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M等品牌抵制新疆棉花引不满

2021-08-09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外品牌商业道德棉花

2021年3月24日,由于H&M、优衣库、耐克、阿迪达斯等多家海外服装品牌发表声明,以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等为由抵制新疆棉花,引发廣大中国消费者强烈不满,众多中国明星代言人也纷纷与这些品牌解约。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3月25日回应称,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完全是子虚乌有,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玷污。希望有关企业尊重市场规律,纠正错误做法,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他同时表示,欢迎外国企业到新疆实地考察。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则表示,中国光明磊落,中国人民友善开放,但中国人民的民意不可欺、不可违。

多维解读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新疆棉花

实际上,就新疆“强迫劳动”的外国指控,外交部已经做了多次回应,有态度、有数据、有采访,可惜有人就是看不到,“装聋作哑”在21世纪有了新的意涵。一些品牌和组织一方面对相关报告和媒体报道深表关注,一方面却又视中国外交部信息和白皮书报告于无物,不顾实情却又这么自信是如何做到的?

与此同时,既然已经选择了相信虚假信息,认为新疆棉花沾满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血泪,不符合企业价值观,但挣起中国市场的钱来却又毫不含糊。既要在敌视中国的部分欧美国家和组织那儿赢得好名声,又要在自己瞧不上的中国实现利益最大化,哪有这种好事?对以H&M为代表的企业和组织而言,在新疆棉花问题上不可能蒙混过关,要么纠正错误做法,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要么就抱紧自己的所谓价值观,让中国消费者做出选择。总而言之,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要同中国打好交道,就势必要摘掉有色眼镜,具有真正的全球视角,真正认识中国,而不是在部分欧美视角的裹挟下做生意。只相信欧美某些利益集团的调查和报告,而不倾听中国的声音,不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不到中国实地走走看看,迟早会因为偏见在中国处处碰壁。

跨国企业应有识别政治议题操弄的自觉

对于部分国外品牌抵制新疆棉花的行为,我们需要揭开其背后的决策秘密。实际上,抵制新疆棉花不是单纯的企业决策,其幕后推手是总部位于瑞士的产业NGO组织(非政府组织)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

产业NGO组织在这十几年来快速发展,有些组织打着公平交易、提高劳动力待遇、环境保护、反对童工等旗号,以提供认证、整合营销渠道、帮助企业提升社会责任形象等为手段,深度介入全球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供应链条,推行高于国际市场通行标准的标准,掌握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部分话语权。但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国际性的产业NGO组织并非单纯地以提倡商业道德、促进公益事业为目的,而是动辄针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具有政治目的的非中立操作。比如,BCI就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及瑞士基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自去年以来,BCI就依据不实理由,屡屡倡议要抵制新疆棉花。不以事实为依据的“商业道德”“公益”倡议,其实是利用话语权玩弄国际贸易规则,挑战国际商业秩序。

少数国外品牌随同BCI宣布抵制新疆棉花后,激发了广大中国消费者的不满,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纷纷将这些企业的产品下架。这其中,蕴含了维护真相的执着,蕴含了最朴素的爱国情感。应该指出的是,此次部分中国消费者抵制少数国外品牌,并不代表中国的营商环境发生了变化,更不代表中国的市场准入标准发生了变化。只有开放与交流,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情感。而中国公众也当理性看待此次事件,更要避免任何极端行为。否则,不仅有损大国公民形象,更无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之,利用针对我国新疆棉花的“谣诼”显示产业话语权,注定行不通。而少数罔顾事实的国外企业,也应拒绝操弄政治议题,尤其是不应随西方政治指挥棒起舞,而应真正维护商业道德,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国外品牌商业道德棉花
国外品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营销策略
棉花是花吗?
棉花
对国外品牌春节广告营销本土化策略的分析
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案件审理中商业道德的认定规则研究
互联网领域“公认的商业道德”的司法适用
国产品牌发展情况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
理光连续5年被Ethisphere评为全球最具商业道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