小花的马绳菜,墙根下的几棵柿子树上的果实还很青涩,细看则有隐约的红晕在生发,让她感到好奇又陌生。

闻声迎接的是一个不足三十岁的清瘦文静的小伙子,他把何皎皎客气地让进中堂,就转过身泡茶。枣木八仙桌泛着百年岁月的光泽,然而一点也没有陈旧脱落的痕迹,一左一右两个斜插着鸡毛掸子的定窑梅瓶泛着幽幽的白光,温柔可爱,雅致庄重。瓶后的中堂挂着一幅文人画红梅图,笔力不俗,墨色清艳,落款大约是与房子建起的时间相近,而画家的名字却从没有听说过,想是当地有一定实力的画家所为,倒是两旁恢宏大气的对联引起了何皎皎的注意,正是原籍此地的民国书法大家潘龄皋的真书墨迹——“礼节乐和风人所得,日光玉洁君子之晖”。何皎皎暗自点头,竟然有潘老的墨宝,看来这个李天钧的收藏品位还真不俗,心中油然增了几分信心,感觉说服李天钧的可能性又多了几成。

小伙子递上一杯茶,问清何皎皎的来意之后告诉她,李总现在人在北京琉璃厂,如果没有急事,就先约好再来,要有急事只能到北京去找他,反正一个小时就能到。

何皎皎喝了半杯茶,决定马上去北京,李天钧在琉璃厂的办公室,着实让一身风尘的何皎皎眼前一亮,内心十分震撼。她慢条斯理地三言两语说完来意,李天钧听着听着,黑红色脸膛就有了一层冷峻的灰色,他甚至没有从小叶紫檀条案后面站起来迎接何皎皎,依然自顾自悠闲地斟茶品茶,也不主动搭理何皎皎,更不拿正眼看她,任她在狭小的办公室里自由踅摸。条案两侧是檀木琉璃展柜,内侧顶部的白炽灯照耀着镶有木框、用塑料膜隔绝空气的五颜六色的巴掌大的古老布料。布料闪烁着不同历史时刻的光芒,每一块都可以讲述一个被千百年时光淹没了的故事。

何皎皎近年來一直做汉服,常用的纱绸料子都用过,而且都是拣网上能订购到的最好的,但她总能从当前那些机器纺制的纱绸料子中感觉到一种做工的浮躁和摩挲的不适。她明白,即使自己的手艺再好,没有凝结着纯手工的纱绸或布料,做出的衣服穿起来一定也不会多舒服。何皎皎在两排玻璃展柜前不声不响地看了半小时,偶尔移动下,步履轻盈,呼吸细密,面色恬静,没有任何多余的声响。李天钧不得不礼貌地放缓了喝茶的呷啜声,并不时看一下站在眼前的传说中的何皎皎。

李天钧惊异地发现,她身上代替烟尘气的是一种江南水乡女子才有的水气,一种只有长年在水边生活的美丽女子身上才会有的坚毅神秘的水乡气韵。何皎皎似有心灵感应,把目光落在李天钧身上。李天钧感觉到了目光,但并不主动与她对视,仍一派悠然,轻轻端起闪着紫蓝光彩的建盏,端详着墙壁上另一件藏蓝色清代官袍。

你这地儿不多不少,五平方米。研究欣赏了半小时墙上的袍服之后,何皎皎柔声说,语气里明显带着确切的自信。李天钧愣了,端建盏的右手轻轻晃动了一下,终于开口,你怎么知道?何皎皎抿嘴微笑,一字一顿地说,因为乾隆的三希堂就是五平方米。李天钧不由得放下了建盏,始终不咸不淡的脸色此时增添了几分友好,语气更加缓和地问,还有呢?

何皎皎不正面回答,而是从容地坐到条案对面的藤凳上,柔和坚定地回答,我今天来,就是想要告诉你,我们那里的织绣文化和你的收藏一样,都是宝贵的。

李天钧从北京驾驶越野车拉何皎皎回到镇上。

得知李天钧要来投资,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忙不迭地把李天钧请到二楼小会议室,经过一番商讨,签署了项目投资书。镇党委书记心情激动,表示如果有扶持高附加值、生态环保项目的补贴,一定帮助企业申请,同时,为了鼓励李总创出汉服品牌,特地向县税务局申请为他免税一年。何皎皎看着眼前三个男人在讨论,感觉到整个镇政府大院不同以往,充盈着效率感和喜庆的气息。

2

以往热闹忙碌的秋收,每个人都在争抢着农时,唯恐来了连阴的秋雨,耽误了收割玉米、播种小麦。近年因为土地平整,集约耕种,总是联合收割机在田里奔走,玉米直接送粮食企业加工即可,田野上很快一片空旷。

面对着那块空旷的规划用地,何皎皎与李天钧商量了一下。研究之后,决定分头行动。李天钧去联系模块化装配式建筑厂房,何皎皎的任务就是招兵买马,把磁河两岸邻乡近村的老中青绣女们聚拢过来,充分发挥她们的传统织绣技艺。

不到一个星期,何皎皎骑着她的白色电动车跑遍了磁河周围的村子。何皎皎招收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一不看学历,二不看年龄,只要为人正派,身体健康,心明眼亮,巧妙灵转,就可以被录取。

何皎皎让应聘者拿出她们平时积攒的织绣成品。一时间,有拿着鸳鸯戏水的红底金线布枕头套顶的,有拿着绣有大鲤鱼的红色小孩兜肚的,也有拿着几十年前结婚时绣的荷花棉布门帘的……虽然有的绣品在她们的箱底压了几十年,甚至还带着香樟木和卫生球的味道,但一件件如新绣的一般,绽放着鲜艳而不曾老去的芳华。她们一个个面容沧桑,却才艺斐然,令何皎皎应接不暇,赞叹惊奇。何皎皎在村里年龄相仿的妇女中一向以手艺精湛著称,但她看到比她大十多岁的女人们中间居然隐藏着这么多织女,一向强大的自信开始隐隐动摇。

吃过晚饭后,何皎皎靠着院中的梧桐树,打通了李天钧的手机,把招人的盛况详细描述一番。何皎皎笑着说,我总以为越是刘巧儿那样不识字的,就越会手工。不是人生识字糊涂始嘛!李天钧听完后沉思片刻,提出一个问题,防止有些老太太不理解咱们精品立厂的理念,拿别人作品来滥竽充数。

何皎皎灵光一闪,说,我明白了。第二天,何皎皎把第一次选中的五十个人请到家里,准备了十个圆圆的绣花竹撑子,让她们十人一组,想绣啥绣啥,一天下来,一半以上绣女表现出了年轻时的绝技,有几个人无法作弊,只得硬着头皮来绣。最后,绣得五花八门,扭扭捏捏,荷花像棉桃,大鲤鱼像蜈蚣,蜻蜓像大长虫,虽然工夫拙笨,但也想象奇特,别有一番土得可爱的趣味。落选的老太太们也并不灰心丧气,她们红着脸央求何皎皎,大妹子,俺们从小就笨手笨脚,做个针头线脑缝缝补补的活儿还是可以的。何皎皎拉着面前两个人的手,耐心地解释,大婶大娘,这要是一般的活儿,肯定请你们,咱厂以后要出精品走高端市场,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第一批绣女招完,三十个师傅,三十个技工。令何皎皎感到意外的是,师傅几乎都是五十以上六十以下的;技工中居然还先后来了两个大学毕业生,男生来自京华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系,女生来自本省师范大学艺术系服装专业。何皎皎让他们当场绣花时,男生不声不响地绣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女生绣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龙,两个人的凑到一起,加上各自作品上灵动的云纹,正好是一幅龙凤呈祥图。

何皎皎很快明白了两人是恋人关系,她冲两个人浅浅一笑,半开玩笑地说,两人作品是一幅构图创意,够默契呀。小伙子不好意思地呵呵傻笑,这是我女朋友。姑娘忙著解释,我妈嫌他是个裁缝,豆儿大点儿的前途,不同意呢。小伙子叫小冯,小姑娘叫小张。

何皎皎温柔地一拉姑娘的胳膊,呵呵笑着说,都什么时代了还挑拣女婿职业,皮尔·卡丹、曾宪梓不都是男的吗?

3

磁河两岸的冬麦苗已长到半寸高,阳光洒在柔软而有生命力的嫩苗上,像一层若有若无的绿雾铺在紫红的麦地上,远看辽阔而淡远,令人十分喜悦振奋。六十人的织女队伍招募完成没两个星期,李天钧的厂房建设也有了眉目。

一天清晨,人们醒来之后,发现通往天津的省道一边,齐刷刷地排了三十辆又宽又长的拖挂平板货车,而车上装载的就是浅灰色或淡绿色的新型建筑模块。何皎皎问哪里来的这么多新玩意?李天均倚在车上慢悠悠地说,先别问那么多,你去动员所有能找到的挖土机和夯基队,争取三天把地基按规程打好,我去找书记镇长,找地方先把车卸了。

人们都说,何皎皎从哪里请来的神仙,用吊车那么一码一放,脚手架泥瓦匠都没有,眼看着磁河西岸就涌起了一栋三层楼和一排蓝色厂房,简直神了。一直在跟着何皎皎奔波的小冯和小张给好奇的人们解释,这叫3D打印技术。有人怀疑地问打印机才多大,能打出这么大东西来?

很快,车间用的地板革,各色绣、织、剪、裁工具,尤其是不知从哪里拉来的十几架传统木头织机,都一应俱全。何皎皎有些眼花缭乱。没有等她发问,李天钧解释说,自从搞起收藏,就盘算着这一天,终于找到这块绣女如云的宝地,敢不痛痛快快地让美梦成真?

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初次批量生产的汉服遭遇了头一次国际贸易的“滑铁卢”,也令何皎皎和李天钧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李天钧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收藏界人脉,一下订出了二百件女式汉服,合同约定是对襟锁扣门儿绣花纱绸藕荷色明穿夹袄,订金十万元,货到芬兰的赫尔辛基后,再付其余的九十万元。然而,令人懊丧的事情发生了,货发走后一个月,又被退了回来!如此一来,第一个月技工的工资,厂子的经营管理成本,一应的绸料资金,等于全赔进去。何皎皎十分懊恼,后悔自己凭着一腔热情干事,匆忙之中,竟少了平时的细心细致。

李天钧语气和软,但其中隐藏着雷霆愠怒,他批评何皎皎为赶进度仓促使用了电脑绣就的绸料,那种缺乏凹凸感的绣艺,猛一看很精致,细一看却没有手工绣的扎实,大朵的绿牡丹、红牡丹像贴在绸面上,完全没有人工技艺的注入,失之于皮相和粗糙。何皎皎眼睛里溢出自责的泪水,但她很快申明了自己的理由,要相信电脑技术,绣工软件总是比手工要精确。

李天钧脸色铁沉,说,软件也是人设计的,当设计软件的人不懂得绣织艺术的时候,他什么水平,出来的货色就是什么水平。何皎皎表示不服气,眼眶里的泪水汪得更多,很快就要流出来,但她不屑拿手去擦眼睛,对于她来说,那是一个示弱和自取其辱的动作。

还是李天钧先缓和了气氛,平心静气地说,你可以用秫秸秆搭出一个故宫,照片拍出来也金碧辉煌,但那不是檀木楠木建造的货真价实的故宫。

何皎皎噙在眼里的泪水越发变得晶莹剔透,她咬着自己的下嘴唇说,我错了,损失算我个人的吧。李天钧表现出大将风度,说,我也有错,老想迅速出成绩,忽视了织绣速度跟不上裁缝速度,打了无准备之仗。他沉吟了许久,郑重地告诉何皎皎,还要在艺术监制上多用心,再找一个副总经理,也不用招来选去,谁能把咱这二百件汉服两星期之内销出去,就谁当。

4

何皎皎的白色电动车在寒冷的初冬中穿行。经过一夜的思谋,何皎皎终于确定当年一起写诗的周小菊,认为她是最佳的副总经理人选。她们因为写诗,曾经共同喜欢过一个高个帅气有才华的男同学,后来,男同学考大学走了,但二人之间隐在少女内心的隔膜依然存在。不久,何皎皎嫁到农村,周小菊去了工厂。同学聚会的时候,何皎皎端着酒杯,一脸灿烂地找周小菊和解,可她从周小菊强挤出的微笑里读出来,她时刻保持着芥蒂之心。而周小菊挑战性地捧着一高脚杯白酒要和她等量干掉时,何皎皎突然喜欢上了这个少女时代的冤家。她那种锐利但不失坦荡的眼神,让何皎皎看到了那不曾逝去的青春影姿。至少在何皎皎内心,多年的鸿沟瞬间弥合。

何皎皎在几近凋敝的机电厂车间找到周小菊的时候,她正戴着一副沾了油污的白手套车一个扳指大小的乌蓝色钢螺丝。

周小菊平淡地看了何皎皎一眼,不知道这个脸冻得发紫的不速之客所来何意。何皎皎平静真诚地说,周小菊你跟我出来一下,我有话说。周小菊眼皮也不抬,工作却更加专注,水蓝色的工人帽遮沿卷曲成一个柔和优美的曲度。何皎皎又郑重地说了一遍,周小菊你跟我出来下,我有正事找你。周小菊只好关了车床,跟何皎皎来到车间外面的墙根下。

初冬的阳光洒在两个女人身上,让她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角度来审视阳光下的对方。周小菊发现何皎皎身在乡野,竟然梳着一个乌黑而富有青春范儿的马尾辫儿,像她曾见过的一位来厂里调研的年轻女教授,行止都带着一身清爽,散布了一股令人尊重的书卷气。周小菊忽然脸上生出一层红晕,对自己聚会那天的行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羞耻。于是,她又陷入沉默,静等何皎皎说话。何皎皎说明来意,让周小菊表态。周小菊眯缝着眼睛,刻意把目光对准冬日耀眼的太阳,仿佛要让冷鲜透亮的光辉洗涤掉一切疑惑和烦恼,同时使自己理智地思考何皎皎的建议。

好吧。周小菊礼貌地轻声回答,反正我这点儿工资也快养不起家了,就跟着你冲一冲。

周小菊很快上班并表现出强悍的魄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重要的是,她对何皎皎的态度在悄悄转变。再留意何皎皎的一举一动,愈发感觉到自己多年来太小心眼。只是为了对一个少年的暧昧情愫——毕竟少年对她和何皎皎都没有伸出友好的手,接受她们任何一个人——两个人就在幻想、猜疑、嫉恨、较劲中,成了不过话的仇敌。周小菊心中酝酿的一大堆解释的话到了嘴边儿,又不好意思地咽了回去,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竟然成了一块心病,脸上总是带着一种复杂的神色,而且一见到何皎皎就满脸绯红,语无伦次。

何皎皎有时疑惑地問,你是不是发烧呢?

周小菊从不说瞎话,但又不好吐口,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于是工作越来越拼命,简直到了一种狂执状态。这令何皎皎内心喜悦,觉得没有选错人。

过了两周,周小菊通过原机电厂关系不错的姐妹,以成本价将二百件汉服销售一空,这让何皎皎刮目相看,与李天钧商议后,周小菊自然就成了汉服厂副总经理的不二人选。

何皎皎下班时找到周小菊,告诉她以后就不要骑电动车城乡两地来回跑了,平时吃喝住宿就在她家,反正她也是一个人,今天晚上就来,一起包饺子。

两人买了肉馅白菜,很快整出了一盖帘整齐列队小巧玲珑的饺子。面对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周小菊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她难为情地说,姐姐你这样好,之前真是俺小心眼。何皎皎把筷子往桌上一撂,对周小菊说,都是过去的事儿了,妹妹你怎么还提这个梗儿?周小菊的眼泪跟珍珠一般掉落,直愣愣地望着何皎皎,使劲儿点了点头。关灯后,两个人还在喁喁细语,似乎连窗外浓重的夜色也变得亲切了。

淅淅沥沥的雨声令何皎皎想起无边无际的暗夜,仿佛自己一个人在冬雨里在踽踽独行。外面的寒意催逼着麻雀们都躲到了村落和旷野的角落里了吧。周小菊在低语。何皎皎猜想李天钧这时在干什么,是不是还在灯光撕开的雨幕中开着越野车在平原上奔驰?

5

李天钧多年来搞古代服饰收藏所积累的强大人脉关系,让何皎皎再次震撼。

元旦过后,厂里又接了一个来自德国的汉服大单,共六百件,男女各半。这个足有三百万元的订单,让何皎皎和姐妹们惊喜得头晕目眩,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车间里,李天钧随手拿起一件用竹撑子绣好的大朵绯红牡丹,先是睁大了眼睛欣赏匀称细腻的针脚,又眯缝起眼用手指触摸和享受那种凝注了人工技艺的有棱有角的立体感。李天钧难得地露出微笑,这对于何皎皎简直是一种难得的奖赏。

一阵时断时续的音乐传来,一首如怨如慕的阿炳原声二胡曲《二泉映月》放完,接下来又是一首俞丽拿的小提琴曲《梁祝》。不用说,这音乐自然是何皎皎精心挑选出来的。何皎皎用只有两个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周小菊的主意。

李天钧默默地看了一眼周小菊,周小菊忽然红了脸说,我是从网上看到的,日本人给母牛放音乐可以促进产奶。绣女们猛然听到这句话,憋不住爆出一通大笑。

为了赶交货进度,周小菊建议春节也不休息了,绣女们欣然接受了三倍工资的条件,同意春节加班。何皎皎提议,大年三十在厂区搞一次绣织布料和成衣展览,可以请家属到车间参观,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

年三十说到就到,在欢畅无比的节日气氛中,李天钧像一个普通的老工人,一直躲在车间偏僻的角落,不声不响地看着绣女和家人们来往穿梭,感受着大家的心情,他脸上难得地流溢出光彩。何皎皎发表了一篇简短热情的新年祝词后,被周小菊等人起哄表演个节目,她客气了一下,就带着大学生小张合作了昆曲《游园惊梦》片断。何皎皎演的杜丽娘颇有梅兰芳神韵,而小张近日受到熏染,熟悉了词曲旋律,比何皎皎更多了一层温柔缱绻。表演完毕,绣女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正当大家你推我让表演节目时,何皎皎叫上小冯和小张,同时做了个手势,请李天钧一起到自己办公室。

小冯当着李天钧的面打开电脑上一个视频,脸上颇有青年人那种憋不住的得意神色。视频画面从一件李天钧的藏品棉袍开始,同时响起了古筝曲《江河水》;接着,绣女们的织绣过程出现在李天钧面前,然后是一台沙沙作响的银灰色数控织绣机开始绣花,没几分钟,一朵刚出水的艳丽荷花绣在了纱绸上。

李天钧保持着意味深长的持重神态,略带质疑地说,我们去江南参观时电脑织绣不就是这样吗?何皎皎向小张使了个眼色,小张神秘地一笑,从背后冷不丁拿出一件和视频中一模一样的盈盈出水的荷花绣品。李天钧接过绣品,用指尖轻轻触摸着荷花的肌理,那种只有人手才能绣就的生动凹凸感让他心里暗暗吃惊。

李天钧抬头问何皎皎,谁绣的?

何皎皎微笑着说,它呗!说着,顺手掀掉了办公桌旁一块粉红色的绸布,一台银灰色电脑织机展现在李天钧面前。

原来何皎皎感受到李天钧因人工效率低而发愁,当晚就找到了小张和小冯,三个人围着电暖炉想了一夜办法。聪明的小张终于提出一个方案,设计一个仿生织绣软件,把绣女们的技艺用数字表述出来,然后给电脑织机一个生态仿真指令,这样,无论是挑拨捻缀,还是穿插织绣,密度、力度、厚度、精度全有了。何皎皎为这个完美的创意而兴奋不已,当晚就在网上下了单,购进一台电脑织机。

电脑织机两天到货,三个人分工行动,何皎皎负责图案设计,小张负责编写软件,小冯负责为那位最优秀的绣女录制视频采集人工绣织的各种数据。三个人夜以继日,各自忙碌,半夜十二点到何皎皎办公室碰进度时,已经有三碗香喷喷的鸡蛋挂面摆在了茶几上。

细白的瓷碗里飘着一层碧绿的香菜末儿,周围浮出嫩白浅黄的荷包蛋,点点金色的香油花点缀其间,在工作到半夜的人看来,这简直是最大的口福。这是何皎皎每晚准时做好的宵夜。她出色的厨艺不但激发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味觉,还激发了他们工作的想象力。三个人大胆的想法一步步得到实现,直到第一件仿生织绣布料出世,两个年轻人捧着荷花绣品,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李天钧半眯缝着眼睛,用手指肚又仔细触摸了一遍新绣品。何皎皎郑重地说,我们加了快一个月的班儿才鼓捣出来,大过年的,怎么奖励一下呢?李天钧破天荒地大笑,他那件旧藏蓝色西服也兴奋地颤动,只听他豪壮地说,走,喝酒去!

何皎皎一把扯住李天钧的袖子,一脸严肃说,不行,光喝酒不行!李天钧目光如电,灼人的电流击中了何皎皎,何皎皎的脸顿时又红又烫。李天钧恢复了平时的冷峻神色,一字一顿地说,软件开发折合股份,再购进十台电脑织机,初五前投入使用。

盛大的民间宴席摆在车间空地上,何皎皎年前预订的磁河蒸碗儿从村上送来了。蒸碗手艺是一位百岁高龄的老厨子传下来的,食材配料火候,都是老人指点着孙子一步一步严格完成的。从大年初一凌晨一点就在院中盘好的巨大泥锅头蒸上了,整整十二个钟头,五个大蒸笼散发出缕缕白色蒸汽,混合着浓厚悠长的肉香,令人闻起来都动了馋心。

厨师孙子开着手扶拖拉机把五大笼屉蒸碗拉进厂院后,被绣女们嘻嘻哈哈抬进来。

何皎皎指着掀开的笼屉蒙子对李天钧说,在白洋淀吃的是大锅炖鱼块儿,今天尝尝蒸八大碗,这是蒸酥肉、蒸肘子、蒸扣肉、蒸方肉,再看素的,这是蒸萝卜、蒸粉条、蒸海带、蒸豆腐。

李天钧呵呵笑着,听着何皎皎如数家珍一般地介绍,点点头说,好,来,大家一起吃。绣女们嘻嘻哈哈边吃边笑,宴席上充满了热闹的年味儿。

6

冀中大平原进入五月,磁河两岸的柳色由浅绿转向深绿,叶片肥大的麦苗为整个田野披上绿色的盛装。六百件汉服交付德国商人之后,顺利地通过了验货,当天就得到了回款,这让全厂的绣女欢欣鼓舞,每个人都觉得开始了从未奢望过的崭新人生。

五一到来,李天钧从北京琉璃厂回到厂里,因为下一个欧洲的订单还在谈判中,他就跟何皎皎商量让绣女们休息一周,期间他准备带何皎皎到苏州考察一番。到苏州的第二天,李天钧和何皎皎参观了苏州大学的苏绣博物馆。缂丝工艺的巧夺天工让何皎皎热血沸腾,她惊叹于如此精湛的技艺,自己这么多年做绣织竟然没有留意过。

李天钧斜靠着狮子林旁边一座无名的小桥栏杆告诉她,一寸缂丝一寸金,如果把这项技艺融进汉服裁制,一定会受到中外高端客户的青睐。何皎皎在月光下不住地点头,带着亮晶晶渴慕的眼神,听凭李天钧将他对缂丝艺术的理解娓娓道来。她再次为李天钧这个曾经的青年农民而深深打动。

李天鈞说,定州的缂丝制品只是保存得最早的,我相信那时的缂丝在西汉以前就已经非常成熟。何皎皎沉醉在苏州城细乳一般的月色中,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手什么时候和李天钧宽大柔软的手掌握在了一起。

何皎皎仿佛跟随李天钧回到了他的青年时代,仿佛自己被牵着手,跟他一起从当年贫瘠的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去甘肃青海一带跑单帮淘古服,仿佛跟他一起在北京琉璃厂的绿荫下和行家鉴别藏品讨论价格……

寒山寺的晨钟敲响人们的酣梦时,倚在李天钧怀里浅浅睡去的何皎皎醒了过来。微冷的水风不时拂过,何皎皎打了个激灵,背部不由得靠得李天钧更紧了,她感到那个火热的胸膛正在融化一切。

一只白鸥从墨绿色的河面上掠过,何皎皎凝视着它翩翩飞去的姿影,直到在城市清幽淡远的黑白色块中化为无形。何皎皎用手机摄取了白鸥矫健的身影,有些模糊,但更加美妙动人。她把这张图片和李天钧欣赏缂丝的图片放在一起,在对话框加上三朵玫瑰花,发了一段这样的微信消息:

缂丝,曾经的荣耀与梦幻;

缂丝,未来的寄托与期许;

缂丝,永远并未远去,艺术永驻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