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梦的泥人》的四个创作维度

2021-08-09曾强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6期
关键词:泥人女娲亲情

曾强

最初,听说大同一位90后作家竟然荣获大连出版社“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金奖时,我不由得惊愕:这该是谁呢?但搜肠刮肚而不得。当得知获奖作者名叫田胜胜时,我的心头顿时也掠过一阵甜生生的美意,仿佛,年过半百的我也从中分到了一杯羹。很快,就有缘与田胜胜相会、相识,我们喝茶、聊天。看得出,虽然是中学语文教师,但文质彬彬、一脸白净的田胜胜并不擅言谈,更何况天马行空的胡谝。每每我们四目相会,也只是轻轻莞尔,各自颇多探究之后颔首致意的心趣;有时我看着别处,也能真切感受到他那很具洞彻力的目光,似乎在阅读我肌肤里的细胞,看着我血脉的流淌。

多么令人敬畏的青年人!

田胜胜送给我一本他的获奖作品《追梦的泥人》。打开书籍,时光之水仿佛急遽回溯,我一下掉进了作者构筑的一个清澈、奇幻、荒蛮而神秘的原始世界。我不由得被女娲用泥点子所造的上古泥人所吸引,尽情游走在诸多煌煌古籍才出现的而我却大多未见识过的一个个独特“角色”间,痛快淋漓而又意犹未尽地感受了一番奇异、瑰丽和美好,欣喜而又真切地体味着其中满满的智慧、善良和亲情。

我喜欢这样的童真世界!

在古老的文化中感受民族精神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认为,“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想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

我们很多人的文化启蒙就是幼年或童年从长辈一次次叙述的神话、传说、志怪等这些中华原始文化开始的。《追梦的泥人》中的角色名字都很怪异。但这种怪异并不是作者凭空捏造的闻所未闻、光怪陆离、只图博人眼球的离奇名词,而是摄取了当代人们淡忘甚至忽视的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古老符号。如故事主人公土生就出自众人皆知的“女娲造人”神化传说。其它如狌狌、赤瑕、祝馀、氐人国、不周山等,皆有所本,分别出自《山海经》《博物志》《风俗通》《答问礼俗》《西京赋》《说文解字》等等。这些古老的词汇,以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身份,不仅在书中成为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个代表,尤其通过它们,作者编撰了诸多神奇故事,向当代儿童一段段展示着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进取、勇于奉献、追求幸福的民族精神。

如泥人土生经过长途跋涉遇到狌狌,狌狌劝他用投机的方法吃可以永不挨饿的祝馀花,多走捷径,黄土地出生的土生却很执拗:“一味地追求捷径,这种行为的本质比选择弯路更可怕。”“不知饥饿固然是诱惑我的妙事,可对我而言,饥饿并非一无是处。他能让人警觉,让人头脑清醒,让人不至于沉溺在长久的舒适安逸中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当共工触天柱引发天裂地倾给神灵带来涂炭时,女娲娘娘勇敢献身自我,化成五色石补天。人类哀求女娲娘娘,她用坚定、不容置疑与分辨的声音说,“我必须这么做。”她还反复叮咛,“我不会一走了之”,“自从我造出你们的那一刻起我便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对你们负责,一定要护你们的周全。”……读到这些,我感受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而是民族精神化身的故事人物一次次在我心中的神圣站立!

在不懈地探索中摄入人生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从模仿中来,模仿的心理倾向是认识的动力和元素;而认识深化是模仿的基础和保障。这段话无疑是对极具好奇心的儿童追求学习和阅历的高度概括。

学习知识可以增长智慧,而认识深化可以提升智慧。《追梦的泥人》主角土生探索世界、茁壮成长的过程,意味的就不仅是他敢于摆脱安逸、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深化认识、转变思想和提升智慧的过程。智慧不会平白无故从虚度的年岁中得来,只能从生活实践中激发,从认识探索中拓展,从学习实践中得到。因此,田胜胜塑造的因先天不足而不得不被众人“养”着的土生,并不愿意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永远依靠别人生存的“废材”,他要“追梦”,他要把“无用”的自己变得“有用”,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他勇敢地与蛮牛缠斗,哪怕腿脚伤残;他执意要离开安逸的出生地,哪怕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从招摇山到氐人国,不断地周游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终成长为一位智勇双全、可以帮助劫难中的人类实现救赎和永续的“土龙”。

《追梦的泥人》并没有什么狗粮式的说教,而是通过故事使读者感悟:人生旅途的所有经历,哪怕是痛苦和失败的经历或间接经历;人生的进取姿态,哪怕是难看到被别人嘲笑的样子;人生中所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都将不断积淀、融化、和合,最后结晶成为我们自己的人生智慧。

难道不是吗?

在起伏的人生中明白做人道理

如何做人不只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在当今学校普遍推行应试教育而被人们饱受诟病并持续不断产生负面效果之后,如何使孩子学习做人,不仅成了很多家长及社会焦虑的一个心结,尤其成了我们要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个瓶颈。

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的人生“三观”教育非常重要。重要到知识在此面前几乎都无足轻重。但我们恰恰本末倒置,严重缺失了一个人在成型阶段的“三观”人生教育,特别是缺失了德育、美育、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而《追梦的泥人》无疑是引导童年、少年积极、健康成长的有益精神食粮。

《追梦的泥人》塑造的主角土生就是一个人到底该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在面对不同的顺境、逆境时,我们该怎么办的典型形象。為了“追梦”,土生放弃了“温室”般的抚育,勇敢闯荡世界,虽然遭遇过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甚至面对死亡的考验,但他不改“初心”,矢志历练和学习,在风雨中逐渐得到锻炼成长。最终成就了自己应有的价值。

在复杂的困境中依重亲情力量

中国是最讲究亲情的国度。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基本都是以家族宗亲自治为基础进行社会治理,提倡以儒家的“仁”为核心的道德评价标准,从而建立了国人以忠信、孝悌为立身之本的为人处世原则。但进入当今社会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侵蚀,由于家庭构成的变化,也由于人性道德的沦丧,我们一些人不仅悖离传统,变得不仁不义、不忠不信,甚至也变得亲情淡薄,不孝不悌,令人瞠目的新闻时有耳闻,震惊了社会。

《追梦的泥人》中的故事从亲情之间心生芥蒂试图各干其事开始,从亲情之间精诚合作战胜天灾结束,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亲情无价、亲情无限、亲情无敌的赞歌。土生由于先天缺陷,女娲娘娘和众兄弟都帮助他爱护他;土生遇到生命危险时,哥哥金生毫不犹豫地以命相搏;土生在困难时,一些朋友陪伴他帮助他;为了人类的存续为了后代的平安,女娲娘娘、土生和金生们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做出了最大的奉献……

我们中有谁不是在亲情的爱惜呵护中成长,谁又能离得开亲情的无私帮助呢?

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任何人可以在其中肆意涂抹。有的孩子因而成了一幅隽永美好的画卷,有的却成了普通的纸张,也有的沦落成废纸。这其中,蒙童时代耳濡目染、潜滋漫长的文化教育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田胜胜的《追梦的泥人》大约就是一枚附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野蛮”而壮硕的神奇幻想实践中,我也萌生了颇多的启示和感悟,我也重新回归了一次鲜活的少年。

追梦吧,少年!

猜你喜欢

泥人女娲亲情
亲情的滋味
女娲
胆大镇的泥人
女娲造人
胆大镇的泥人
女娲补天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面馆惊魂
泥人章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