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碑

2021-08-09李万彬

中国铁路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蒸汽机车机车老爸

1984年,作为机务教员的老爸退休了,告别了毕生喜爱的铁路事业,怀着不舍回到了30公里以外的家——洮南。

我接了父亲的班,从洮南来到白城,从此,开始了我的铁路生涯,开始了机车乘务员的风雨无阻。

2019年,我也光荣退休,有释怀,更有欣慰。终于可以陪老爸一起坐高铁了,去感受铁路大动脉的翻天覆地,享受梦寐以求的中国速度,实现老爸由来已久的心愿。

老爸那辈人,经历了铁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苦卓绝。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改革开放,铁路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过度。两代人经历了铁路牵引动力经过70年突飞猛进的跨越。

铁路人的荣耀

前些日子, 老爸逢人便说:“过一阵子,我和儿子坐高铁去全国各地,想坐哪趟车就坐哪趟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每天和老爸一起遛弯儿的那几位老哥们、老姐妹们羡慕得直点头。

对老爸来说,坐火车是作为铁路人的一种骄傲,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上世纪50年代,老爸是南方某铁路机车司机学校的老师,培养的火车司机曾遍布全国各地。1970年,老爸举家从南方回到东北。退休那年,可以享受一次铁路免票全国乘车待遇,一直没舍得用,始终记在心里。

铁路出行,人们习惯称为坐火车。事实上,火车是那种黑色的、高高的、长长的以煤炭为燃料、以蒸汽做牵引动力的蒸汽机车,俗称火车。上世纪,火车在我国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牵引动力。那时,人们的工资普遍在二三十元钱,而火车司机的工资则达到甚至超过百元,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人们往往把火车司机和富有联系到一起。在铁路工作,就是有了铁饭碗,穿衣服有铁路制服。大盖帽一戴,就像中了状元一样光荣,火车司机也就具有了不拘一格的特殊性。当时,在新闻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足以说明火车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然而,这就是一代代机务人不畏千辛万苦铸就的历史丰碑。

铁路人的心愿

在我的记忆中,认识的第一组字是妈妈教我写的“火车头”,绘制的第一幅图画是“火车头”草图——一个高高直立的烟筒下面,横画一个长长的圆柱形,在圆柱形下面再画出三个圆圆的车轮,火车头就完成了。

小学时,正是学校学工学农时期,我们的校园地,在洮南市城南平齐铁路线,南水塔(伪满时期修建的)附近,现在仍依稀可见铁路线北几十米的旧站台。那时,每次去校园地劳动,我和几个小朋友都要悄悄离开,冒着被老师批评并挨家长暴揍的风险,坐在旧站台上看火车。火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汽笛震耳,车头发出隆隆巨响向前飞奔,悬卷着留下一条长长的黑烟,下部两侧排出白色如雾的热气滋滋作响,那雄壮伟岸的身躯,无比震撼。后来我知道,这里就是白城机务段建段时的最早遗址。

初中时,朝鲜电影《火车司机的儿子》上映后,剧中的故事情节时时启迪我,更加充满对火车的向往。那时,我常常和同学们说:“我爸原来是火车司机学校的老师。”言外之意,我爸比火车司机还厉害。同学们瞪着眼睛,看我的眼神像看“火车司机的儿子”那样,非常羡慕我。我时时以此为炫耀,脸上常常莫名其妙地流露出无限荣光。由于受爸爸的熏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一名火车司机是我孩童时的梦想。

老爸退休后,把他那块爱不释手,表盘泛黄,只有认真紧皱眉头才能看清罗马数字的旧怀表送给了我,希望我成为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平时老爸看点时我都不好意思的那块老怀表,我不太感兴趣。老爸见我无动于衷,于是,讲述了那块怀表的来历。知道了老爸视为珍宝的缘由,这是1969年,他的学生,一名火车司机送给老爸的纪念礼物。

我不敢怠慢了这块本想偷偷丢掉的老怀表,我用手绢包了起来放进皮箱里,无形的负担占据了我整个身心。几十年了,这块旧怀表从没离开过我,重重地压在了我的心上。

艰苦的蒸汽时代

我接班报到后,进行了红色段史教育和安全过冬知识培训。抽象的业务术语,有些似懂非懂,但抗美援朝故事却让我记忆犹新,先烈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热血沸腾,当老师讲到动情时,我们也随着老师默默流泪,心想:战争年代,先烈们工作在随时随地面临死亡的险恶环境中,而我们只是苦一点,累一点,这些算得了什么呢?都暗暗下定决心干好本职工作。

第一次登上火車,是一月份,东北最冷的季节。我随乘务组的师傅们来到整备场,这是火车头到站、整修、出库的地方。乘务组由司机、副司机、司炉三人组成,作为学员的我主要是学习司炉所从事的一切工作。

整备场蒸汽弥漫,如浓浓的雾,仿佛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双手拨开眼前的雾才能迈步。面对眼前这个5米多高、30多米长、140多吨重,有20多个大铁轮子的庞然大物,我惊呆了。此时,面临的不仅仅是严寒,更是安全,司炉把我送上火车司机室,叮嘱我不要动。

那一刻,我看着火车部件,陌生且充满疑惑,新鲜且充满好奇,恐惧且充满动摇。刚一挪步,就听哗啦一声,扭头一看,锅炉前脸两扇半圆铁板向两边裂翘上去,火光一闪,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我下意识朝后一躲,又听咣当一声,铁板重重落下撞击在一起。低头一看,原来是踩在了炉门脚踏上,炉门开闭的声音着实吓了我一跳,脚下像信封那么大的铁板,是控制炉门开与关的,我用余光环顾四周,没人看到我的窘态,自己却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原地站着,惊恐地环视这庞然大物,生怕不小心再触碰到哪个机关。

不一会儿,副司机侯师傅上来了,他让我坐在右侧边座不要走动。我木讷地看着他,没等我看清楚他左手拧开的是哪个风阀,他的右手已经前后推拉着那个大铁把了。侯师傅边推拉边说:“这是摇炉杠,前后搬动,炉箅就上下翻动,炉灰就落下去了。”我似懂非懂地频频点头。侯师傅压开炉门让我看炉膛,我惊诧地愣了一下,炉床面积竟然比房间还大。接着他从煤水车右侧圆筒内取出了大炉钩,我又是一惊,我的妈呀!比院子里晾衣绳还长,足有4分暖气管那么粗,这就是传说中的火车大炉钩?又过了半小时,司机、司炉都上车了。等待出库,白色调车信号亮了,没等师傅教我,我就看懂了是允许机车出库。

车站开车,大约凌晨1点左右,20年来已经习惯睡整宿觉的我,现在有了困意。火车渐渐起速,嘁里喀喳的声响笼罩司机室,勉强听清师傅说:“第一趟上车,要练好站功,学会随车晃而动,身体站稳了才能练习投煤。”我用力点头,仍不解其意。

火车在黑夜中行进,司机室的灯光是暗淡的,我用余光偷偷打量着左侧的司机和右侧的副司机,他们侧着身子,头探向窗外,眼睛盯着前方,满脸严肃,又有些神秘兮兮。在司机师傅从上衣口袋掏出怀表看点的那一刻,给我的感觉,他们又像前进中的火车头,透着一种刚毅、威严。

中途车站停车,师傅们让我坐在右侧座位上休息。“怎么选择了开火车?”司炉问我,还没等我回答,他又自嘲地说,“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我摇摇头,笑了。

其实,我羡慕的就是机车乘务员的这身行头。从进入机务段大门的那一刻起,我就盼着早日穿上这身油包(油污的工作服)。只有这个样子,才能和同学、朋友、小伙伴们显摆我独有的火车身份。

开车后,我又开始练习站功了,时速超过50公里时,噪声和车身晃动到极致,胸腔震得有些疼痛了,身体也摇摆起来。副司机侯师傅示意我双手叉腰,我认真地学,夸张的动作还是把他们都逗笑了。

我反复与师傅们进行服饰对比,怎么看都透着稚嫩,就是拿出老爸送给我的那块老怀表看点,也显现不出那种威严。

在机车乘务员行业,怀表也不知从何时起演绎成了火车司机的象征。后来,我发现伙计(副司机、司炉)里确实没有佩戴怀表的。从此,把那块老怀表偷偷装在衣兜里,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才捧出来欣赏,无形中也成为我生活中的动力。每当看见火车司机掏出怀表,都让我羡慕不已。

这是一种象征,更是火车司机的骄傲。

永不褪色的记忆

陪老爸出行的第一站,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爷儿俩曾经工作过的白城机务段,对于刚刚离开工作职场的我,目之所及没有丝毫变化。然而,在老爸眼里,却是天翻地覆。整齐高大的电力库,取代了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扇形灰暗的蒸汽机车水泥库房;煤堆如山的情景看不到了,到处开满了鲜花;办公楼替代了低矮平房;成群的麻雀伴着内燃、电力机车在花园式庭院里飞来飞去;地面硬化了,再也不见昔日的煤土飞扬。

我们站在材料库旁,那台微型蒸汽机车模型前,老爸沉思良久,示意我用相机为他拍摄与小火车的合影。我知道老爸想起了什么,1956年,中国第一台火车头教具模型,以缩小五十倍比例的设计者,就是我老爸。那台小火车模型,在全国铁路司机学校,教具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那时,《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宣传,那台教具模型为培训火车司机起到了显著效果。如今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终于替换了蒸汽机车,牵引动力更加先进了。

段内围墙上画满了长长的宣传画,一队新入段的青工正沿着墙院观看。老爸也戴上老花镜,随着队伍慢慢浏览,图文并茂的机务人抗美援朝的故事一一映入眼帘。

不畏艰险,勇斗敌机的司炉高义生,1951年8月18日深夜,在担当军用物资牵引任务时,因司机受伤无法驾驶机车,高义生果断与副司机配合,操纵机车在坡道上忽快忽慢,躲过了敌机轰炸。1953年5月11日不幸牺牲,年仅22岁。

报效祖国,青春无悔的副司机汪治国,新婚后还没来得及陪妻子回门,就匆匆奔赴朝鲜战场。一次敌机轰炸,炸弹频频落在机车两旁,汪治国不顾个人安危,跨步上前断开车辆与机车车钩的连接,司机迅速将机车开进山洞,躲过敌机轰炸。1952年5月29日,在运送军用物资时,一颗炸弹炸断了车辆与机车之间的列车管,机车抱闸,无法移动,被迫停在铁路桥上,敌机接二连三的轰炸,汪治国及五名战友壮烈牺牲。

机智勇敢的司机长王志有,1951年2月15日,双机牵引向上坡道进入山洞时,列车中途停车,逐渐后退,快接近限速十公里/小时的铁路桥时,王志有意识到前部机车出现问题,奋不顾身从司机室爬出,将前部机车折角塞门关闭后,回到后部机车,立即采取紧急停车。原来前部机车组人员在山洞内被煤烟熏至昏迷,王志有将战友送入宿營车,防止了一起毁灭性事故。1951年6月11日深夜,在一次乘务中,由于线路被敌机轰炸毁坏严重,列车脱轨。王志友带领伙计们经过一天一夜的抢修,将车轮扶上钢轨,保证了运输物资顺利到达。

重温历史,不仅仅是一种敬仰,也是对先烈们“敢挑重担,勇当先锋”的传承,更是让一代代青年将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一幅幅抗美援朝烈士的宣传画备受人们敬仰。那年,我接班入段的第一件事也是接受爱国主义段史教育,闪光的红色记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机务人。

结语

陪老爸出行前,他就计划好了行程,也是我的意中所想,更是我的心愿。

奔山西大同机车厂,追寻前进型机车的汽笛声声;赴青岛四方机车厂,访胜利型、人民型蒸汽机车的高大伟岸;去丰台机务段重温“毛泽东号”机车从硝烟滚滚的战场,开进新中国的赫赫雄威;到上海感受“周恩来号”机车在改革开放中,开来的一路春风;观青藏铁路那条神奇的天路,乘巨龙翻山越岭,看蓝天下的神鹰披满霞光;沿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线,聆听我们的列车隆隆作响;来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蒸汽机车展示基地大安北陈列馆,欣赏火车头的凛凛雄风。

花一样绚烂的计划,诗一般美丽的行程。

然而,老爸却庄重地说最后一站去他的母校,看他的学生——抗美援朝牺牲的一尊烈士墓碑。

所有这些,何尝不是一座座历史丰碑。

作者简介:李万彬,白城机务段退休,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9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吉林日报》等报刊。

猜你喜欢

蒸汽机车机车老爸
大连机车
蒸汽机车博物馆:时光慢递,后会有期
重载机车牵引计算仿真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车坛往事4:引擎进化之屡次失败的蒸汽机车
基于CTC3.0系统机车摘挂功能的实现
一种机车联接箱工艺开发
老爸
这些老爸,“爸”气十足!
最后的蒸汽机车
中国最后一批蒸汽机车今年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