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性风景资源对广西风景绘画的影响
2021-08-09冯凤举
冯凤举
【摘要】广西地域风景绘画的地域资源包括桂北漓江山水、桂中丘陵地貌、桂西喀斯特石山地貌、桂南沿海沿边风光、古城景观、少数民族木楼建筑景观等,丰富的风景资源对广西的国画、风景油画、水彩画的发展以及漓江画派的形成都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地域性;风景资源;广西风景绘画
一个地区独特的风景资源是当地风景绘画风格特征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广西风景绘画在学术界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肯定,与画家们扎根本土,创作出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风景绘画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对于广西风景绘画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的归纳,因而,也对广西的地域性风景资源尚未作出过系统研究。本文拟在探讨广西地域性风景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性风景资源对于广西风景绘画整体面貌形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以抛砖引玉,求教于诸位方家。
一、广西地域性风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广西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沟壑纵横的红水河峡谷奇观,星罗棋布的桂西北天坑秘境,风情万种的北部湾滨海风光,静谧野逸的南疆亚热带雨林和中越边关“陆上千里漓江”山水画廊,恬静秀美的丘陵田园以及风格各异民居建筑,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如此种种,都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也是广西风景绘画风格特征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通过对广西地域性风景资源的梳理与归纳,我们认为广西地域性风景资源有如下几类。
(一)以桂林为代表的桂北漓江山水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上起古灵渠河口,下接桂江,流入珠江,从桂林市穿城而过。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洞奇石美,山清水秀,千峰倒影,如梦如幻,置身其中,每行一步都是一幅迷人的中国画卷。漓江是广西对外认知的重要地域象征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山水胜地,吸引了全世界游人的目光。黄格胜一幅荡气回肠的《漓江百里图》留住了全世界人们的牵挂和眷恋,也让广西人民为这份天赐人间仙境感到无比自豪。
(二)以南宁、柳州为代表的桂中丘陵地貌
广西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岭连绵、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因此桂中南是广西的粮仓,适宜种植水稻、甘蔗、芒果、荔枝等农作物,南宁地处亚热带,植被浓密,随处可见四季常青的亚热带植物,这里雨水很充沛,下雨后地表就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塘,亲水的竹丛围绕着水塘生长,农民在池塘里养鱼养鸭,这些平凡的乡野景色,因为张冬峰的油画《这里的山林静悄悄》《家园》等连续多届在全国美展中亮相,广西的丘陵土坡,静谧的山林、温馨的田园以及随处可见的农家劳作场面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乡愁。
(三)以河池、百色为代表的桂西喀斯特石山地貌
石灰岩地质地下河交错纵横,地表水渗漏大,山体不能蓄水,怪石嶙峋,土地瘠薄,植被难以生长,形成“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大石山区,生活生产用水全部靠雨水,农作物旱涝不保,农民靠天吃饭,态环境极其脆弱,成为广西文学艺术创作的小高地,也是广西美术家流连忘返的写生采风胜地。百色的李紹忠、河池的韦俊平等,他们数十年以家乡为表现对象,描绘家乡的诗意乡土和温山暖水,表达山里人民勤劳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
(四)以崇左和钦北防为代表的桂南沿海沿边风光
广西大陆海岸东起两广交界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溺谷型海岸、山地型海岸、台地型海岸,沿海岛屿600多个,有着丰富多彩的海蚀、海积、海滩等地质奇观。北部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中国西部出海和广西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北部湾地区呈现出开放、包容、多元、开拓的“海洋文化”的文化特征。
(五)以桂林、南宁等为代表的古城景观
广西古城大多在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为巩固地方统治而在各郡县建筑的城池,其中保存比较完好如桂林古城、南宁古城、柳州古城、梧州古城、太平府古城、廉州古城、钦州古城、永福永宁州古城、贺州临贺古城、全州古城、武宣古城、富川古城、恭城古城、蒙山永安州古城等,历史悠久的大量的古城建筑至今仍在广西各地发挥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为艺术家们研究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风景画创作添加了丰富的素材。
(六)以黄姚、大圩、扬美等为代表的古镇景观
广西古镇建筑众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昭平黄姚古镇、灵川大圩古镇、南宁扬美古镇、阳朔兴坪古镇、桂林兴安古镇、鹿寨中渡古镇、宾阳宾州古镇、北海南康古镇、兴安界首古镇、平乐榕津古镇、三江丹洲古镇、平南大安古镇、平乐沙子古镇、象州运江古镇、靖西旧州古镇等,由于乡镇自古非兵家争夺之地,人们择水而居,因财而聚,古镇的兴衰往往随着经济的潮汐而起落,因此往往能保留住不同时代的建筑,丰富的建筑样式为美术家们进行风景画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
(七)以融水苗寨、三江侗寨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木楼建筑景观
广西是12个民族聚居地,古代岭南是政府官员流放的“荒蛮之地”,多雨潮湿,蚊虫肆虐,野兽出没,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地理环境催生了广西少数民族木构干栏式建筑的诞生,人们将屋子搭建在树上居住,逐渐演变为巧夺天工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杆栏式木构民居建筑遍布广西,这些建筑承载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依山傍石而建,就地取材,房子随着地形高低错落而延绵起伏,有的挂在山腰,有的落在水面,有的架于巨石之上。干栏式建筑是榫卯结构,立木为柱,梁柱相扣,梁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倾斜,歪而不倒,木板的长短疏密、材料的丰富变化构成了交响乐般的节奏律动,十分符合中国画的美学需求。
二、地域性风景资源对广西风景绘画的影响
由于广西拥有独特的地域性风景资源,因此,自古以来广西都是文人墨客、艺术家们感悟自然、搜罗奇峰的理想之地。可以认为,正是由于独特的地域性风景资源,为广西增强了文化底蕴,增加了色彩,也促使广西风景绘画能够大踏步发展。
(一)是广西风景绘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直接因素
独特的广西地域景观为艺术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挥写丹青。如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下:“近见钱塘人家有米元章画《阳朔山图》,米题云:余少收画图,见奇巧皆不录,以为不应如是。”①可见有记载最早之桂林山水画为宋代熙宁年间米芾绘《阳朔山图》。唐青松在《妙手丹青·桂林博物馆藏古代绘画精品》中记载了清代桂林周位庚、罗存理、李秉绶等三个家族在广西画坛的深远影响。②历史上米芾、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曾客居桂林,到桂林写生采风的还有龙瑞、王镛、姜宝林等当代山水画家,白羽平、王克举、丁一林等当代油画家。广西老一代艺术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凃克等,新时期黄格胜、张冬峰等一大批画家缘于地域的文化自觉而展开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虽然地处偏僻,但得益于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吸引了众多名家前来描绘漓江,齐白石三次到广西游历,黄宾虹两次旅桂写生。抗战时期为躲避战火,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陆俨少等都曾客居桂林。1949年后,吴冠中、白雪石、宗其香等也都十分钟情桂林。画家们在对漓江的描绘中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高度,李可染黑山逆光图式的“黑桂林”,白雪石青绿装饰的“白桂林”,宗其香描绘漓江渔火的“夜桂林”。同时,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等钟情漓江,在表现桂林山水的创作中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面貌。
一大批大师、名家汇聚广西,并创作出许多传世的经典作品,同时也赋予广西风景绘画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是广西风景绘画地域特色形成的基础
在国画山水方面,广西汇集了一批中国画家,通过采风、写生的形式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精品。其中,集大成者当属黄格胜,他在对广西漓江山水、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古建筑等广西地域风景资源数十年的写生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黄家”绘画语言体系。黄格胜担任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后,带领广西美术整体推进,继续坚持本土化、生活化道路,不断组织写生、展览、研讨,将广西绘画艺术不断推向全国,特别是2012年黄格胜38米山水巨作《壮锦》问世,学术界誉之为中国当代山水画新的里程碑,气象正大,是“山野气息和殿堂气的完美结合”,成功将广西山水画创作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油画方面,阳太阳、凃克、孙见光、韦宣劳、邵伟尧等老一辈艺术家围绕着广西的山水田园,吸纳西方现代技法运用到民族地域特色风景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个世纪80年代后,画家黄菁、刘晨煌、刘绍昆等,不断试验西方绘画流派的创作技巧,用强烈的自我意识完成了广西风景油画地域性蜕变。进入90年代,姚秦、谢森、雷波等,他们将浓厚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融入风景。进入新世纪,一批青年油画家走出广西,采撷他山之石攻为自家美玉。张冬峰将南宁郊外鱼塘村落赋予了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精神,营造了诗意般的南国风景样式。杨诚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新阐述南方风景,摸索出坚实的画风和清醒的叙事风格。黄菁在借鉴众多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技法后,回归本土风光,不断重构,形成用点、线、面分割带有抽象意味的“黄氏视觉图式”。近年来,“南方的风景”画家群体在现代语境下探索广西地域风景新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赞誉,靳尚谊、戴士和等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水彩画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广西著名畫家纷纷从全国各地汇聚过来,名扬天下的桂林山水吸引了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等画家前来写生,带动了广西水彩画的创作氛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西画家将创作重心转移到南方田园风光、民俗民居上来,形成了具有鲜明广西地域特色的乡土绘画风格。
漓江画派诞生后,广西水彩画家们继续坚持立足本土创作,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水彩画家,如渔灯灿灿的蔡道东、空濛灵动的李绍忠、朴实无华的王可大、诗意乡土的韦俊平、光影斑驳的黄超成等,在本土地域风景中创作中,在题材和风格上各擅胜场,形成了广西水彩画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三)是漓江画派形成的重要前提
漓江画派是广西文化建设最重要、最具有成效的文化名片之一,漓江画派自形成之日起,便一直是我国画坛上影响广泛的画派和艺术现象。漓江画派的形成固然与广西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以黄格胜为首的画家团体们共同努力等因素分不开,但是漓江画派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广西的地域风景绘画资源。可以认为,今日的广西画坛,广西风景绘画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漓江画派。
20世纪60年代,阳太阳率先提出建立“漓江画派”的设想③,黄独峰倡导“岭南画派西移”④,凃克提出了“亚热带画派”的主张⑤。遗憾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经济、文化和市场都尚未成熟,画派的主张未能形成合力,但画家们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地在这片深深热爱的土地上勤奋耕耘,为今天“漓江画派”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薪火相传,阳太阳和黄独峰的研究生黄格胜、刘绍昆、尤开民、白晓军、梁耀等继承了导师们的写生和创新精神,在广西地域风景绘画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逐渐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黄格胜,20世纪80年代就因《漓江百里图》逐渐成长为广西画坛新时期的杰出代表。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把《漓江百里图》作为漓江画派开山之作。此后,广西画家团结在漓江画派的旗帜下,自觉地延续了这一文脉,逐渐形成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漓江画派成为成功的绘画流派和文化品牌,更多的是源自一种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又来自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神奇秀美的广西地域风光资源的影响。
总而言之,丰富多彩的广西地域性风景资源对于广西风景绘画的创作及其风格特征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不仅是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源泉,而且还是广西打造漓江画派的重要前提,更是今后广西美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注释:
*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艺术传播视阈下讲好‘广西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FX W018。
①转引韩刚:《“米点山水”辨正》,《荣宝斋》2010年第2期。
②唐春松:《妙手丹青——桂林博物馆藏古代绘画精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25页。
③李普文、黄格胜:《新时期广西美术的卓越代表》,《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
④王宝艺:《“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步深化——20世纪后半叶黄独峰绘画分期问题谈》,《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年第3期。
⑤陈登文、何天香:《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者——凃克》,《艺术生活》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