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维桢:铁崖筋骨 壶中日月

2021-08-09逸舟

中华瑰宝 2021年8期
关键词:杨维桢书风书法家

逸舟

一位乱世隐者,一位铁崖文士,一位挑战传统的书法家,一位粗头乱服的『铁笛仙』。杨维桢的书法在元末独树一帜,成为隐士书法家的优秀代表。六百余年后,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又大放异彩……

2021年6月6日,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随着拍卖槌最后一次落下,元代书法家杨维桢的作品《壶月轩记》以9027.5万元成交,再度刷新了杨维桢书法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这是《壶月轩记》深藏日本100多年后首次向中国人展露真容,甫一亮相便带动一股对于杨维桢书法的研究热潮。

杨维桢的书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引发人们的追捧和关注呢?这还要从元代的书法环境和杨维桢的人生经历说起。

红尘书隐向铁崖

杨维桢(1296—1370年),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抱遗叟、抱遗老人、铁笛道人等,晚号东维子,浙江诸暨人,是元代隐士书法家的优秀代表。

据说,杨维桢的母亲李氏在生他时曾梦见月亮上的金钱坠入怀中,视之为吉兆。杨维桢自幼聪慧过人,读书一日能记诵数千言,因而其父杨宏对他寄予厚望。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培养高尚的情操,杨宏在铁崖山上筑楼一座,楼周围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令杨维桢上楼读书,然后撤去楼梯,每日用辘轳传食,以促其上进。杨维桢在铁崖苦读,5年不曾下楼,后来便以“铁崖”为号。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杨维桢5年之功没有白费,他从万卷书中汲取了丰富的学养,在苦读诗文的同时也涵养了其文学境界和艺术情操,其诗文驰聘异想、运用奇辞,被称为“铁崖体”,其书法也自有风度,不落俗尘。

元泰定四年(1327年),杨维桢高中进士,却只被委任为天台县尹,改任钱清场盐司令。因其性格耿直,行为放达,导致仕途挫折,10年未曾调任。虽然官职低微,但杨维桢不以为意。后来,他参与宋、辽、金三史的会修工作,著《正统辨》千余言,得到总裁官欧阳玄的赏识,拟推荐他未果。元末他被擢为江西儒学提举,未及上任,就爆发了农民起义。一向心性淡泊的杨维桢自此便在浙西、吴中一带隐居,每日与诗书为伴。

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占据吴中后,对杨维桢十分仰慕,几次想招其为官,但杨维桢决意不仕。至正十九年(1359年),杨维桢应松江同知顾逊的邀请入松江府学执教,徙居松江。在这里他结交了钱惟善、陆居仁、倪云林、顾瑛等隐士名流,经常在玉山草堂与众人一起饮酒赋诗,喝醉了便乘兴作书,“笔墨横飞,铅粉狼藉”。有时候他头戴华阳巾,身披鹤氅,坐在船屋上用铁笛吹奏《梅花弄》,引得坐客都跟着起舞,以为他是神仙下凡。他这种落拓、萧散风骨正是元末文人隐士所追求而不可得的。隐居松江的11年是杨维桢书法艺术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其传世的40多件书迹,有八成是书于松江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召集前朝大儒纂修礼乐书籍,杨维桢也在列,但是他表示宁死也不再做官,朱元璋也未勉强。杨维桢留在京城不过百余日,等到所纂叙例初定,便以白衣之名乞求回家养老,朱元璋对他很敬重,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人用安车送其回家。临行宋濂赠诗云:“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杨维桢回到松江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75岁。

壶中日月画沙锥

杨维桢的《壶月轩记》写于其去世前一年,即明洪武二年二月十五日,是其存世的有明确纪年作品中最晚的一件。同年他还写过《梦游海棠城诗卷》(天津博物馆藏),时间是正月十五日,比《壶月轩记》早一个月。《壶月轩记》也是杨维桢唯一一件保留下来使用“画沙锥”书写的墨迹,于学界研究制笔技术和其对书写状态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壶月轩记》是为江阴儒生李恒而写,该文在清抄本《杨铁崖文集全录》中也有收录,但文字与墨迹文本有所差异。从格式上来看,《壶月轩记》是铁崖文稿墨迹的典型,堪称杨维桢存世墨迹文本最正式的作品。《壶月轩记》共5页,每页8行,前4页均有乌丝栏,表明这是正式誊录本。在杨维桢存世的20多件诗文墨迹中,有乌丝栏的作品只有《周上卿墓志铭》《张氏通波阡表》等极少几件。他的许多文章是由儿子或弟子誊录的,《壶月轩记》由其亲自誊录不仅表明其对文本的重视,对受赠者来说也是一种礼遇。

《壶月轩记》文本完整,标题、正文、落款一应俱全,其落款为:“龙集己酉春二月花朝庚辰,会乩抱遗叟杨祯廉夫甫在云间之拄颊楼,试老陆画沙锥书也。”时间、地点、名号,甚至用什么笔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这是杨维桢的落款习惯,体现出其墨迹文本的独特性。其中所说“画沙锥”为笔工陆颖贵为杨维桢特制的毛笔,是一种以古法制成的短锋硬毫笔,其特征是“尖、圆、遒、劲、健”。杨维桢自言用笔“喜劲”,画沙锥“称吾心手,吾书亦因之而进”。陆颖贵还曾称赞杨维桢能够驾驭王羲之所用的笔,这是对其书法水平的赞誉,也是对毛笔性能的褒扬。杨维桢喜欢用别人不常用的笔,除了“画沙锥”还有“铁心颖”“枣心笔”“乐墨”等,其中以“铁心颖”应用最频繁。这些笔笔毫坚硬挺健,一般人驾驭不了。可见,杨维桢独特书风的形成与其用笔有很大关系。

《壶月轩记》是杨维桢章草书法的代表作之一。杨维桢的章草一改前人之圆转简率,杂以汉隶、楷书和今草笔法,点画锐利,顿挫豪爽,结字新奇,笔法多变,用笔大胆,险中求正,赋予章草奇崛雄逸的美感,创造了一种极尽自由、大胆奔放的书写风范。这些书法特征在《壶月轩记》中得以充分体现。

粗头乱服亦精神

杨维桢的主要书法成就在行草与楷书。从他的传世作品不难看出,其行草笔法和结体受到前辈书家康里子山的影响,并上溯汉晋,远法张芝和索靖,如《张氏通波阡表》;楷书着力于晋唐,如其58岁所作《周上卿墓志銘》,仿效唐代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一反元代所崇尚的魏晋风韵,呈现刚峭险绝之态。

杨维桢的冷峭之风是对元代追求柔美静逸书风的大胆挑战,也是个人创造性书法性格的体现。在被赵孟頫书风笼罩下的元代书坛,杨维桢敢于跳脱出其影响,大胆强调书法的抒情性,彰显自我性格,十分难能可贵。与赵孟頫截然不同,杨维桢的书法创作去除秀润、婉约态度,增强狷直、豪纵风骨,突显强烈的个性化艺术特征。如《真镜庵募缘疏卷》《游仙唱和诗册》《梦游海棠城诗卷》等作品,虽然真、草、行书相互夹杂,看似粗头乱服,却颇见奇古精神。

这些作品中,捺画通常以章草的波磔写出,结字大小穿插、长短互见;章法更是突破传统,字距大于行距,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在貌似零乱的错落章法中,呈现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感,整体气势宏阔,如万马奔腾。正如明代书法家吴宽所谓“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斨,倒载而归”,这是十分形象贴切的比喻。杨维桢以一种不同于时代的书写方法和特有的狂纵风格,表现其超脱凡尘的倔傲性格,在元末书坛独树一帜。他的豪纵书风也为沉闷的元末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影响到宋克、徐渭等人,开启了明清浪漫主义书风。

也有人评价杨维桢的书法“点面狼藉,有乱世气”,把他的个性化创造归结于动荡的时代。这种评论虽然不尽准确,却道出了杨维桢身逢乱世,不得不隐逸江湖,以书法排遣寄托个人情感,追求文人野逸之趣的事实。杨维桢的书法贵在真实,毫不做作,不掩饰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对于艺术层面的追求倒显得有些不重要了。书法性格的养成,不只在于技法的创新与成熟,还在于其与个人修养和艺术情操的紧密结合。虽然从传统立场上来看,杨维桢的反潮流之举有些独怪不经,“虽未合格,然清劲可喜”,但是他心怀旷远,步履自高,称得上元代隐士书法家中造诣较高的审美典型。

粗头乱服亦精神,杨维桢的书法在其去世600余年后又大放异彩,赢得书法家和收藏家的青睐。铁崖筋骨,壶中日月,那个隐逸山林、铁崖读书的老者又回来了。艺术是永恒的,相信随着杨维桢书法作品收藏的升温,人们对其书法的研究会更加深入,杨维桢及其书法作品也会被更多书法爱好者关注,得到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猜你喜欢

杨维桢书风书法家
郏永明
周志高
徐利明
元代·杨维桢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小小书法家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