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论格物致知

2021-08-09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格物知性阳明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将人分为生知、学知、困知、困而不学等四种不同的致知形态。《中庸》延续了这一观点,将知与行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及至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说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又以朱熹的观点为主流。

然而在阳明先生看来,“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阳明先生指出,尽心知性知天,是生之安行的人才能做到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到的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能够做到的事。如果把尽心知性,当成了格物致知,要初学的人做生知安行的事,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阳明先生进而指出,人的本性是本心的主体,天理则是本性的源头,扩充天生的善心就是彻底发挥本性。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彻底发挥他的本性,因此顺着本心本性走,就能知性知天。存心,是因为心有未尽之处,因为有未尽之处,所以还需将那未尽之处克除。他举例说,知晓天性就像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分内的事,侍奉天性,就像儿子侍奉父亲,臣子辅佐君主,必须恭敬侍奉才能没有过错。这样仍旧与天性分别是两个个体,可以说一个是内在的自发,一个是外在的遵从,这就是圣人和贤人的区别。

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给学子们提出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要求,鼓励学人勤于格物致知。“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物。如意在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他不仅将身、心、意、物四者合而为一,而且将格物致知安于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正所谓“天在人中,事天在事人中”,因此他说“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要在“格心”。這便是阳明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文|郭美星)

责任编辑:刘怡然

猜你喜欢

格物知性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枫叶知秋
知性优雅
以《大学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政论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孔子论领导的两种智慧
“知”情知性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