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血栓性脑梗死急诊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2021-08-09薛玉红
薛玉红
摘 要:目的 评估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急诊实施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针对蒙阴县蒙阴镇卫生院诊治的600例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实验资料,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2月,以奇偶法将入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具有一致性,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数据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恶心、呕吐、皮疹、肝功异常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致性,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 血栓性脑梗死急患者行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关键词:急诊;血栓性脑梗死;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7-0164-02
血栓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60%以上,患者临床病死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1]。有研究显示,血栓性脑梗死临床病死率高达20%,尤其是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更高[2]。临床治疗血栓性脑梗死一般多采取抗血小板聚集的干预方式,对此,本研究针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600例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治疗的方法加以讨论,旨在分析阿司匹林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针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蒙阴县蒙阴镇卫生院诊治的600例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实验资料,以奇偶法将入选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n=300)与对照组(n=300)。观察组女性138例,男性162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48岁,均值为(61.47±5.63)岁。血栓性脑梗死发生至入院时间最长6 h,入院时间最短34 min,均值为(3.31±0.67)h。对照组女性135例,男性165例。年龄最大72岁,年龄最小48岁,均值为(61.42±5.59)岁。血栓性脑梗死发生至入院时间最长6 h,入院时间最短47 min,均值为(3.33±0.71)h。对两组年龄、性别、血栓性脑梗死发生至入院时间数据资料进行验证(P>0.05),具有可比性特征。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经由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或家属了解本研究,自愿参与;全部患者资料均经由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排除标准:非首次发病者;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史。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治疗,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注射液(生产厂家: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51),静脉滴注1次/d,30 mg/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276),口服1次/d,200 mg/d。
两组患者均给予14 d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记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肝功异常等。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成(x±s)形式,实行t检验,满足正态分布。计数资料表示成[n(%)]形式,数据实行χ2检验。P<0.05代表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凝血相关指标具有一致性,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数据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恶心、呕吐、皮疹、肝功异常等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恶心、呕吐、皮疹、肝功异常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3.00%、2.33%)具有一致性,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我国血栓性脑梗死发生率约为(70~100)/10万,临床发生比例逐年攀升,患者因脑部供血供氧中断,造成其脑组织细胞坏死,患者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4-5]。对此,本研究针对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凝血相关指标具有一致性,观察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恶心、呕吐、皮疹、肝功异常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致性。血栓性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因患者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所致的脑组织细胞坏死症状,近年来受到饮食结构变迁的影响,我国脑梗死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因脑部细胞坏死后发生神经损伤,进而导致其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患者体内血小板在炎性因子影响下,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位置,释放出大量的血栓素A2、二磷酸腺苷及凝血酶等物质,最终形成血栓,患者在此影响下其梗死面积逐渐扩大。针对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司匹林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一种水杨酸衍生物,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生成,进而防止患者颈部及脑部血管发生进一步血小板聚集问题,其临床抗凝作用明显,可有效降低其凝血功能相关指标[6]。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于血栓性脑梗死急诊治疗中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祝善尧,葛伟,张欢,等.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0,33(1):27-31.
[2]麻伟兴,王保平,张翼,等.血栓通注射液与阿司匹林对急性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6):554-557.
[3]于海娜.血栓通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2):90-92.
[4]王庆月.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18-20.
[5]杨洪清,罗飏,马俊,等.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效果比较[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3):270-273.
[6]张西亭,杨琳琳,王祥森.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栓弹力图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0):91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