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P分析的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2021-08-09陈星汪意婷汪一博孙辉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红安县红色旅游

陈星 汪意婷 汪一博 孙辉

摘 要:随着我国对红色旅游各种鼓励性政策的发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需求不断增加。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等逐渐认识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的重要性。红安县作为红色文化遗产地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以湖北红安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型对其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行评价,据综合性评价得出的指标体系权重,参考其中重要指标构建了研究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模式架构,并提出实现遗产活态传承的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AHP分析;红色旅游;红安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项目(202010491042)。

引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文化遗产是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载体。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党中央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视,表明国家对红色旅游产业的支持。作为著名的将军县,红安县诞生了223位将军,凭借着自身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位列《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每年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游览者50余万人次。

红色文化遗产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存在、产生和创造的历史、艺术、社会学等方面有着重大革命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的文物、建筑物、遗迹,或者可移动的工艺品、文献等实物以及文学、艺术、制度等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及其所承载、体现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1]。“活态”传承是相对静态传承概念而产生的,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发展和保护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即不能脱离当地人们实际的生产与生活,其旗帜鲜明地突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融入生活才是真正的传承与创新[2]。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态传承需要联系当前居民、游客等群体,保存自身特性的同时不能滞留在历史长河中保持原貌。目前,关于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研究尚少,红安县是典型的红色文化遗产地。本文以红安县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模型,提出其活态传承的具体路径,为全国其他地区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研究原理是将复杂问题按总目标、考虑因素到决策策略的顺序分解为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和检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确定各要素对总目标决策的影响程度,从而做出最终的决策。与常见的定量分析相比,层次分析法更注重不同层次的因素选择,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也注重定性分析,兼具逻辑与思维力。目前,层次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评价[3]。

(二)层次分析法与本文研究内容的适配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决策问题,本文研究的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活化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符合层次分析法适用的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系统。

二、构建基于AHP的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活化评价体系模型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确定“目标层”即本文的研究选题——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活化策略;其次,确定“准则层”,根据红安县现有红色文化遗产现状、期望及能够实现的效益,同时结合其他学者在遗产和红色旅游方面的相关研究,将准则层定为遗产活化潜力、与各资源的整合度以及遗产活化效益3个部分;最后,确定“要素层”,与研究目的密切联系,其中遗产活化潜力包括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教育价值,与各资源整合度包括区域旅游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和遗产资源丰度,遗产活化效益包括产业带动效益、直接經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构建的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活化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4]。

(二)构建判断矩阵

采用1-9标度量表(见表1),根据旅游与遗产研究领域专家的打分,构建出如表2所示的成对比较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三)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对每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利用相关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再构造新的成对比较矩阵。

1.层次排序

为了降低判断矩阵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判断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几何平均法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和对应特征向量w,有关公式如下。

由以上公式所求得的准则层各指标权重依次分别为0.637 0、0.258 3、0.104 7。最大特征值λmax为3.038 5,CI值为0.019 3,CR值为0.037 0,一致性比率CR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经计算,要素层的各指标权重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四)层次分析综合性评价

得到一级指标及一级指标内二级指标权重后,将二级指标与所对应一级指标所占权重相乘,得到二级指标对应目标层的权重,整理相关数据可得以下指标体系权重总表3。其中,权重大小排名前三的指标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产业带动效益、红安县的区域旅游条件以及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评价

(一)遗产活态传承潜力评价

红安县的红色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保存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文物、民间故事等。在同类型的红色文化遗产地中,红安县的文化遗产资源更加典型,在此地发生的历史事迹在中共党史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具有观赏游憩价值和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红安县红色旅游活动相对单一,趣味性、体验性和参与性较低,降低了其观赏游憩价值。

(二)与各资源整合度评价

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类型众多,革命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纪念馆等文物古迹较多,还有红色革命歌谣等非物质形式的红色文化遗产,可知其遗产资源丰度非常可观。但是,在红色旅游开发中,红安县对于非物质形式的红色文化遗产重视和利用程度不够,展示给游客的更少。2018年,红安县才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此后也一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够,严重缺乏应用于旅游业的相关科学技术。此外,红安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不够成熟,提供旅游服务的餐饮、住宿等企业缺乏旅游服务意识,区域旅游条件较差。

(三)遺产活态传承效益评价

红安县将自身的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名片,表现出对红色文化的重视,有利于宣传推广红安精神,助力红色文化遗产和红安精神的传承,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大多数红色景区免收门票,相关旅游文创产品缺乏,红色旅游季节性明显,由红色文化遗产直接创收的经济效益低下。而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县北,资源分布不均衡。许多旅游产业大多选择布局在旅游景区附近,因此其也相对应地发展不平衡,无法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产业带动效益较弱。

四、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

(一)提升红色景区游览体验价值

红色旅游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红安县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均为参观红安烈士陵园、李先念故居、长胜街等名人故居、革命历史遗迹,这些红色文化遗产的参观均以静态的图文、文物或构造还原场景为主。游客只能凭借着墙上的几段文字和几张图片自行想象那个年代的硝烟。提升红色景区游览价值有利于提高红色景区吸引力,促进已开发的红色文化遗产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兴趣与关注是未开发的红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基础与前提。体验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游客在进行红色旅游活动时更多地向往沉浸式和高度参与。如同红安县这样的红色文化遗产地需要提升红色景区游览价值和体验价值,要注重增加景区的体验活动与项目。

1.打造智慧景区

红安县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投入,打造智慧景区使游客游览更加便捷也更有趣味性。①革命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红色文化遗产游览地都配备基本的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和讲解系统;②在保护遗迹容许范围内可装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解说;③设置在线祭扫的小片区域,满足游览过程中游客抒发强烈情感的需求,也彰显出人民对红色文化遗产的惦念与温情;④利用AR技术让游客通过设备体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行军打仗,更能直观地向游客展示革命年代的艰难困苦。智慧景区的打造将极大地增加体验活动在游览过程中所占比重,让游客深入、交互地学习了解红色文化遗产[5]。

2.开展特色活动

红安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纪念馆、名人故居等不应只停留在单一地展示阶段,以其为背景开展蕴含红色基因的文化活动。定期开展的特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增强红色旅游景区游览的教育性,还可以丰富红色旅游景区的游览活动。第一,邀请见证历史的革命前辈或是其后代定期在革命遗址遗迹等地分享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革命故事;第二,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安排庄重的纪念活动,不断强化人们心中的革命精神;第三,在革命遗址遗迹或是名人故居进行情景重现,配合“穿红军服,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活动,跨越时代洪流将游客带入革命年代;第四,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将皮影戏、革命歌谣等编入红色因素走进红色旅游景区。

(二)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

红安不仅以红色文化闻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红安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2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包括国家级项目“红安绣活”1个,省级项目“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红安荡腔锣鼓”“红安皮影戏”“十八老子的故事”“油面传统制作技艺”5个,市级项目11个,县级项目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互相融合延伸新的内容与内涵。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将焕发新的生机。两者融合需要在红安众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适合形态的项目。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既要做到因地制宜也要做到因时制宜,这个基因融合的过程需要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内涵、不同形式的多样化因素,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部分非遗注入红色文化内涵太过生硬,甚至两种文化遗产产生冲突,根本不适宜与红色文化或者革命历史遗迹并存。因此,在进行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前,需要挑选适宜作为红色文化载体的特定类别和形式的非遗。

1.红色文化遗产融合表演艺术

传统表演艺术可以将红色文化具象化,将红色文化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当地独特的表演艺术可以赋予红色文化遗产独特的展现形式。红安荡腔锣鼓文化内涵丰富,气势雄浑,其唱词多为描述古战场,也有少量描述民间生活。融合红色文化遗产后,红安荡腔锣鼓可与红色景区合作,配合红色革命歌谣进行一定场次的红色歌曲表演。红安善书作为一种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的曲艺形式,具有叙述性强、自由豪放、易唱易懂的特点,可以编词造曲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红安皮影戏可以制作一批红军影偶排演经典红色剧目,将场馆内展示图片上单调的图文以动态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增加参观游览的趣味性。

2.红色文化遗产融合传统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既可以将制作过程作为表演向外部进行展示,也可以制作红色元素的作品作为文创产品。红安绣活、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可以参照红军当时使用的物品制作红军军装、鞋子、鞋垫等产品。红安木雕、根雕、竹编、农民画、剪纸等可以以红安縣的红色故事为内容。游客在红色景区不仅可以看到军士们留下的房屋、生产劳动痕迹与物品,也可以欣赏到非遗的制作过程,购买蕴含红色文化遗产元素的文创产品。

(三)促进红色文化遗产传承

每一个学生群体都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对于青少年学生,学校可定期举行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让革命传统教育走进课堂。在学校的各科目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将红色文化纳入学习范围。让学生动手去搜集挖掘家乡的红色文化,动手去尝试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对于高校学生,可以开设文化遗产相关课程,举行相关主题的各式比赛,遴选文化遗产的志愿者讲解员等。通过“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可以让红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学生文化教育的衔接,既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和高校学生近距离接触、熟悉文化遗产,从而实现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学文.红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以湘潭市为例[D].长沙:湘潭大学,2008:13-14.

[2] 李德虎.黔西北民族民间文学活态传承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84-188.

[3] 张宣,陶颖.基于AHP法的洪雅县康养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5):71-76.

[4] 洪艳.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历史街区现代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1-7.

[5] 高婧.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初探[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7(10):36.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红安县红色旅游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自撰联(行书)
红色旅游
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红安县狠抓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健康 快乐 自信——红安县高桥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