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少将回乡种树18年,205万株树都是他的兵
2021-08-09郑洋洋
郑洋洋
雁门关外,长城脚下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北梁上,76岁的张连印穿着迷彩服,肩扛一把铁锹,忙碌地奔走在树木之间。
给樟子松的树坑里一锹锹铲上土,用脚压实了,再浇上水,一遍又一遍。他正在与春天“赛跑”——把苗木基地里的树苗都移栽到荒地上。
这个干活娴熟的农民,早已看不出曾经是河北省军区的副司令员,一名共和国少将。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向军旗敬了最后一个礼后,他就思索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他想到了自己的故乡,“我从小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把我送上马去参军,是党把我从一名士兵一步步培养成为将军。”他说,“我要为家乡的父老做些事情。”
张连印回家时,当时的张家场村有土地一万七千余亩,耕地只占36%,其余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绿化也是当地政府一直在主抓的事情。
“刚回来时我也不会种树,只能不断学习。”张连印不懂技术,就购买有关林木的书籍自学、上门请教专家、去东北的林场考察,学习造林绿化经验。左云县土地荒漠化严重,村民们都不相信这里能种活树,他就邀请林业厅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勘测论证,帮助制定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
为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并郑重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改造沙滩困难重重:缺水,他就打了8眼机井、修建灌溉防水渠3500余米;苗木太贵,他干脆自己建了300余亩的育苗基地;没有资金,他把自己的一生积蓄全部投入到其中,还动员儿女拿出了部分工资来。
“只有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大家的参与。”张连印的义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里不少干部、群众都被感召到了他的种树“大军”里。村民们说:“他那么大的官,退休后还选择回来种树,我们愿意帮他。”
种树也有意外发生。有一次,张连印刚种下的几万株小树苗,被村里的羊不小心啃了,一夜之间辛苦付之东流。他把周围的羊倌们都聚集起来,送了他们胶鞋、雨衣等礼物,讲述种树的不易与重要性。羊倌们被感动了,从此管束羊群,羊群大规模啃咬树苗的事以后几乎再没有发生。
张连印种树种到了执着的地步。2011年,他被检查出来患有肺癌,他却说:“冷静面对,科学治疗。”等第二年开春,不顾家人反对,他坚持从治疗的石家庄回到了荒山造林的一线。
“我得让大家都看到我,这样才能动员集体的力量。”家人也被他感动了,妻子王秀兰陪着他一起下地劳动,在部队已经是正团级职务的儿子张小兵,也选择自主择业,回乡和他一起战斗在了造林一线。
2015年,张连印投身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5年时间完成了12000亩植树任务,回乡18年来共植树1.8万亩,205万株。全县林木覆盖率从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达1.5%。
似乎是命运的眷顾,离癌症确诊已经10年过去了,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身体逐渐健康起来了。
76歲的张连印喜欢走路,步履轻快。
现在,他喜欢扭秧歌、唱歌,村子里羊倌、牛倌、村官都是他的好朋友。周围的人这样评价他,“我觉得他好像是特殊材料做成的,精力旺盛,走起路来还快得像年轻人一样。”
如今,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千亩荒地装点成了林海。“每一棵树都是生态环境的一名卫士。”张连印仍在不停忙活,“我在这多种一棵树,首都就少一粒沙。我还会继续种下去。”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