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发展 应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2021-08-09陈希琳
陈希琳
“三新”经济正释放着澎湃活力。没有人民健康作为支撑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木兰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5年—10年,“三新”经济融合健康产业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新”经济动能持续增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再创新高,占GDP比重目前已超过17%。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比17.08%,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三新”经济的增加值比上年名义增长4.5%,比同期GDP增速高1.5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7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三新”经济的快速成长发展态势得到延续。“三新”经济快速增长对今年上半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挥重要作用。从这几个数据来看,“三新”经济持续加速、占比提高,应该归结于四个方面因素。
第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20年,我国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了2.4%,比2015年提高了0.34个百分点。
第二,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
第三,科技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带动新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第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疫情对新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化危为机,针对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比如,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等创新支持政策,加大“双创”力度,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壮大。
2020年以来,在人类与新冠肺炎病毒的“世界大战”中,中国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不仅取得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还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等艰巨任务,更是在全球抗疫中勇于担当、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特别是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在疫情中的表现,中国抗疫的卓越战绩,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让中国重新认识世界!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立体地、全方位地高速发展进步,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木兰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认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中国五千年文明、马列主义、现代文明等所有先进文明的集大成者,它带领人民在百年改天换地的实践中又超越了传统,与时俱进,独树一帜。中国共产党是信仰坚定、意志顽强、能力超群的先锋队,是领导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核心力量,是组织和动员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力量,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核心力量。
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过程中李玲表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伴随“三新”产业而来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保证了大家的生活在全民隔离的时候没有受到影响,反过来疫情也极大地促进了“三新”活力的释放。
李玲表示,现在中国的“三新”在国际上可以说是走在前列的。“‘三新要的是融合,需要大市场,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的优势。面对疫情有网友说我们是‘闭卷考试,而国外是‘开卷考试。在疫情持续1年多的时间里,中国每一次都成功克制了疫情反弹。我们一直面对着输入性的风险,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让它扩张开来,而是稳准狠地消灭了各种苗头。国外现在是‘开卷考试都考不赢,目前来看还是中国式的抗疫方式是最有效的。”李玲说,上下同心联防联控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对于中国未来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启示很大。
李玲表示,过去的产业模式、业态,包括商业模式,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现在新的产业模式等基于的是信息技术智能化这种新的生产力,“中国其实已经处于智能化的雏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三新能发展得这么好的原因”。
“三新”引领健康产业快速爆发
2021年是中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生动展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健康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十三屆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中,有关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容被列专章加以阐述。其中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李玲表示,纲要通篇提及健康,能看出国家对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就是因为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同时纲要又确定了一个具体目标,要将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76.3岁提高到了77.3岁。据观察者网消息,当地时间7月21日,美国疾控中心(CDC)发布报告,2020年美国人的预期寿命下降了1.5岁,至77.3岁。
要实现“十四五”新目标,我国就要加快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的同时,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也是做好基本功。
“过去比较前沿的科技项目跟健康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关注到这一次所有科技创新包括新材料、新药、新的医疗装备,都在真正落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创新任务。”李玲表示,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商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人类的发明创造最终都是要为人服务,所以“三新”在健康革命的时代,可以有一个极大的爆发空间,未来5年到10年都可能是一个快速的爆发点。
而从全球的趋势来看,重大医疗装备的器材、耗材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医疗检查的装备,其实都是美国工业文明的产品。CT、核磁还是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技术,尽管这些技术在微观层面有所更新,但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创新。”李玲表示,中国在“三新”融合后,可能会产生颠覆性的技术成果,通过联合攻关,把最新的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融合起来,创造出颠覆性的仪器设备和治疗方案,不仅仅治疗效果好,同时,有14亿人的市场做支撑,医疗成本会更加适宜,也能保证很好的利润。
在李玲看来,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足以摊薄创新研发的成本。这些年来,健康产业的创新在中国遍地开花。未来的创新方向是基于仪器设备、药品研发等创新之上的对中医药理念的弘扬。
与此同时,健康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李玲表示,最主要的就是要发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充分展现的制度优势,实现价值、组织和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创新,最后才能激发出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
“近代中国我们错过了工业文明,所以过去的100年间我们都是奋起学习西方赶上工业文明,但这次疫情后,我们应该更好地认清自己的优势,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地推动‘三新发展。”李玲建议,面对机遇,应该尽快成立国家大数据中心。“当前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之一,大数据其实是每个人的财产。这样的数据收集、使用和挖掘应该掌握在国家手中,最终造福于全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