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欧美文学经典 感受多元文化魅力
2021-08-09钟明代少杰董青崖林雪
钟明 代少杰 董青崖 林雪
经典文学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名篇,有助于我们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体察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四部欧美中长篇小说,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作家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别生动展现了英国与俄国的社会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是现代小说,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力求创新,以独特的形式探索人的命运与真实的人性,为小说创作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品读这些欧美文学经典作品,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并从写作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让大家在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的同时,尝试进行小小说写作。
奋斗与成长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作者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这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叙述了自幼丧父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简称大卫)在艰苦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课本点击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
账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出生于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因家中贫困,他的童年充满了窘迫。12岁时,因父亲欠债入狱,他便出来打工,做过黑鞋油作坊的童工,后又做过律师事务所的学徒、速记员、报社记者。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启了长篇小说的创作生涯。不幸的童年给狄更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作品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并对底层人民充满了同情。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爾》《雾都孤儿》《双城记》等。
写作背景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的英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期,整个社会也正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当时,工业革命下急遽变革的英国社会表面繁荣,实则隐藏着贫富悬殊、雇佣童工、遗弃孤儿以及教育落后等社会问题。底层民众破产负债,境遇凄惨;资本家贪图廉价的劳动力,大量雇佣童工;金钱的诱惑使一些人为了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狄更斯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全文赏析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它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出生起直到通过艰辛的努力成为作家的人生历程。大卫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母亲改嫁后,大卫受到继父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受尽屈辱和摧残。母亲生病去世后,大卫被剥夺了上学受教育的权利,年仅十岁就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因不堪忍受虐待和羞辱,大卫决计逃跑,去寻找住在多佛的贝特西姨婆。姨婆收养了他,并把他送进了坎特伯雷学校。毕业后,大卫决定做一个代诉人,进入斯潘洛-乔金斯事务所当学徒。可这时姨婆突然破产,为了减轻姨婆的经济负担,大卫找了份秘书的工作,又学习速记,替一家晨报报道国会的辩论,同时开始写作。最后,大卫成了一名杰出的作家,并和爱格尼斯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整部小说以大卫曲折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同时塑造了一大群属于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在表现大卫顽强地生活的同时,也见证了人间冷暖,反映了当时英国广阔的社会现实。在人物刻画上,狄更斯运用漫画式的夸张和变形手法,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大卫的房东米考伯夫妇,米考伯先生总希望时来运转发大财,不肯脚踏实地,一直负债累累,难以养家,最后被关进监狱,是典型的“体面下的落魄”;米考伯夫人则不懂得持家之道,用典当生活用具的钱来大吃大喝,到困窘之时,又常常声泪俱下。这些漫画式的描写,充分展示了狄更斯小说的艺术魅力。
学习札记
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同样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往往会收到不同的审美表达效果。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特定角度,简单来说,即作者讲故事所采用的角度。大体上,叙述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叙述人称则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在这里,叙述者如上帝一般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上帝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作用体现在叙事上的自由自在和客观全面,即:叙述者可以随时在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中自由切换,使叙事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叙述者洞悉一切,能客观直接地展现事件的所有过程,让读者了解到一切真实的情况。大家所熟知的传统小说《三国演义》、汪曾祺的《陈小手》、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项链》等都是全知视角。但在这种叙述视角之下,如果作者过多地介入作品和读者之间,也会使读者和作品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只了解故事中与自身相关或“目之所及”的部分情节(凡人目光)。有限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我”去叙述事件,“我”可以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在这种视角之下,整个叙述更有悬念感和真实性,即:视角上的局限使得故事的走向扑朔迷离,这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能动性,调动其想象力;借由这一视角进入故事后,读者更能产生代入感,这就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通过一个十岁孩子“我”的视角来展开情节,继而通过成年的“我”对童年时代“我”的经历的回忆,一步步勾连出众多人物,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映照文本主题。
需要明確的是,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叙述视角既不等同于叙述人称,两者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叙述人称不变,但叙述视角发生了变化。这就综合了不同视角在叙述上的优点,使叙述结构更为巧妙。
忏悔与重生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的一部力作。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及黑暗。小说注重凸显人物心理,集中展现了人物在精神上的艰难探索与蜕变,被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课本点击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 ”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 ”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读大学时对道德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退学回故乡在自己的领地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后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60年代末,托尔斯泰对新的思想与哲学进行探索,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晚年,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
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复活》源于托尔斯泰的地方检察官朋友科尼给他讲的一个诉讼案件。1889年底,托尔斯泰写下了以道德忏悔为中心的《科尼的故事》的初稿,但他对这部初稿很不满意。后来,托尔斯泰把农民当作主体,并把重心从聂赫留朵夫身上转移到玛丝洛娃身上。通过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托尔斯泰对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最终写成了《复活》。
全文赏析
《复活》是托尔斯泰人生晚期的代表作。作者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映射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国家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精神觉醒。如课文中,聂赫留朵夫在重见玛丝洛娃后,一开始吞吞吐吐的语言表现出了他的愧疚和紧张。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不知该用“您”还是“你”来称呼玛丝洛娃,他断断续续的“并不比平时高”的说话声音,都体现出他在犹豫。但当他下定决心要忏悔时,他的语言和神态都显得非常激动。文中常用简练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大量的内心独白,将聂赫留朵夫内心挣扎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精巧的细节描写,如人称的选择、说话音调的变化,更传神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小说对玛丝洛娃的形象也有精准的刻画,尤其对玛丝洛娃的笑做了多次描写。如一开始看到有钱人时的“嫣然一笑”“妖媚地笑了笑”……这些笑是她作为一个妓女习惯性的卖弄风骚的行为。但当她认出聂赫留朵夫后,她的笑变成了“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回想往事让她痛苦,所以她努力地用堕落来自我麻醉。她一开始的媚笑和索要钱财的行为,昭示着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是精神的“死亡”。但玛丝洛娃后来嫌恶、鄙夷的笑,和之后又刻意做出的媚笑,又是她彻底认清贵族阶层的丑恶的征兆。她的精神“复活”是伴随着聂赫留朵夫的出现而发生的。
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没有把它当作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而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这让小说的主题具有了更普适的意义。
学习札记
分析人物描写,透视社会风貌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或是侧面描写。其中,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可以勾勒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语言描写结合神态描写,可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则既可以直接表现人物在情节冲突中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不过,最值得品味的往往是细节描写。相较于直白外显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些被设为伏笔的细节,也对推动情节发展有更好的作用。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首先从小说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尤其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重见玛丝洛娃与她交谈时在“你”和“您”两个称谓之间犹豫不决、语言的断断续续和声调的低沉,又如在瑪丝洛娃突然开口向他要钱时流露出的窘态,这些细节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激烈挣扎,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
其次,要知道作者是将小说人物放在激烈的情节冲突中去塑造的,因此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正如托尔斯泰在小说《复活》中塑造玛丝洛娃这一典型形象,投射于其中的是对底层人民真挚的感情,以及对当时的俄国社会制度的控诉。因此,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就应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去理解。同时也要看到在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特定社会历史风貌,反思社会现实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才是作者叙述情节、塑造人物的创作目的。如在《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精神。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可以说《百年孤独》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技法延伸
学写小小说
小小说,一般指微型小说,又称“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等,是小说的样式之一。它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虽只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截面式的描写,但却能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大家在学写小小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意要以微见著
虽然小小说篇幅短小,只是截取生活片段,但作品要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追求,表达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如优秀小小说《上海夜晚的风》(作者:刘兆亮),故事情节很简单:“我”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杭州辛苦地打拼。一天,“我”乘坐高铁去上海,看望在工地打工的三叔和乡邻。工地的住处十分简陋,四处漏风,但大家十分热情地欢迎“我”,买来各种美食和平时舍不得买的酒,吹着上海夜晚的凉风与“我”把酒言欢。当三叔送“我”离开的时候,他道出了乡邻的窘迫处境,让“我”在夜晚凉风的吹拂下也感同身受。小说中人物不多,情节简单,但却反映了来自偏僻乡村的人们在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漂泊异乡的心酸和生存的艰辛。
又如优秀小小说《算法时代》(作者:黄超鹏),故事的主人公是“算法公司”的职员,他根据算法发现开车上班会迟到,于是改乘地铁,没想到地铁突发故障导致上班迟到。领导根据算法将他降职处理,他苦苦哀求却无济于事。回到家,银行员工上门,说根据算法他将无法承担车贷,于是将他的汽车收走并抵押。最后,绝望的主人公想“炸毁”算法程序,却被早已根据算法设定好的无人汽车撞死。这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荒诞,但却体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所谓的精确背后毫无人性的冷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发展中人性需求陷入数字化困境的忧思。
二、构思要精巧新奇
小小说的构思往往围绕某一道具或物象形成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并在动态的变化中刻画人物形象。
如面对2020年高考北京卷“一条信息”这一作文题目,一位考生以小小说的形式写成了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文章首先由一条信息引出回忆:“夕阳下,安安看着手机中的一条信息,陷入沉思……这是一条6年前的短新闻信息:‘昨日,我市一工地发生雕像坍塌事故,一女童当场身亡,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这名女童是安安的好友泉泉。接着,作者以“雕像”为线索叙述故事:安安、泉泉两个女孩喜欢看夕阳下的雕像,新落成的雕像轰然倒下砸中了泉泉,安安要报考最好的建筑学院设计出一座最好的雕像来告慰好友泉泉。作者借“安安”“泉泉”名字的设置及“信息”与“雕像”表达了对生命的珍爱之情,表现出了“安全与生命”的主题,构思巧妙。
又如优秀小小说《长发飘飘》(作者:陈毓),写一对医务工作者夫妻逆行抗疫的故事。小说一直围绕妻子的长发推进情节的发展。妻子有一头乌黑的长发,丈夫一直觉得长发很美。武汉“封城”,疫情严峻,夫妻双双逆行支援。妻子的同事们纷纷剪短头发,而妻子却说:“我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不剪我的头发。”凯旋时刻,表彰会上,她的一头长发赢得掌声和欢呼,她觉得把一个长发飘飘的自己完好地送进丈夫的怀抱是最完美的结果。小说中的“长发”不仅是行文的线索,还与抗疫的大背景联系起来,更寄托了夫妻间的深情,充满了人性之美,作者精妙的构思令人拍手叫绝。
小小说的结尾往往是写作构思中的着力点,要追求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如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作品的结尾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又如2020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最后一记三分》。这篇小小说写儿子最初的理想是报考体育大学,而母亲则希望他报考政法大学。两人的冲突一下子不可调和。后来,疫情暴发,母亲确诊,儿子被隔离观察。病愈之后,母亲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她对儿子的人生选择不再强求,认可儿子按着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而当儿子在篮球场上投进一个超远距离的三分球,同伴们觉得他肯定会报考体育大学的时候,他却说出了自己的选择——报考医科大学。小说的结尾看似意料之外,但前文写儿子在隔离观察期间被医务工作者身上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深深打动,这为儿子最后改变选择埋下了伏笔,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构思之巧与结尾之妙。
三、描写要简练传神
小小说作者常用白描手法,以简练的语言描摹细节,写出人物的传神之处。如优秀小小说《温柔的新月》(作者:方丹洪)所写的故事是租住在同一栋楼内的一对青年男女做了一年的邻居,互有好感却没有说过一句话。正巧女青年从湖北回来居家隔离,男青年一直默默关心。有一天女青年感到头晕脚软,担心自己被病毒感染,男青年给了她体温计和自己的微信号。最终虚惊一场,而两人通过微信交流渐生情愫。小说中有三处女青年的穿着描写简练而富有意味:回到城市时她“穿着厚厚的迷彩服”,在男青年面前因为觉得自己穿得丑而懊恼;居家隔离时在天台和男青年远远相望,她又因为“身上那条又肥又皱的睡裤”懊恼不已;当一场虚惊后隔离期满,女青年“梳洗了一头及腰的长发,穿上小清新的白衣长裙上了天台”。前两处穿着描写符合人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防疫的紧张和居家的慵懒,同时也体现出女青年很看重自己在男青年眼中的形象。第三处描写则充分展现了女青年重得自由与收获爱情后的喜悦,富有浪漫气息。简练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微妙心理,令读者长久回味。
又如优秀小小说《陪我坐会儿》(作者:丛棣)写的是两个久未谋面的朋友间的一次相见。“我”被朋友约出来见面,但是多年不见已经十分陌生:“‘最近怎样?‘还那样,你呢?‘也还那样。之后,我俩都眯起眼睛,看向别处,好像都在走神。”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传神地体现了此次见面的尴尬和“我”敷衍的心理。后来,“我”发现“盘山步道很平缓,也迂回,他大口地喘着气,像个佝偻的老人”“他的手很纤细,毫无血色”。细节描寫中隐约传递出朋友的身体状态不佳,这次见面背后别有含义。两个月以后,“我”收到了朋友去世的消息。原来朋友知道自己得了绝症,“陪我坐会儿”是他走向人生终点前最后的念想,这让“我”心里伤感而内疚。而小说中的一抹亮色是我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午后的秋阳很暖,天空出奇地蓝,我们头顶的树叶也跟着绚烂起来”,但现实中却是疏远和孤独的状态。小说通过简练的细节描写将往昔的美好、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小小说虽小,但写作上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于方寸之间精雕细刻。大家要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写出值得一读的小小说。
写作示范
课本原题一
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思路点拨: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认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如本单元中,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急遽变革的英国社会的风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塑造的桑迪亚哥这一硬汉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美国人的性格,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社会生活。写作时,可以通过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的情感色彩、整体倾向等角度来分析。如,《百年孤独》作为一部拉丁美洲作家写就的作品,其异于西方主流社会的话语背景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但同时阅读作品决不能抛开文本本身,因而大家可以从“孤独”这一主题出发,发现与孤独紧密相关的其他元素,比如死亡、战争等。
佳作示例
百年“孤独”
文/钱 磊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再现了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让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盛赞马尔克斯,称他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还有人把《百年孤独》称之为“拉丁美洲的《堂吉诃德》”。而《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其魔幻色彩、孤独主题与悲剧意蕴,因为幻想与现实的融合所营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入胜,马孔多人百年辛酸孤独之旅令人心碎,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歌使人振奋。
我们可以从《百年孤独》这个标题来看小说的思想内核主旨。“百年”表现时间之长,而“孤独”则是封闭、愚昧的代名词。
“孤独”体现在马孔多的方方面面。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将自己关在实验室小屋,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而又无意义的事情,体现了人性的孤独;家族整整七代人,却在一百年间循环往复地只用五个名字来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时间好似在这个家族中不停地转圈,一切都不过是不断的轮回,无限的孤独感在整个家族中满溢出来。
乌尔苏拉即使不看羊皮书也知道未来可以改变,但面对历史不断循环的进程,手足无措的孤独感使得多数人经历过才发现未来都是可以被预知,却不能被改变的。这种面对历史的无措,正是一种因与西方话语格格不入而自我迷失的“孤独”的文化边缘感。正如莫言所说,马尔克斯试图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透过苦难的马孔多,我们能看见整个拉丁美洲近百年来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之外的孤独,能够感知到马尔克斯对此抒发的愤怒和不满,以及他对拉美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和想象力进行研究之后所形成的独特而又倔强的自信。在他的眼里,拉丁美洲就是孤独的代名词。而拉丁美洲的孤独,又源于它的封闭、落后,在愚昧的思想中的不断僵化。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其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以它为题,目的在于引起每一位读者的思考,思考导致马孔多乃至整个拉美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拉美长久以来陷入孤独状态的根本途径,旨在希望拉美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摆脱“孤独”的现状。
点评:文章借助《百年孤独》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及其他作家对其的评价,抓住小说名中最为关键的“孤独”一词展开分析,关注到孤独的表现在于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重复的名字与命运等,而后解读出这份孤独既有现实中拉美与西方话语格格不入的文化边缘感,也有其强大生命力无从展现的愤懑与悲哀。整体而言,文章赏析的角度比较全面,虽深入文本的部分还稍有欠缺,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已属佳作。
课本原题二
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小说元素”,或让人感动,或引人深思,或令人开怀……试着从中采撷一二, 以之为基础创作一篇小小说。
思路点拨:小小说在字数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一般在几百字到一千五百字左右。正因为对字数有限制,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情节与结构安排紧凑。一般来说,小小说所展现的是精心选取的一个片段,而不是面面俱到,大家在写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比如用心地留意身边细节,并进行提炼和加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小说不能表达宏大深刻的主题;相反,真正优秀的小小说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大家可以采用设计新颖的主题、刻意的留白、波折反转的情节、开放的结局等方式,创设更具有启发意义的故事语境。不过,这也使得小小说对语言叙事、情节安排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缜密的思维,也要有大胆创新的奇思妙想。
佳作示例
没有旅行的世界
文/何文迪
一
“你想不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女孩问男孩。
漫天的星辰欲向尘世洒下光,却抵不过老旧路灯发出的光芒,最终寂静在那昏黄的光芒中。
男孩愣了一下,好似没有听见似的说了句:“什么?”
“真想去看一看啊。”男孩没有得到女孩的回复,“真想去那满天的星辰中看一看,那里一定很温暖、很舒适吧。”
“可大人们都说,那边是星星的世界,很危险的,不是……可以去的地方。”男孩紧接着又小声嘀咕道。
“呵,大人们说?大人们还说,我不会死呢……”女孩说道。
男孩沉默了。
“蒲公英总有一天要飞出去的。”女孩微笑着说。
那年,男孩8岁,畏惧着星辰,又渴望着星空。
二
“你说你长大后,总该要干些什么吧,总该有自己的梦想吧。”男孩自言自语道。此刻的他正低垂着头,看着客厅里深褐色的地板。这天是冬至,淡黄色的圆灯笼已经挂上树梢,外面风很大,似乎要从窗户中涌进来。透过窗户,还可以看到街旁的路灯发着橘红色的光芒。
“那里一定很温暖吧?”
“蒲公英总有一天要飞出去的。”
“我想去天上看看,去星星的世界看看。”
那年,男孩13岁,喜欢躺在草地上,听着风,看着星。
“那边那么危险,去那里干吗?我和你爸生你养你,不是为了让你以后去一个我们再也看不到的地方,死在远离故土的地方。算爸爸妈妈求你了,好吧?”
男孩不再常常望向星空,而是更注重身边的光,只是当风特别大、天特别清澈的时候……
“总有一天,要飞出去的!”
三
也许是还怀着对星空的念想,也许是还心怀对女孩的愧疚,也许是不想这样被他人所困,男孩选择了研究星空的专业。
“星空中也有我们能容身的地方,那里不只有黑色,那里也存在着斑斓的色彩和温暖的光。”台上的男孩涨红了面孔,语速飞快,急迫地想要将自己的发现传递给他人,收到的却只有恐惧和轻蔑的眼神。
那年,男孩26岁,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第一次向着成百上千人诉说着自己的发现。星空不再是男孩儿时玩伴的一种寄托,他想把星空带向尘世,想让星辰的光能真正地洒向大地,想去到那个温暖的地方。他知道,是留在地面,还是飞向星空,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我,要飞向星空。”
四
男孩开始四处奔波,寻找着志同道合的人。“总会有的,会有的。”他是这样想的,可却总是处处碰壁,没有人能引领他。引领他的,只有头上的星空和那叫作北极星的星辰。终于,男孩还是找到了八九个志同道合的人,花了好几年,做出了第一个能载着他们飞向星空的航天器。
“蒲公英,要启程了。”那年,男孩45岁。
一声巨响中,一颗红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向了星空。
“如果可以的话,死后我想葬在群星之中。”他想起了那年夜里女孩最后的一句话。他紧紧抱着装着女孩骨灰的盒子,想哭却又哭不出来。无论身在何处,星空中总会有你的位置。蒲公英,寄托着希望和思念,向着远方,飞去吧。
点评:这是一篇不落俗套、自然动人的小小说佳作。文章语言相当质朴,情节也并不复杂,但作者通过微量的科幻元素,以儿时玩伴的话语、男孩年龄的变化、被描绘成寄托希望与思念的星辰作为重要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温暖的故事,然后将梦想、信念、死亡等宏大主题融于文章中,展现了一个少年对人生、未来的思考以及对梦想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