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区域经济,共筑辉煌十年
2021-08-09许维鸿
许维鸿
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都在试图从传统的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向“科技+金融”的可持续产业新模式切换;这给了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难得的机遇——更好服务中国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机构应勇于创新、深耕区域经济,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职能,强化科技和金融相互赋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区域经济共筑辉煌十年。
资本市场助力经济转型
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是房地产商业化,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增量资产货币化过程。世纪之初,中国果断加入WTO,向发达国家开放国内市场,通过科技成果引进,逐步实现了自身领域的科技升级和产业布局,取得了宝贵的资本快速积累。与此同时,无论是率先工业化、城镇化的东南沿海地区还是依次推进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所有中国城市的房价都在短短20年间经历了“火箭速度”快速升值。
房地产商业化和土地增值给地方政府带来了雄厚的财力,让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也雄冠全球。但房地产泡沫风险累积,政府从十八大以后出重拳遏制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向国外引进技术的空间已经局限在极少数“高精尖、卡脖子”领域,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未来十年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被迫放弃土地财政,通过科技和金融相互赋能,形成新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必须用直接融资辅以科技创新,才能迎接即将到来的“双循环”经济大格局竞争。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区域经济提高直接融资在新项目的投资比例,更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同于土地财政时代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证券和基金的直接融资往往没有抵押物,金融机构之所以愿意投入真金白银,看中的是企业未来的财富创造能力。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长时间保持科技领先,关键在于拥有全球领先的直接融资体系,源源不断地为“能够创造未来价值”的高科技企业融资。这种重视企业未来价值的金融研究,与商业银行给房地产贷款的逻辑完全不同。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日本经济,由于缺乏直接融资体系,经济长期低迷于“失去的二十年”。
投研一体化促区域经济升级
产业投资不像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融资,直接融资没有抵押物,就需要投资机构“独具慧眼”,需要准确“估值”能力,从海量的中小企业中寻找“能在未来创造价值”的好企业——也就是系统性的研究能力、“投研一体化”的金融理念。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投资能力比拼时代,要真正发挥金融中介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让直接融资机构回归初心。
现实挑战紧迫,地方政府希望金融服務实体经济,由投研一体化、直接融资机构服务本地的高科技项目,进而孕育更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一个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机构应包括证券公司、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公募股权基金,其业务本质是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从诞生到上市、逐渐做大做强的“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短,真正实现股票市场“价格发现”的职能,需要金融机构回归本心,与地方政府相互支撑、共迎辉煌。
以多层次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旗舰”机构——证券公司为例,中国的证券公司内涵也与国外的证券公司不一样,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决定的。中国的证券公司不仅有国外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和IPO上市业务,也有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业务线,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牌照、全业务线——覆盖卖方和买方业务的直接融资金融载体。
正是因为证券公司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核心载体,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了要拥有本地的券商牌照、拥有高水平的投研一体化团队,支持区域经济再铸辉煌。随着民间财富积累雄厚,各级政府的产业基金更是雨后春笋,如何把这些海量的“买方”机构和资金有序地对接到更具未来发展潜力的高新科技企业,最终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恰恰是未来十年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关键,也是证券公司难得的业务机会。
高科技投资需要长尾效应和科技智库
直接融资为高速发展的区域经济赋能,反过来也是证券公司自身发展的良田沃土。全球投资机构都偏爱高科技领域,为证券公司卖方研究业务提供机遇。通过对不同行业发展趋势和上市公司深入跟踪,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跟踪,研究成果必须源于区域化差异需求——卖方服务经理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将研究成果输送给包括各级政府的产业基金、市场化的投资基金等买方客户——创新的“资本引导基金”可率先牵头各类产业引导基金,实现金融机构“卖方黏住客户,买方实现利润”的商业模式。
美国硅谷的高科技投资经验表明,成功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必须要发挥“长尾效应”。以国家“30·60”重点攻坚的“碳达峰、碳中和”产业链为例,传统的环保产业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争抢优势产业资源,面临从海量的中小企业筛选的挑战,只能依赖直接融资体系、依赖科技“智库外脑”。
此外,高科技风险投资还需要稳定的退出渠道。除了传统IPO的退出模式,证券公司还应积极构建已上市公司的并购退出渠道,形成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良性的“市值管理”能力。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的上市公司预计突破6000家,甚至达到8000家,这个规模是与中国经济体量相匹配的。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必然面临越来越多的“仙股”,很多上市公司将被投资者遗忘,企业上市的融资溢价将显著降低。因此,科技与金融相互赋能,不仅仅是资本中介和地方政府的需求,也是每一个有做大做强渴望的上市公司的需求。
遥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的辉煌十年,是科创项目融资难度降低的十年,也是金融家和科学家“知心爱人”般合作的十年,更是地方政府“项目+人才+资本+上市倍增”愿景实现的十年。发挥中国地大物博、区域间差异化竞争的地缘优势,资本市场深耕区域经济,是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特色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