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名师预测之全国Ⅰ卷

2021-08-09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西迁民族精神

名校简介

福建省厦门一中创办于1906年,系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福建省首批一级达标学校,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现有17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0余人;教职工504名,其中正高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152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5人,全国劳模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名校长2人,省教学名师6人,省学科带头人15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稳居省市前茅。学校连续多年高考高分段人数(清北录取人数)稳居全省第一。

名师简介钟斌,厦门一中教研室主任,福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集美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市杰出教师,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福建省高考优秀评卷教师。

命题原创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大局出发,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一批交大人响应国家部署,克服重重困难,随学校西迁。他们将先进知识和文化带入西部,也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西部开发。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持续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材料二:“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回溯既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愈加奋勇,每一次考验都如同一次淬火,只会让人民变得更加团结,让民族精神变得更为强健。面对困难,我们始终同舟共济、守望相助,高扬精神的旗帜。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精神之光熠熠生辉,标志着一段段奋斗征程,始终指向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以当年西迁交大人的身份,临行前给亲友写一封告别信;

(2)以高三学子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挺起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脊梁”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点释疑 >>

材料一的核心话题“西迁精神”属于新闻热点,命题通过特定场景与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西迁精神”在历史语境和当下语境中的价值意义,体现立德树人核心价值导向。任务指令突出应用性写作能力考查,情境真实,任务典型,旨在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迁故事这个具象的背后隐含着“西迁精神”的具体内涵:响应国家的需要,放弃个人优渥的生活,以科技与文化、汗水与智慧助力西部发展,毕生奉献等。在前人的艰难抉择里观照自身,进而触发青年对家与国、舍与得、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深层思考。

材料二的核心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 ”。其命题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个体发展与国家需求之间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这道题有两个写作任务。一是以当年西迁交大人的身份,临行前给亲友写一封告别信。核心话题与关键问题:“西迁”,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人生选择与家国需要的关系。交流目的是感召,寻求理解与认同,抚慰与告别。写作此任务宜议论与记叙、抒情相结合,兼具理性与感性。 二是写一篇发言稿,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核心话题与关键问题是“挺起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脊梁”,如何正确处理青年成长与精神信念的关系。交流目的是感召与呼唤,匡正与劝导,倡议与希望。选择此任务是议论为主,情理兼备。 写作者可以结合自身经历体验和认知,围绕弘扬怎样的“西迁精神”或者其他民族精神构思立意。

例文剖析 >>

胸怀黄土沟壑,提振西域山河

文/ 夏 依

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班会上发言。随着交大在西部的生长与突破,“西迁精神”跨越了时代浪潮,黄钟大吕般引我们驻足聆听。它是20世纪50年代青年为国奋斗的精神缩影,激荡在流焰灼灼的家国情怀中。于今日,我想在此疾呼:秉承“西迁精神”,胸怀黄土沟壑,提振西域山河!1

“西迁”,对往辈青年而言,是投身祖国事业的逆行。《时代的稻草人》中阐述道:“只有不同个体间追求价值时产生的妥协,才有了整个国家的目的和价值。”在20世纪50年代战火初歇、硝烟未散的日子里,何人不想从沉重的历史镣铐中挣脱出来,在东部水乡小镇闲适而居,过着“固守一席清月”而不理世间纷乱的小日子。但国家百废待兴,西部更是一穷二白。青年人奋起逆行,肩扛时代重担,迁西建设,太多太多的人在那里奉献了一生。但是生命繁盛芳华的灰烬,蓬勃出了“两弹一星”;他们弯下腰去深掘干硬的黄土,直起的则是中国的脊梁。2

“西迁”,对我辈而言,是突破地域失调、力求共富的闯荡。有人觉得“西迁”只是当时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只要留有精神之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亦能促进其发展。诚然,如今的远距离调控成熟,政策资金产业链顺着过程走也可救济西部千万家,但是这显然忽略了文化的共情作用。《飘》中的斯嘉麗不顾战火纷飞也要回到她的家乡,去爱她所爱,因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定是要用双手紧握着塔拉的红土说出来才够分量。而我们只有深入到西部每一个角落的罅隙中,去做一个西部地区最朴实而直接的感触者,才能成为西部繁荣最共情、最深沉的建设者。3

“问君西游何时还?”不还。这是老一辈西迁人的态度,亦应是我们新时代年轻人应执的斗志与抱负。而要传承“西迁精神”,对于现在高三的我们来讲,可以将其注入即将面临高考的奋斗之中。当时的青年如现在的我们,现在的我们也应成为当时的青年。尽管时代变迁,但各时代最深重的苦难,从未离开。“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但在每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日子里,岁月总会激荡出一群青年人手攥星光、照亮前行的路。我们曾经对老时代精神的叛逆,最终也应转化为承接沧桑的人间正道之勇气。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以响应国家的需要,不正是如今从我们不舍昼夜奋笔疾书的指尖流出的新一代“西迁精神”吗?4

欲利国,必先立人;欲立人,必先立志。诸位皆为新刃发于硎之辈,当恪志,耻休闲,愿我辈共勉,传承“西迁精神”,让新时代的黄土大地上“桥墩坚固、隧道光明”。

胸怀黄土沟壑,提振西域山河。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5

①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由,富有激情的导入,慷慨激昂,颇有感染力,并及时亮出核心论点。

②从普通人的常态凸显了“逆行者”的重要意义。

③分析我辈层面,强调共情作用才是当代“西迁精神”的基石与底座,见解深刻且独到。《飘》中的斯嘉丽的素材颇有文学意蕴,材料不俗。

④谈及“西迁精神”对于今天的时代意义,照应了命题的社会生活情景要求。如果能结合当今青年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那文章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了。

⑤作为一篇发言稿,此文当是成功的。文气充沛,意脉贯通,视野开阔,对话感极强,对于在场的同学们而言,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三千风月 再别靖晓

文/文 渊

亲爱的亲人、朋友们:

想必大家都知道,上海交大即将响应国家号召,随校西迁,我不日便将启程,离你们远去。1

在上海与诸君共处的这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极其珍贵而难忘的记忆。忘不了在大学校园里为知识而争辩的你,忘不了在家候我归来的父母,忘不了故乡嘘寒问暖的亲人,也忘不了与我漫步虹桥的好友们。2

感谢诸君这些年给我的陪伴和帮助。上海很好,亲友们也很好,但我却有着不得不西行的理由。

国之将兴,士之重责也。新中国初立,历经百年战火纷飞,而今百废待兴,国之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亟待无数中国人前去奋斗。回望过去,西方虎狼对我中华之欺凌仍历历在目,战争虽已息,但前者之师,莫敢忘。3

而愿民族国家之独立、富强,唯有吾辈青年一代,勇挑重担,学成文武艺,报效国与民。

人若无根,身似浮萍;国若无根,繁华似梦。中国便是我的根。生于斯,长于斯,未来还将长眠于斯。但国之根不稳,个人之根又怎能安稳?

而今西部大开发,正是要固我国之根。欲长其木,必固其根;欲成其河,必浚其源。西部不开发,乡村不建设,那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之梦,将永远是空中楼阁、无根之萍,虚假而不真切。

此去经年,是为展我胸中之才、成我报国之志,更是为圆我中华复兴之梦。我与诸位亲友一样,生于战火动乱的年代,目睹国土历经的疮痍,随交大从东向西南,是为避战火、保火种。上一代人以鲜血筑成抗日西南屏障,留存中华复兴之火种,而今到了我们这一代,也应适时将中华复兴之火种,传遍中华大地,去燃烧、去燎原。燃烧留存下的是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要的养分。此次西行,我也正秉持着这燃烧之志,到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4

愿亲友勿要以我为念。投身到祖国建设中,每一刻我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激情。愿亲友一道勤于学业,忠于职守,找到人生的方向,共同为民族复兴出一分力,发一分光。

三千里风云,赴于西北黄沙地,意起高楼与大厦。下一次,功成归来,你我相见之日,便是国家民族破晓之时。5

最后愿亲友们身体安康,生活幸福。

萬自珍重,勿念。

×××

×年×月×日

①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介绍“西迁”话题。

②虚拟交际情境,排比句让情感表达富有感染力,为下文入情入理地说服亲友张本铺垫。

③多维说理第一层,点明写作的社会生活情境: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俱兴,任重道远。

④明确交大人的忠恕任事——响应国家号召,在表达了对亲朋的感念后,向亲朋诉说西行乃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⑤展望美好未来,富有激情和诗意。

猜你喜欢

西迁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