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2021-08-09张逸红
张逸红
2019年秋季北京等6省市在全国开始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经过一年多的教师培训与一线教学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大概念+单元设计+启发式讲授”是高质量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以大概念为引领把握课程和模块的教学立意
1. 以大概念统领教学的重要意义
“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将课程内容结构化”是2017年版高中课程标准内容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学科大概念是学科思想和理论的载体,能使零碎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结构化内容,为学科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和综合考察;另一方面,学科大概念是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认识,是学科教学首选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应优先设计实施。
以大概念统领教学设计应对当前统编教材的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一是改变历史知识点的繁多细密,突出历史演进的时代特征和统编教材强调的教育主题,更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它关注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相对精准地定位“课”的教学,体现教学的系统性。
2. 从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和必备知识中把握大概念
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专题性非常突出,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揭示人类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及发展历程,是对必修课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包括以权力分配、官员选拔、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以赋税征收、财政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以及法律、民族外交制度等,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由此内容结构提炼出大概念。
必备知识是高考考查的内容之一。历史科考试的知识体系,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1]例如,在政治体制部分,必修课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等,选择性必修课有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历史科考试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组成完整的政治体制系列知识。具体做法是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等内容提炼出来放在第1课,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等内容放在第5课,再补充和拓宽相关内容。
如何对应专题内容主题提炼出大概念?例如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是核心概念,但不是教学的大概念。基于其内容可提炼出三类大概念,一类是重大历史现象本身,如“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发展道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类是提供某个历史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中外如何通过政治制度治理国家”“如何选拔和管理官员”“中国如何通过变法与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第三类是实现学生价值观转换的途径,如“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变革求新精神”等。
大概念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起到“魂”的引领作用,而且与将若干课的“魂”建立联系,从而为进行单元设计和课时设计奠定基调。
二、单元设计呈现历史课程结构化内容
面对新教材使用带来的巨大挑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
1.以大概念引领单元设计的必要性
以大概念为核心、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将大概念或结构化的课程内容直接教给学生,课程标准对《中外历史纲要》提出的教学建议是: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多种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难点,进而带动对整个学习专题的探讨和认识。[2]即以学科本质为视角,以单元为单位“搭骨架”,呈现结构化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不是对某一专门史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在概述基本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选择一些重点史事进行叙述,因此同样适用以上建议。落到单元设计上,就是针对某个单元的教学关键要素做重点设计,主要围绕“单元教学任务→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点→单元重点活动”这条主线展开。
2.单元设计呈现结构化内容的策略
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主要叙述了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演变中的变革求新精神,第二单元讲述中外历史上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情况。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单元设计。
策略一:细品单元导语,准确定位单元和课的立意。
单元导语是对本单元内容在宏观理论与史实上的概括。第一单元,“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第1课导入可以这样设计:“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许多制度的创新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策略二:通过单元导入或小结加强单元之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官员的管理与选拔”,如何突出“人事管理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的关联?我们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当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选用优秀人才成为影响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逐渐懂得‘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的道理,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最后可以由教师小结或以作业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思考其联系,如上表所示。
策略三:挖掘各课内容间的联系,利用图示或语言使之显性化。
第2课《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之间如何联系才能更好体现“各国政治制度各具特色”“相互借鉴”的单元立意?前者小结时,可以强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出从专制到民主的巨大进步,这些新制的创立、发展,也影响到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后者可以这样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中外政治体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古代形成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近代西方经过革命或改革,代议制取代封建专制成为历史进步的潮流,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成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推动社会转型所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三、启发式讲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1.启发式讲授符合当前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探寻与模块专题相关的史事,深入了解其发展状况及成因”;要求教师“把握每个学习专题所涉及的范围、重要史事和核心问题,并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3]“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等思维活动均需要教师引导,可见把启发和讲授结合起来的启发式讲授在当下仍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不同的是,将启发式讲授放在大概念和单元设计视野下,遵循大概念的逻辑,依托结构化的单元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七大主题[5]为引领,使内容情境化,它是“血肉”,主要解决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的问题。
2. 启发式讲授培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策略一: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教学时要给学生整体的认识,并重点分析变法的时代背景。从生产力入手,分析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基础的变动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利用图示将战国时期诸多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其外在表现是“铁犁牛耕——人口土地变为稀缺资源——兼并战争——各国变法——社会转型”,而背景的理论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调整生产关系(战争和变法)——社会转型”。然后再以学生熟悉的商鞅变法为典型,突出改革内容、影响与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策略二:运用多种方式助力学生建构历史发展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总趋势。
以“秦朝是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的探究主题下的教学片段为例。
方式一: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补充新内容。出示《秦朝形势图》,提问“从图中可看出秦朝如何治理如此广阔的疆域?”学生能答出“推行郡县制”。接着追问:“这样重大的国家治理问题,当时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学生联系已学知识仅能说出“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决定权”,此时引入“廷议”这一中央决策方式的新内容。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本人或皇帝責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最后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以实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方式二:运用教科书的资料,设计问题串形成问题链。利用文书制度实行行政管理是本课新内容,利用教科书的地图、史料和文物图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步,提问“皇帝的诏书、中央的政令如何上传下达至地方?”出示《秦朝道路示意图》,将秦朝文书传送系统直观化,并引出考古学家发现了与文书管理相关的法律条文的秦简。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睡虎地秦墓竹简》史料。第三步,再提问:“皇帝的诏书、中央的政令传达至地方,如何保证地方官员理解准确,有效执行?”学生回顾所学能说出统一文字的措施,教师再展示出里耶古城出土的“书同文字”木方,其正面以篆书抄写,内容主要是对官职、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规范。可见,秦朝除了统一文字外,还统一了许多名称用语,为政令畅通进一步扫除障碍。第四步,引导学生思考此文书传送系统对社会治理起到的作用,即将皇帝和中央的法律、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同时又能及时掌握地方的政治情况和动向,保障中央集权制度的顺利实施。
方式三:引入学术成果,强化史论结合意识,提升历史认识。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秦朝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我们借用卜宪群教授的论述设计教学活动: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6]
问题:结合史实,从材料所提三个方面说明秦朝是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大一统国家治理的。
在进行讲解时可按以下顺序展开。首先,如何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第二,如何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如何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如何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并在郡设置监御史掌监察,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第三,如何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创立皇帝制度、颁布法律、实行文书管理制度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是在教师高质量引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把握“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并采用启发式讲授,由于其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和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有助于较好地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注释】
[1]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63页。
[2][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7、47页。
[4]李凯:《启发式讲授与当代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8期,第52页。
[5]徐蓝:《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新气象》,《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9期,第62页。
[6]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2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