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解释的深度思考

2021-08-09李玉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理王阳明人心

李玉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已被正式列入新的课程标准,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方针和追求目标。其中“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而历史概念又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概念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所以更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而概念解释错误或解释不准,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认知。

笔者不惴浅陋,现以王阳明的“心即理”为例进行说明,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心即理”的提出

“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重要概念,由陆九渊首倡,王阳明发扬光大。它既是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主要理论分野,也是王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如果对它的解释出现了偏差,阳明心学后续概念的逻辑推演就会成问题。

(一)陆九渊首倡“心即理”之说。陆九渊在《与李宰》的书信中说:“四端者(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笔者注),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1]他还认为:“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2]这个命题强调内心的道德准则与宇宙普遍之理的同一性,而不是什么“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二)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

陆九渊没有对“心即理”的命题展开详细论述,更是缺乏系统的功夫论内容,所以王阳明认为其思想还比较粗糙。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与弟子多次对该命题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在与徐爱的对话中,王阳明详细阐述了他的“心即理”思想。(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3]

王阳明强调道德法则不存在于道德行为的对象上,如孝的法则不存在于父母身上,忠的法则也不存在于君主身上等,这些忠孝之理只是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赋予行为与事物的。这显然是正确的。

二、“心即理”的释义

与许多哲学概念一样,人们对“心即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的表述是:“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教材这样的解释无助于人们对“心即理”的理解。这里的“心”指什么,“理”又指什么,教材都没有解释,而教材把“即”解释为“就是”,“心即理”解释为“心就是理”,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心就是理,也就是说“心”与“理”是一回事,为什么还要用“心”和“理”两个词呢?

我们现在着重分析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有必要對“心”、“理”和“即”的含义进行逐一探讨。

(一)“心”的内涵。王阳明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对此做了详尽的论述:“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一于道心,则存之无不中,而发之无不和。是故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父子也无不亲;发之于君臣也无不义;发之于夫妇、长幼、朋友也无不别、无不序、无不信;是谓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也。”[4]由此可见,这里的心是指“道心”,与“人心”相对。

在前述与徐爱的讨论中,王阳明还只是笼统地讲心、纯乎天理之心。而在这里,王阳明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心”就是指“道心”,“人心惟危”等十六字是心学的源头。“是故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父子也无不亲”等句表述的更为直接和明确,更有助于人们对“心即理”的理解。

道心是什么?人心又何指?通俗地说,所谓道心,指合乎天理的心,而人心则指私欲之心。王阳明认为道心、人心不是两个心,而是一个:“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5]

王阳明多次以镜子来比喻心,认为心的本质是莹明无滞的,是至善的,能够如实反映投射其上的事物。他说:“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之是非为体。”[6]这里的“体”就是“本体”或“本质”之意。也就是说,所谓“心”,其本质就是感应天地万物的一面镜子。

(二)“理”的含义。在前述王阳明与徐爱的对话中,主要讨论的是忠孝仁义等伦理问题,虽然王阳明说了“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也就是说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许多专家学者还是把这里的“理”理解为当然之理,也就是伦理道德等内容,而不包括自然之理,如事物的性质、规律、定理等。比如陈来教授就认为王阳明把“理”完全理解为道德之理:“朱子哲学中的物理包括当然与必然两方面,阳明的所有论证只是解决了当然之理一面。”[7]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对话说的很明白:“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等等。这里的理是指“天理”。天理既包括自然之理也包括当然之理。台湾学者蔡仁厚先生认为:“他(王阳明)所说的‘理,是吾心应事接物之理,应事接物之理乃是道理,亦即吾心良知之天理。” [8]“应事接物之理”明显比伦理更符合原意。所以还是把“理”解释为“天理”更为恰当。而且既然心如镜子,当然能够反映照在其上的所有事物(事理)。

(三)“即”的意思。如前所述,教材把“即”解释为“就是”,很多著作也都这样解释,或者把“即”与“即是”混同。就前述王阳明与徐爱的讨论来看,把“即”解释为“就是”也是讲不通的。如果心就是理,也就是道心就是天理,何须“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后来的“致良知”等一系列功夫论就成为不必要的了。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即”的解释是(略有删节,笔者注):①走近,靠近。《诗经·卫风·氓》:“来即我谋。”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成语有“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②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史记·吴王濞列传》:“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汉书·高帝纪上》:“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汉书·赵充国传》:“召黄门侍郎扬雄即充国图画而颂之。”③副词。立即,马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④副词。1.就是,就要。《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史记·陈涉世家》:“壮士……死即举大名耳。”2.便,就。《史记·李将军列传》:“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⑤连词。如果,假如。《史记·高祖本纪》:“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⑥连词。即使。《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9]

可见在“即”的六个基本意义中,只有作为副词时才有“就是”的意思,而且是“非……即……”句式,也就是“不是……就是……”表示判断的句式,这明显与现代的用法“就是”不同。

再看《康熙字典》的解释(略有删节,笔者注):《说文》:卽食也。一曰就也。徐曰:卽犹就也。就食也。《前汉·高帝纪》:使陆贾卽授玺绶。注:师古曰:卽,就也。又《玉篇》:今也。又《尔雅·释诂》:卽,尼也。注:尼,近也。疏:卽今相近也。又《前汉·西南传》:卽以为不毛之地,无用之民。注:卽,犹若也。又卽卽,充实也。《前汉·礼乐志·安世房中歌》:硙硙卽卽,师象山则。注:积实之盛,类于山也。又通作则。《前汉·王莽传》:应声涤地,则时成创。注:则时,犹卽时也。又烛炬之烬曰卽。《管子·弟子职》:右手执烛,左手正栉。《檀弓》注栉作卽。[10]

也就是说,在古代汉语中,“即”最基本的意思是“贴近”、“靠近”,直到清朝初年“即”都没有“就是”的意思,因此教材和一些著作的解释是错误的。

虽然“心即理”,也就是心与理相当靠近,犹如镜子与被照物体。因此,存在天下的事理被人所认知的可能性,这是阳明学成圣理论的基础,也是学者学习和实践的动机所在。但在王阳明看来,擦亮镜子才是首要的事情。而要擦亮这面“镜子”就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也就是王阳明反复强调的要在心上做“存天理、灭人欲”的功夫,王阳明后来把其發展为系统的“致良知”思想。

三、反思与感悟

通过上述对王阳明“心即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把历史概念解释准确、透彻,一定要把概念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迷信权威。这里所说的权威首先是指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师从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据。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并不能及时反应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因此不应迷信。其次是一些专家学者的论断。受到时代、个人学识等的影响,专家的认识未必总是正确的。比如陈来教授应该是当前研究宋明理学最权威的专家了,但他对“心即理”的解释就值得商榷。

(二)要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这是钱穆先生对我们的忠告。我们对历史要有敬畏之心,特别是对像“心即理”这样艰深的哲学概念,更不能主观臆断。前述教材和一些专家把“心即理”解释为“心就是理”,或者“心即是理”,就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曲解了先贤的原意,也难以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要进行广泛的专业阅读。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阅读,才能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作为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教学水平的最核心因素。虽然我们提不出什么新的理论和概念,但至少我们能在纷纭众说中,择善而从,选择最符合历史真相的解释。而选择也是一种能力。

【注释】

[1][2][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4—5页。

[3][4][5][6][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256、7、108页。

[7]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1页。

[8]蔡仁厚:《王阳明哲学》,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147页。

[9]王力等编:《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177页。

[10][清]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点校整理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89—90页。

猜你喜欢

天理王阳明人心
自由
最冷不过人心,最暖也不过人心
地理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漫画哲理
漫谈王阳明的“天理”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