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试题命制策略

2021-08-09张平平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举制命制普通高中

张平平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和考试改革。基于此,本文以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了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的尝试和探索。现诉诸笔端,期方家斧正。

一、试题命制探索的缘起

1.基于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组织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12月底,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在此基础上,2020年教育部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行补充完善,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重新设计和架构了原有课程结构和内容,研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

2.新高考评价体系改革的要求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据高效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高考内容改革;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成为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1]三部分组成。“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形成三位一体[2]的素质评价体系。

二、历史试题命制的探索

1.主题选取

通过对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我们可以发现,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发生了如下变化(见下表)[3]。

因此,在整理好命题素材之后,笔者确定了命题的主题为“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

2.學业质量水平标准

《课程标准》中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由低到高4个层级制定了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本次试题命制考查的对象为高三学生,因此在学业质量水平标准上,笔者选择3—4级水平要求。按照《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历史解释的4个层级水平[4]分别为:

3.试题命制示例

示例1:

宋太祖曾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宋对科举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和革新,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即各州主持的解试、礼部主持的省试以及皇帝主持的殿试),还不断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为宋王朝选拔了大量俊才。这反映了宋朝时期(  )

A .消除世家大族的特权

B.开创殿试制度

C.重视制度革新

D.提倡文官治国

命题意图:①本题考查的内容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对应的课标内容为“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本题的考查,让学生认识到宋朝在科举制度上的革新和变化。②本题对应学业质量水平3级,要求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③试题呈现方式情景化,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在陌生历史情境下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

示例2:

材料一: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遂上奏亟呼废除科举制,其中说:“其患之深切著明,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1910年)

材料三:清政府在改革科举之时已开始兴办学堂来填补科举制的教育功用这本是很有见识的举措。但一种新教育体制并非一两纸诏书在短期内便可造成,而清季举国都已有些急迫情绪;从1901年到1905年那几年间,仅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关于科举制的奏折所提出的办法,几乎是几月一变,一变就跃进一大步;前折所提议的措施尚未来得及实施,新的进一步建议已接踵而至,终于不能等待学堂制的成熟即将科举制废除。上有所好,下必趋奉;诏书一下,则人人皆言开学堂。但事前并无人才物质的充分准备,许多新学堂也就难以起到原设计的建设性功用。

——罗志田《清季科举制度改革的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袁世凯、张之洞和梁启超对科举制的看法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认识。(12分)

命题意图:①本题考查的范围为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对应的考点为晚清科举制度的变革。通过本题的考查,让学生认识到晚清科举制度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并能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对其进行评价。②(1)问对应学业质量水平3级,要求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2)问对应学业质量水平4级,要求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提出新的解释;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③试题呈现方式情景化,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在陌生历史情境下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1)水平3(8—6):能够分辨袁世凯、张之洞、梁启超对于科举制的不同态度,并指出肯定或否定之处。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水平2(5—3):能够分辨袁世凯、张之洞、梁启超对于科举制的不同态度,但不能指出肯定或否定之处。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但不准确不完整。

水平1(0—2):未能明确指出袁世凯、张之洞、梁启超对于科举制的态度,未能说明原因。

(2)水平4(12—10):能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总体认识。能够从不同视角分析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认识,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制度变革。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述完整,语言规范。

水平3(9—7):能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总体认识。能够从不同视角分析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认识,有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但论述不够完整,语言不够规范。

水平2(6—4):未能表明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总体认识。能够从不同视角分析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认识,但分析不全面或不准确。逻辑性不强,但论述不完整,语言不规范。

水平1(0—3):未能表明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总体认识。仅从一个角度分析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认识。有分析但分析错误。逻辑混乱,语言不规范。

三、试题命制的思考

新时代教育改革和考试改革,要求试题命制实践的改革。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试题命制要体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要进行转变。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由“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观念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其次,要处理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再者,注重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在新情境活动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拓宽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有效把握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

【注釋】

[1]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7页。

[2]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9页。

[3]李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历史教学》2020年第13期,第16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 42—44页。

猜你喜欢

科举制命制普通高中
古代的考试
普通高中
“素养立意”的化学试题命制探索与实践——以高三质检有机化学选考试题的命制为例
整本书阅读在高考语文中的试题命制探究——以2016-2018年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科举”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中考“学习”试题的命制与功能
关注差异,提升试题命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