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步浩:边区劳动模范的非常人生
2021-08-09孙应平
孙应平
杨步浩(1905-1977),男,陕西怀远(今陕西横山)人。10岁起就给地主揽工,随后逃荒到延安县碾庄乡石家畔村落户。村子解放后他分到窑洞和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村干部。他积极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先后被评为延安县劳动英雄、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模范、全国甲等劳动模范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彻底改变了杨步浩一家人的命运,也结束了他的苦日子。从此,勤劳的杨步浩在分到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光景一年比一年好。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从心里热爱共产党,感激毛主席。
抗战开始后,为了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包围封锁,边区政府号召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当杨步浩听说毛主席也要同戰士一样开荒种地、担负生产任务时,心情很不平静。心想毛主席、朱总司令工作那么繁忙,为受苦人操碎了心,哪有时间种地交公粮?自己刚结婚,没有拖累,为什么不能替他们代耕交公粮,从而让他们集中精力干更重要的事。于是,在杨步浩的坚决请求下,延安县委向毛主席写信报告了此事。毛主席为这位朴实农民的诚心所感动,便回信对他拥护党和政府的心意表示感谢。
1944年小麦收割后,杨步浩赶着毛驴将晒干的一石小麦送到中共中央驻地杨家岭,代毛主席缴纳公粮。毛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当问到他为什么要代自己和朱老总耕田时,杨步浩含泪介绍了自己的苦难身世后说:“吃米不忘种谷人。我现在翻了身,不能忘记共产党和您的恩情呀!”
自那以后,毛主席和杨步浩就成了不是亲戚、但比亲戚还亲的朋友,杨步浩也替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一直代耕到1947年。在毛主席的关怀鼓励下,杨步浩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村干部。杨步浩不仅年年多打粮食、多缴公粮,而且带头搞变工互助。打井抗旱、扫盲识字、安置转移难民,样样工作他都走在前面,使川口区六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乡。
1945年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群英会,杨步浩被评为甲等农业劳动模范。这年11月28日杨步浩过40岁生日时,毛主席、朱总司令特意派代表前来祝贺。当接过毛主席、朱总司令赠送的“与人民同寿”的大红绸幛和20万元边币贺礼时,杨步浩深为感动。
1946年农历正月十五,在杨步浩等人的倡议下,延安县川口区六乡农民敲锣打鼓来到王家坪,将一块写有“人民救星”的大红金匾献给毛主席。毛主席接过金匾高兴地说:“我感谢六乡的全体人民,祝贺六乡的全体人民,祝贺六乡人民今年夺得大丰收。”
1947年春节刚过,毛主席就把杨步浩找来,关心地问:“胡宗南要进攻延安了,我们要暂时撤离。你是劳动英雄,有点名气,敌人来了不会放过你的。你考虑是随我们一起转移还是参加地方游击队呢?”杨步浩说:“我不能拖累您,我要和游击队一起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当年3月,毛主席与党中央撤离了延安。这是两位老朋友在战争年代最后一次会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步浩先后三次进京,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第三次受到朱总司令的接见。他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后,经常深入基层,宣传弘扬延安精神,介绍他同老一辈革命家难以忘怀的往事,使人们从中不断受到教育。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特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接见杨步浩,转达毛主席对他的问候。
1977年7月,杨步浩在延河暴发的特大洪水中不幸遇难,享年72岁。延安暴发水灾后,党和政府对这次水灾极为重视,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发来慰问电,并运送了大批救灾物资。陕西省委、省革委会和延安地委等积极组织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并使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吃水不忘打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这是杨步浩留给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杨步浩的孙子杨宝成说,“我自幼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我们要继承爷爷的遗志,不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