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八桂书风”的形成与发展

2021-08-09韦渊

南方文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展书风广西

2007年,潘琦同志在与沈鹏先生谈到广西书法的历史与发展时率先提出了“八桂书风”的概念:“八桂书风”是指“生活和工作在广西的书法家,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受广西自然、人文、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对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一致、书法审美的心理相通、书法理念相似、价值观念相同的书法艺术风格”①。可以说,“八桂书风”是八桂书家在丰厚的八桂文化滋养下,对中国传统书法经典和八桂大地丰富的书法遗产进行继承、吸收,并融入时代审美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域书风。本文将从“八桂书风”形成的书法文化基础、“八桂书风”的发展分期两个方面来分析“八桂书风”的形成与发展。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姑且将“八桂”等同于广西。

一、“八桂书风”形成的书法文化基础

一种地域书风的形成,与该地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而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当属书法文化。广西境内丰富的书法文化资源,对“八桂书风”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秦汉时期的广西书法墨迹

1976年,广西贵港罗泊湾墓葬群一号墓出土了5块木牍、10余枚木简。其中一块木牍完整无损,共有372个墨迹文字。这些书法文字,与全国各地发现的秦和汉初的文字风格一致。书体为西汉早期的古隶,整体上与长沙马王堆一號汉墓遗策的书风相似②。说明秦统一岭南后,统一的文字也在广西获得了广泛的推行,广西人对汉字书法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二)隋唐时期的广西书法碑刻

隋唐时期,谪居或游历至广西的官员、书法家、学者等,把在广西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文并刻在广西的岩洞石壁上,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石刻有40余通。著名的碑刻作品有刻于桂林善兴寺的褚遂良《金刚经》;刻于桂林叠彩山和四望山,唐代诗人元稹的侄子元晦所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隶书石刻;刻于柳州柳侯祠公园内,由唐代楷书大家沈传师所书的《柳州罗池庙碑》石刻等。其中,刻于桂林七星岩普陀山麓的颜真卿《逍遥楼》榜书,字径近70厘米,为颜楷最大者,真力弥满,气势恢宏。颜真卿从未到过广西,应该是因为广西人喜欢颜字,所以当时官员特地从别处拿来摹刻上石,以便于广西人欣赏和学习③。

(三)宋朝时期的广西书法碑刻

宋朝时期的广西书法碑刻主要在桂林。桂林伏波山、龙隐岩两处有米芾早年的行书石刻,独秀峰下有黄庭坚的《五君咏》行书石刻,龙隐岩有蔡京的《元祐党籍碑》。范成大在桂林留有4通石刻,张孝祥留有5通石刻。陆游则在象鼻山留有风格在王羲之、杨凝式之间的《象鼻山诗》行书石刻。柳州柳侯祠公园正堂里的苏轼《荔子丹碑》石刻,更是一块名碑。当时广西官员从别处得到苏轼真迹后,请工匠摹刻上石,以便于广西人学习韩愈的诗歌和苏轼的书法④。

(四)元明时期的广西书法碑刻

元代广西书法碑刻有桂林独秀峰的李震孙《广西道平蛮记》、桂林独秀峰的黎戴《孔子造像记》和桂林西山的《新开西湖记》等,都是颜体风格。明代广西书法碑刻则数量可观,仅桂林就有93通,柳州、南宁、河池、玉林等其他地区有46通⑤。

(五)清朝时期的广西书法碑刻

清朝时期广西各地碑刻十分丰富,依据其功用,大致可分为六类:一是修建或重建书院的文化教育纪事碑刻;二是修建或重建寺庙、祠堂、坟墓相关的祭祀碑刻;三是政府告示、诰封、禁令等政务碑刻;四是政府或民间修建农田水利、城市、交通、园林等利于民生的纪事碑刻;五是文人游记题咏碑刻;六是重刻古代名家的碑刻。文化教育纪事碑刻分布较广,其中桂林16通、南宁3通、柳州2通、崇左2通、百色2通、玉林1通、贺州1通。祭祀碑刻桂林40通、贺州8通、柳州7通、崇左7通、南宁6通、玉林4通、贵港4通、钦州3通、百色2通、河池1通、梧州1通。政务碑刻共21通,民生纪事碑刻共39通。这些碑刻涵盖了楷书(包括魏碑)、隶书、篆书、行草书等多种书体。

清代初期篆书大家王澍在桂林临桂西乡横山村陈氏祠堂篆额书写的《陈韫壁墓志铭》《陈韫壁夫人基志铭》;清代中期书法名家阮元在桂林隐山的《隐山铭》和桂林王城正阳门《三元及第》;清代中晚期书法家梁章钜在桂林伏波山的《伏波山题跋》;晚清碑学大家康有为在桂林月牙山龙隐岩的《题元佑党籍碑残文》,桂林叠彩山的《风洞题名》《榜书“素洞”》;晚清民初书法大家郑孝胥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的《郑孝胥书武建军资念塔碑》和《郑孝胥龙州题诗》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书法石刻⑥。这些为数众多的石刻给广西人学习、欣赏名家书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八桂书风”的发展分期

“八桂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一出现就带有灵秀、洒脱、厚重、严谨的八桂文化气质。反观广西书法的发展历史,“八桂书风”大致经历了初创、中兴、嬗变三个阶段。初创期在1980—1990年之间,中兴期在1990—2010年前后,嬗变期则是2010年至今。各阶段之间会有所重叠、交叉。

(一)“八桂书风”的初创期:1980—1990

“八桂书风”的创建,与莫乃群、黄云、李骆公、陈政、伍纯道、李雁等广西书坛元老的强力推动有很大关系。

莫乃群(1911—1990)早年参加革命。1950年1月从香港回到南宁。曾任广西副省长、广西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莫乃群自小就喜欢书法,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坚持临池学书。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年轻人加入学习书法的队伍。1980年,广西在全国率先成立书法家协会,莫乃群被推举为广西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团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于1981年成立后,莫乃群被推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当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主任。

黄云(1921—2011)也是从小爱好书法,临习过晋唐诸多名家书法,而且对经典书法理论广泛涉猎。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广西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桂林市委书记、柳州市委书记。他从政之暇,喜欢书法,也带出了许多书法爱好者。

李骆公(1917—1992)自幼刻苦学习书画,1969年到广西后,转向篆书和篆刻的研究,热心培育画童、书童。曾任桂林画院院长、广西书画院副院长、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广西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团副主席等。

陈政(1919—2002)从事书法、文字学研究及教育事业半个世纪,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甲骨文书法研究院院士等。

伍纯道(1932—1993)曾任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主席团副主席。

李雁(1941—2020)曾任广西书法家协会第二、第三届主席团副主席,广西书画院副院长、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

莫乃群的书法,笔势雄健洒脱,温润严谨,富有学者文人的书卷气。黄云的书法秀劲挺拔,浑厚精整,可见桂林、柳州的灵秀山川,对他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有明显的影响。李骆公书法以草篆和隶书最为著名。草篆用笔别具一格,讲究骨法用笔和墨色变化。结体变形夸张,章法错落有致,整体浑厚古朴,大气磅礴。他的隶书学宁斧成而能变,清雅秀丽,不落俗套。他的篆刻则布局别致,饶有趣味。当时李骆公的书法和篆刻在全国乃至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政所作碑体楷书,以《爨宝子碑》为体、魏楷为用、汉隶为法、秦篆为意,熔多家多体于一炉,高古厚实,严谨朴茂,自成体系。伍纯道在书法艺术上功底扎实,书路宽广。他的楷书,宗法柳、颜,但又不囿于柳、颜,博采两家之长而化为己有,形成了浑厚洒脱的风格。曾多次应邀访问日本及韩国,并多次在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深受日本友人喜爱。1981年,广西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出身的李雁以一幅草书作品,夺得由澳大利亚、日本和香港等地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书法比赛第一名,被日本《樱荫报》等外媒称为“太平洋地域第一位书家”“亚洲书法冠军”。沈鹏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读〈李雁狂墨〉随想》的文章,文中高度评价李雁的书法艺术成就:“李雁的书法有着强烈的现代感。它与现代艺术有相通的因素,注入了时代的审美情趣。他追求快速、节奏、旋转、立体、惊险、奇崛——内在着一股要冲破有限篇幅向深广突进的强大的力。”⑦此文同时被收录作为李雁书法作品集《李雁狂墨》的序言。

20世纪80年代,桂林凭借其甲天下的风景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当时漓江边至少有20多家画廊,除了出售中国画作品以外,同时还出售莫乃群、李骆公、黄云、伍纯道等名家的书法作品。莫乃群、李骆公、黄云的作品标价比较贵,买家基本上都是日本游客。伍纯道的作品标价相对较低,但日本游客尤其喜欢他写的唐张继《枫桥叶泊》诗。有人统计,那段时间至少售出2000多幅。相同时期,陈政独特的爨宝子体楷书深受南宁人喜爱。不少学校、工厂、企业、公司以至三品王粉店都请他题牌匾。而李雁不仅草书精绝,行书也写得灵秀洒脱,自由奔放。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广西人,钢笔字、毛笔字几乎都受到过李雁行书的影响。南宁及其他各地市的大中小学校、医院、车站等很多单位的牌匾都是李雁用行书题写的。

正是在莫乃群、黄云、李骆公、陈政、伍纯道、钟家佐、李雁等广西书坛老一辈书法家的带动下,广西兴起了书法学习的热潮。在南宁,陈政任广西书法夜校校长,并参与书法教学。朱敬华、周策恒、欧阳恒中、李良模、韦士开、周榕林等为书法教师,杨宇云、黄英章为篆隶书法、篆刻教师。该夜校从1980年开办,一直到2000年才停办。先后培养了近5万名学员。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许多后来“八桂书风”的书法骨干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在桂林,伍纯道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率先开设书法选修课,欢迎全校各专业对书法有兴趣的同学去听课,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和“八桂书风”的书法中坚力量。

1985年10月,中国现代书法首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热烈的讨论。入选参展的26位书法家中,有李骆公和谢云两位广西书法家。在同时成立的中国现代书画学会中,两人又被聘请为该学会的顾问。在当时的环境下,偏远的广西能有这样的荣誉实属不易。1988年5月在桂林举办的首届中国新书法大赛和中国新书法研讨会,引起了全国书法界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

莫乃群、黄云、李骆公、陈政、伍纯道、钟家佐、李雁等广西书坛老一辈书法家虽然不是同一个群体,但他们在吸收、融化经典碑帖和八桂大地书法碑刻的基础上形成的书法风格,基本上可用“灵秀、洒脱、厚重、严谨”来归纳,而且他们都带出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和“八桂书风”的骨干作者,因此,他们不仅是“八桂書风”的初创者,也是“八桂书风”初创期的代表书家。

(二)“八桂书风”的中兴期:1990—2010

“八桂书风”的中兴与成熟,既是广西一批中青年书法家努力探索、勤奋创作的结果,更是因为得到了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等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老一辈书法家殷切期望和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以及广西书法网、《南方文坛》等媒体和学术期刊的推波助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广西书法家协会为推动广西书法的发展,促进“八桂书风”振兴,采取很多有力的举措,比如定期开办封闭式书法培训班,请书法名家来讲学;每年举办一两次全区大展;推荐新人参加全国大展;吸取签约作家、签约音乐家的经验,建立“书法家签约制”等。众多老书家常与广西的书法爱好者交流切磋,并不定期举办书法联展,如罗殿龙甚至还到北京举办书法个展。在他们的带动下,“八桂书风”迅猛发展。

1990年,陈国斌、张羽翔从中国美院学成回到南宁,中国美院先进的书法教学理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推广、实践这些理论,他们在南宁成立“细柳营”书法工作室,以极低的门槛招收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进行高密度、有目的性的书法专业化训练。他们在西域残纸、晋唐法帖、最新考古资料以及省内外各种传统书法文化资源里挖掘可借鉴的创作因素;重视形式构成训练,强化作品的章法形式,如以平实简单的书法技巧分段书写然后拼接;强调包装意识,重视新颖的整体形式效果,作品写出来以后进行染色、打蜡等仿古处理;几个人配合创作一幅作品,如有的专门写主体内容,有的负责用小楷题跋,有的负责盖印,有的负责做旧仿古。所有课程都经过精心准备,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围绕书法形式进行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训练。陈国斌、张羽翔将“细柳营”当作一个团队,进行严格的“形式实验”训练。1993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上,10件书法类一等奖作品中的4个名额被来自广西的作者张羽翔、蔡梦霞、于斌、黄渚夺得,广西的陈国斌、黄文斌则同时获得篆刻类作品优秀奖。一个省在国展中有这么高的获奖率在历次的全国大展中可谓绝无仅有。更重要的是,广西的这几件获奖作品,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非常新颖,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被书法界称为“广西现象”。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开幕当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书法界的理论家、学者、书法名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广西的这几件作品展开热烈的讨论,第一次把广西书法推上了中国书坛的最高舞台。此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全国性书法杂志、报纸对“广西现象”都做了专题报导。书法理论家周俊杰在讨论“广西现象”时指出:“作为一个年青的群体,他们有共同的艺术目的——形式至上,有统一的训练方法——从审美入手,最关键之处在于他们所走的艺术道路——以回归传统为手段,以表达当代人的情绪为旨归,他们共同的指向——古代民间书法……他们的作品,表面的仿古中充满了当代人审美的因素——尚情、尚趣。在人们习惯了的书坛各种面目之外,从传统中挖掘了现代意识的因素,所以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展上取得的成功并不意外。他们的道路所呈现的意义也许比作品本身更有价值。”⑧可以说,“广西现象”是“八桂书风”的雏形。

一种地域书风成熟的主要标志有四:一是创作主体的集群化;二是艺术目的、创作方法的统一化;三是风格取向的“异形同质”化;四是作品在本地域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按照周俊杰先生的评论,“广西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已标志着“八桂书风”的形成与中兴。因为以陈国斌、张羽翔为“广西现象”领军人物的“细柳营”书法工作室凝聚了一批年轻的书法爱好者,他们有共同的艺术目的,有统一的训练方法和共同的取法指向,形成灵秀洒脱、厚重朴茂的“异形同质”风格,正好暗合了当时展厅冲击力效果的需求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广西现象”的产生,不仅对“八桂书风”意义重大,而且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1991年,长期从事出版工作,曾任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广西出版总社社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西书画院院长的谢云在卸任后,随即被调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分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法人代表,主持中国书协的全面工作,一直到2000年。1992年10月,在谢云的倡导下,由广西美术出版社主办,蒋振立任主编的《现代书法》杂志率先在广西南宁创刊。这是当时除《书法》之外,国内公开发行、正式出版的第二份书法专业期刊,为当代中国书法的探索者提供了一片园地、一方平台。

2008年1月29日,由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办、《河池日报》承办的广西书法网正式开通。开设“书法新闻”“书林杂谈”“网络课堂”“书法天地”“少儿书法”“巾帼书艺”“书法团体”等板块,每天及时发布区内外书法新闻,邀请区内外书法名家在论坛中给书法爱好者进行点评指导。广西书法网这一网络平台的建立,对“八桂书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书法网”运行以后,广西各地充分认识到地方书法团体和民间书法群体的重要性,首先形成了柳州、桂林、河池、玉林、百色、贵港等城市书法团体。各市县书法家协会组织书法培训,邀请书法名家讲学,举办书法交流展、联展,组团到各地参观展览,举办书法讲座、研讨会、座谈会。从学习、创作、观摩等方面集体参与书法活动,获取创作经验。其次,柳州的“荔子林”“得砚堂”;河池的“惊鸿书社”“玩墨12”“星期六墨点”;北海的“海岸线”等民间书法群体应运而生,同时都重视在广西书法网上进行宣传报道。尤其被誉为“中国文坛批评重镇”的《南方文坛》,于2008年第4期《现象解读》栏目以“八桂书风”为题,组发了潘琦《“八桂书风”初探》、黎东明《“八桂书风”与书法传统重建论纲》、石锋《“八桂书风”的创作观念与技术取向》、刘德宏《关于“八桂书风”的思考》4篇专论,从理论上全面论述了“八桂书风”这一书法流派与文艺现象。同时,当期封三彩页还推出“八桂书风”作品选,成为一时佳话。至此,这些创作与理论的建设,以及广西书法网带动形成的群体创作活动,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氛围,有效地促进“八桂书风”的繁荣与发展。

2009年8月9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主办,广西书法家协会、广西书画院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八桂书风”优秀作品晋京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开幕式、研讨会暨《八桂书风优秀作品晋京展作品集》发行仪式。展览展出了230多位“八桂书风”代表书家近300件作品。这些作品或灵秀静雅或奇逸洒脱或朴拙厚实或遒劲严谨,起笔落墨间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八桂书风”作为继“漓江画派”之后广西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第一次在北京面向全国亮相,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八桂书风”优秀作品晋京展是广西书坛创作阶段性成果的大展示,是广西书坛优秀人才的大检阅。上述创作与理论的活跃,正是“八桂书风”走向中兴的重要标志。

(三)“八桂书风”的嬗变期:2010年至今

2010年以后,“八桂书风”在书法学习理念、师法、取法、创作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在学习理念上,变得更加注重研究国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每四年举办一次,相当于当代书坛的奥运会。自1981年在沈阳举办首届国展至今已持续40年,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更高级别的展览则是每三年举办一次、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资格才能参加的中国书法兰亭奖。能在兰亭奖、国展上拿到一个名次,或者说没有拿到名次,仅仅是入展,都是一个很大的成果。“八桂书风”要想继续中兴期的辉煌,必须在兰亭奖、国展上拿到更多的成绩。事实上,和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等书法大省相比,自“广西现象”以后,“八桂书风”在全国的影响力正逐渐衰落,“八桂书风”面临有待振兴的局面。为此,广西书协举办了系列活动,尤其注重关注、研究国展。在韦克义、郑军健两届书协主席的倡导下,广西书协每年举办高规格的书法培训班,请张旭光、白煦、毛国典、包俊宜、刘洪彪、李刚田等国展评委,胡崇炜、漆刚、吕金光、王忠勇、李明、洪厚甜、刘颜涛、徐右冰、彭双龙、金泽珊、吴庆东、栾金广、李良东、李炯峰等兰亭奖、国展获奖者来讲课,选拔广西各地市书法骨干参加培训。经过不懈的努力,广西作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国展。有的地市组织或自发组队十多人甚至几十人到北京、上海、陕西等地看展览。有几位“八桂书风”的代表书家甚至把每年看国展的费用列入家庭消费预算中。为了让广西人能近距离看国展,在潘琦、韦克义、刘德宏的积极争取下,2010年,广西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这是广西在2008年首次承办国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展之后,第二次承办的国展。这两个重量级的展览的举办,填补了广西有史以来承办国展的空白,扩大了眼界,提高了广西作者在国展中的竞争力和成绩,有力地推动“八桂书风”的发展。2012—2015年,中国书协举办了近60个不同形式的展览,广西的傅绍尉、杨科云、潘文志等作者仅那几年就入展了十多个展览。刘德宏先后担任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正书作品展等大型展览评委。

二是在师法、取法上,更加重视古今结合。当代书法在国展的带动下,高度繁荣,中国书坛在40年的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书法高手和不同的流派书风。这些书坛高手几乎都是吃透古帖、大胆创新而得到众多评委认可了的。刘文华、毛国典、包俊宜、龙开胜等高手则因此從展览的投稿作者变身展览评委。因此,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完全可以借鉴当代在书法国展中获奖和入展的高手的成功经验。通过到展厅或翻阅作品集考察他们的作品出自哪家古人或哪个古帖,对比古帖看他们是如何在古人的基础上出新。这就是古今结合。河池的石锋以褚遂良、米芾等古人为取法对象,结合现代展览的创作理念,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继获得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三等奖之后,又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钦州的女作者王茁,以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鼎铭文》为取法对象,并在刘德宏的指导下,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中获得优秀奖。柳州的傅绍尉早年经商,2010年才开始学习书法,但他一起步就到北京拜兰亭奖、国展大奖得主龙开胜、李双阳为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主攻孙过庭《书谱》和怀素《自叙帖》。2012年以来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40多次,获奖近10次。他取法《书谱》创作的投稿作品灵秀洒脱,精到的程度令不少评委叹为观止。北海的杨科云2008年才开始学习书法,他选择的学习路径就是古今结合。杨科云的学书之路非常科学,几乎没有走过什么弯路。他敏锐地觉察到兰亭奖和国展中占最主流的是二王一路小字行草书,所以学书十几年,不论是临帖还是创作,几乎都写一样大的小字行草书,然后拼贴成大幅作品。十多年的坚持,给他带来的是丰厚的回报。2010年以来,他曾获四届西部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入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中书协主办展览40余次,商业展览200余次。2015年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后在全国各类展览中获奖18次。而在第七届兰亭奖11位获奖者中,杨科云是唯一一名来自广西的书法家。都安的黄河学习书法几年没有进展,后来直接到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参加培训,培训老师刘文华先生对他说:你交的学费能让你少走20年弯路。黄河后来取得的成果证明刘先生所言不虚。2010年以来,广西作者在国展中的成果大幅增多,尤其是杨科云在第七届兰亭奖中获得排名全国第七的骄人成绩,说明广西的书法人才培养和书法创作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八桂书风”在全国的影响力又强势回升。

三是在创作材料、作品包装等方面更加考究。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几乎都是海选,评审时每幅投稿作品入选与否是在几秒甚至1秒的时间内决定的。在上万件甚至几万件的投稿作品中,要选出200件甚至是50件作品,可见其淘汰率之高。如果投稿作品用的材料很差,包装很次,入展几乎不可能。傅绍尉、杨科云、潘文志等广西国手用的毛笔一般都是到厂家定制,经过反复试验后制作的高质量的毛笔。用的纸一般也是与厂家定制的好纸,如仿绢、蜡染等高档的宣纸,他们甚至还尝试了用新闻纸、日本卡纸、云南土纸等很偏门的纸张来创作。作品创作后还要找专业的装裱师进行拼接、托裱包装,每件作品都像工艺品一样打造。打包、邮寄等投稿前的所有环节都经过精心准备。

四是在队伍建设方面,新一代“八桂书风”书法骨干的年龄越来越小。傅绍尉是70后,杨科云是80后,而出生于广西钦州、入选五届兰亭奖的梁富振则是90后。梁富振入选五届兰亭奖的是一件3万多字的小楷作品,每字大小仅为7毫米。此外,广西目前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开设书法本科专业和书法硕士点。除了招收广西本地生源外,还面向河南、山东、湖南、江苏、甘肃等书法大省招生,每年都招到不少书法好苗子。经过专业训练,这些书法科班生中的尖子纷纷到国展的大潮中历练身手,而且还频频入展。他们的加入也增强了“八桂书风”的书法队伍力量。

“八桂书风”的发展令人瞩目,但与全国几个书法大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期待新一代“八桂书风”书法人不懈努力,推动“八桂书风”走向全面振兴的繁荣发展期。■

【注释】

①潘琦:《“八桂书风”初探》,《南方文坛》2008年第4期。潘琦时任广西文联主席,沈鹏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88,第78页。

③④⑤⑥颜以琳:《广西书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第27-28、41-60、124-156、208-238页。

⑦沈鹏:《读〈李雁狂墨〉随想》,《求是》1990年第13期。

⑧周俊杰:《书法复兴的寻绎》,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第418页。

(韦渊,广西书画研究院)

猜你喜欢

国展书风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第26届“国展”入选作品占来稿总量比率约为4‰
外乘国际风 内修运营力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