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发追剧热潮
2021-08-09
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毛泽东……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无数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变得鲜活了起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之一,《觉醒年代》主要讲述了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6年间的历史。其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
《觉醒年代》自2021年2月1日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来便引发了追剧热潮。观众们线上线下讨论得不亦乐乎,称其“处处有考点”“篇篇是论文”,还赞其为“少有的具有思想深度、历史深度、艺术深度的好剧”。该剧于3月19日成功收官,平均广电收视率高达1.290%,居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前列,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1分。更难得的是,该剧收获了大批年轻粉丝。优酷站内数据显示,在该剧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
多维解读
我们需要更多的主旋律好剧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有太多耐人寻味的动人故事。围绕于此,学术界的研究汗牛充栋,影视圈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回顾一番,经典的好剧好片却并不太多。有的影视剧“端”得厉害,说教味儿浓重,人物脸谱化、事件概念化,根本抓不住观众;还有的胡编乱造、嘻嘻哈哈、浅薄异常,严重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创作态度不对头,屏前幕后下的功夫远远不够。据报道,《觉醒年代》剧组在艺术创作时,曾反复钻研历史、钻研党史,“从红楼出发,跨过长城,走到中共一大会址,又走到了嘉兴红船”。这份钻研,让他們找到了影视演绎与党史研究的共通点,这也是其引发追剧热潮的关键。
影像是岁月的再现。中国为什么能有今天,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厚重的文字记载固然重要,生动的影视呈现亦不可或缺。近年来,《外交风云》《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等历史题材影视剧频频冲上热搜,观众直言“不敢开倍速”,因为信息密度太大,每一帧都不能错过。这充分说明,社会大众对历史风云的热情、对伟人风骨的景仰、对理想信仰的追寻一直都在,历史题材、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是有市场的,也是大家所期待的。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用多样技术,将这些异常珍贵的故事讲好,既是党史研究者的责任,也是影视创作者的责任。
《觉醒年代》给年轻人上了一堂大思政课
《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引发追剧热潮,究其原因,正如网友所说:“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在剧中,我们看到的是双肩扛面、自掏腰包请大伙儿过年吃饺子的李大钊;是雨中慷慨陈词的青年毛泽东;是被“人血馒头”深深刺痛,眼含泪水、满腔悲郁愤慨的鲁迅;是在雪地里撒野打滚的陈独秀;是辜鸿铭讲《中国人的精神》时,戳中所有人的那根“心中的辫子”……
借助“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辅之以艺术化的画面语言,一幅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场景,让原本“根植”在教科书中的形象鲜活了起来。在这里,卸去了光环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不再是课本里单调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接地气、性情卓绝的革命先驱。契合年轻人喜好的表现手法,特色突出的故事化叙事,对各种“历史名场面”堪称完美的还原,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循循善诱的探讨……这一系列匠心之法,犹如在大片横行、娱乐至上的年代吹来的一股清风。《觉醒年代》让年轻观众不仅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过去的历史,也看到了人生路上奋斗的坐标和向导,更激发起了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爱国主义情怀。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向前发展,就越需要集纳多样化的表达,影视作品如此,大思政课亦是如此。在这方面,让“热血沸腾”“精神享受”“热血青年”“信念”“榜样”“做有为青年”等成为霸屏热词的《觉醒年代》,给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