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垣经开区:在新征程中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1-08-09雷清明杨洋

科学导报 2021年47期
关键词:开区

雷清明 杨洋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草木葳蕤。

塔吊林立、车辆穿梭、机器轰鸣,一个个好项目相继开工,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陆续投产……目及之处,皆生机勃勃。

这是记者在长治市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的繁忙景象。

“2021年的发展目标是:工业投资完成38.88亿元,实现增速20%;工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实现增速11%;转型项目投资占比完成8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实现增速20%;‘四上企业达到30家,实现增速20%;产出强度目标完成150万元/亩,力争达到200万元/亩……”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牛志强掷地有声。

襄垣經开区有这样的底气和实力,2020年就是一个生动的见证。

怀抱必胜信念,砥砺奋进前行

2020年是一个非常之年,襄垣经开区交出了一份“非常”答卷:

入区企业数量达到95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4亿元,同比增长27.7%;“四上”企业25家,同比增长31.6%;高新技术企业5个,同比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19406.3万美元,同比增长10.2%。

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达145.5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达87.68亿元;5亿元以上(不足10亿元)项目5个,总投资达29.11亿元;亿元以上(不足5亿元)项目15个,总投资达26.32亿元;不足1亿元的项目8个,总投资达2.44亿元。

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达87.7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达60亿元;5亿元以上(不足10亿元)项目3个,总投资达18.55亿元;亿元以上(不足5亿元)项目4个,总投资达8亿元;不足亿元项目4个,总投资达1.16亿元。

投产项目5个,总投资达100.17亿元。包括:总投资47亿元的鸿达焦化项目、总投资45.5亿元的襄矿泓通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总投资5.5亿元的宏瑞祥碳基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66亿元的烯烃分离项目、总投资0.51亿元的丁基苯酚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电网、气网、通讯网基本覆盖;供热网、蒸汽网、水网建设稳步推进;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基本具备入驻条件;220KV富阳变电站已投入运营;王桥220KV变电站开工建设;日处理2万吨的王桥污水处理厂基本竣工;科创大楼、中央厨房、公寓楼等配套服务设施加速推进。

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深化,实行项目落地“全程代办制”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无审批管理,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成立经开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建立了集教育、管理、咨询、服务、展示、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工作新平台。

……

这份“非常”答卷是襄垣经开区笃定走开放创新、埋头苦干、夯基固本、敢破敢立、强化服务、提质增效、党建引领之路取得的可贵成果。

这份“非常”答卷见证了襄垣经开区面对挑战必胜信念之坚定、奋进力量之澎湃。

近年来,襄垣经开区准确把握新形势,努力适应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奋力应对新挑战,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招商引资为引擎,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基础配套为保障,大力推进全区产业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在全省69家工业类开发区中位列前十。

战鼓声声如春雷,不待扬鞭自奋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很多,特别是与县委、县政府的新要求相比,与全县人民群众对经开区的期盼相比,我们的经济质量、创新能力、增长活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作用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牛志强直言不讳。

保持清醒头脑,风雨兼程,乘势而上,襄垣经开区已向着打赢争先进位“翻身仗”进发。

紧扣“1352”思路,持续接力奋斗

襄垣经开区所追求的“翻身仗”,其实是要“在千军万马中实现异军突起”:

——锻造一支全能队伍:全面提高经开区人员综合素质,努力锻造一支实干苦干、业务精湛、敢于担当、能打胜仗的全能团队,为高质高速度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坚持三大产业定位:全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及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实施五大举措:在资金筹措上创新,实现财力支撑新突破,解决用钱的问题;在收储腾退上创新,实现土地保障新突破,解决用地的问题;在薪酬激励上创新,实现人才储备新突破,解决用人的问题;在营商环境上创新,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解决上项的问题;在责任落实上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解决赶超的问题。

——实现两个奋斗目标:2021年,工业投资完成38.88亿元,实现增速20%;工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实现增速11%;转型项目投资占比完成80%;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6家,实现增速20%;“四上”企业数达到30家,实现增速20%;产出强度目标完成150万元/亩,力争达到200万元/亩。全力以赴完成各项指标任务,确保年底考核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经过5年的努力,奋力打造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碳基新材料引领区、资源循环利用先行区、高端装备制造样板区、生物医药集聚区,达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具体实现路径是:

猜你喜欢

开区
京津携手推出国家级经开区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5G+”为湖南发展赋能
郑州经开区召开“品质课堂·微研究”工作推进会
湘潭经开区三所学校开工建设
中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座谈会在南昌召开
长沙经开区成全省唯一全国30强园区
万盛首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投用
开区均压防灭火技术在谢桥矿的实际应用
巢湖经开区关工委举办第二届少儿文艺汇演暨助学活动
完善国家级经开区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