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的露天电影
2021-08-09王泉根
王泉根
唐代诗人李白凭虚御风,云游四方,但他连做梦也想去的地方却是一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条溪也深深吸引着杜甫,崇尚现实的杜甫则背起行囊,餐风露宿,走进了这条溪:“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在《壮游》中所吟诵的这一条心心念念的剡溪,就是我的老家浙东上虞章镇曹娥江的上游。
曹娥江发源于金华磐安,流经新昌、嵊县(今嵊州)、上虞,由南向北注入杭州湾。明代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记载:因杭州湾倒灌曹娥江的海潮最遠止于章镇,故以章镇为界,章镇以下称江——曹娥江;章镇以上称溪——剡溪。上虞从前是县,后来改为县级市,现在叫绍兴市上虞区。李白、杜甫为之心仪的剡溪,正是以章镇划界的曹娥江上游的剡溪,现在统称曹娥江了。曹娥江自然是一条有故事的江,人文渊薮的江,更是我童年时代的游钓之江,魂牵梦萦之江。
那年那月发生在曹娥江畔的小镇故事,定格下了永难复制的童年情结与气场,最难忘那时的露天电影与看戏文,这些在今人眼里,已是那样虚无,乃至“不可思议”,但却是“我们小时候”实实在在的生存样貌与精神成长,真真切切的声光影音……
那时候,小镇的文化中心往往是一座戏台,既演戏,又放电影,还是开大会的场所。我们镇上的这个文化中心最早是在“小菜场”,就在我们住家的下沙弄。那是一片开阔地,大概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早上,摊贩和农民聚在里面卖青菜萝卜鸡鸭鱼肉,居民来赶早市;下午是附近居民晒太阳闲逛与孩子们的游乐场。后来镇里将这片开阔地用围墙围了起来,里面建了一个戏台,于是就成了演戏的剧场与放电影的影院,同时也是镇里开大会的会场,因而变得十分热闹。虽然这片开阔地的性质与作用已发生根本变化,但大家依然叫它“小菜场”,镇里也没有想另换一个名字。
镇里只是给这个新生的文化中心修了围墙,除了戏台有顶棚,其余都是露天的,自然也没有座位,因而看戏看电影都要自带板凳,开大会除了台上有座位,台下都是站着的。电影看的自然是露天电影。
电影由县里的电影放映队不定期来放映,一般放一场就走,偶尔也会连放两个晚上。那时候,电影票是五分钱一张,没有儿童票,一位大人可以免票带一名儿童入场,看戏也一样。戏票的价格因剧团大小而异,县剧团一角、二角,绍兴城里来的剧团就要贵些。
于是看戏文与放电影之前,售票处周围与小菜场门口往往会有一帮没有家长带入场的“流动”儿童在那里窜来窜去,叔叔伯伯阿姨婆婆满口叫唤,恳求大人带他进场。要是锣鼓一敲或电影马达一响,还没进场,那就慌了,一开演大门一关就进不去了。
我小时候与祖父母、小叔叔生活在一起,祖父常年在乡下的供销社工作,有时回到镇里配货恰遇演戏放电影,就会带我去看;祖母不在夜里出门,不会去看,小叔叔也很少去看,舍不得花钱。因而我是那些经常恳求大人带入场的“流动”儿童之一,小镇是熟人社会,总会找到带我入场的大人。
但有一次,马达已响过,电影已开映,大门早已关上,只留了一个小门,我还没进去,急得快要哭了。忽然看到有一位伯伯急匆匆赶来,我连忙迎上去,张口就叫:“爷爷带带我,爷爷带带我!”那位伯伯不是本镇人,听我一连声叫他爷爷,就乐了:“嗨,我当爷爷哉!”用手摸摸我的头说:“好格,大眼佬,嘴巴甜得像茄麦饺。”小时候,我因眼睛大,很多人都叫我“大眼佬”,于是我就跟着这位陌生伯伯进去看电影了,心里甭提多高兴。
我进去已迟,幻灯片、加映片已放过了,正开始放正片,那天晚上放的是《青春之歌》。谁知正看到暴风雨中林道静投海、余永泽跑去抢救,忽然银幕外面也天降大雨,电影被迫停放。林道静被救起来了没有?后来呢?一肚子的悬念,一肚子的没劲,今天怎么这么不走运?
那天的露天电影实在刻骨铭心,虽然以后看小说《青春之歌》,悬念早解,但电影一直要到二十年后,记得是1980年,我在父母亲工作的重庆织布厂礼堂里,才第一次看完。
那时候在“小菜场”看过不少露天电影,以后是在“章镇大会堂”看的室内电影。早期看过的电影记得有:《上甘岭》《地下尖兵》《古刹钟声》《徐秋影案件》《寂静的山林》《神秘的旅伴》《永不消逝的电波》《羊城暗哨》《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突破乌江》《智取华山》《野火春风斗古城》《党的女儿》《红孩子》《鸡毛信》《战上海》《五更寒》《回民支队》《天仙配》《秋翁遇仙记》《游园惊梦》《护士日记》等,大多是男孩子爱看的战争片、侦探片;以后读高小初中时看的有:《洪湖赤卫队》《革命家庭》《红色娘子军》《怒潮》《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李双双》《祝福》《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夺印》等。
《渡江侦察记》中饰演敌情报处处长的陈述,是我们章镇人。他还在《铁道游击队》《林家铺子》等影片中饰演过多种角色,是影坛有名的“反派角色”之一。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还有美术片(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大多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这些片子取材于童话、民间故事,形象夸张,变化多端,幽默风趣,每看完一部新片,第二天同学们就叽哩呱啦地讨论开了。难忘那些一看就忘不了的美术片,那是多么丰富的精神大餐:《三个和尚》《小鲤鱼跳龙门》《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咕咚》《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渔童》《人参娃娃》《骄傲的将军》等等。
只要不下雨,“小菜场”可真是最好的电影放映场地,尤其是在夏天,天上星星闪烁,晚风吹散了闷热,四周还有唧唧低吟的蟋蟀声;场地中间,长板凳、小板凳、高椅子,以及用乱石块垒起的石凳,坐着的、站着的、骑在大人肩上的,每个观众都有了自己的席位。马达一响,银幕上灯光一打,先放幻灯片,再放加映片——最多是新闻短片与美术片——最后才是正剧大片,广场上人人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在银幕中了。
这时候,只有我们小孩子坐不住,一会儿前面,一会儿后面,左右远近地看电影。当然更会跑到银幕后面,反面看电影,只见里面的人物与正面倒了个方位,真是好玩。要是忽然刮起了风,银幕上的人物扭曲变形,就更觉好玩好笑。
露天电影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放观众进来,没有座位,站着挤着都可以看,因而四邻八乡的人都会赶来。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上电影,往往正片放到一半,门岗就开门放人。
露天电影最怕的是下雨,还有放着放着突然停电。这时,放映员用话筒招呼大家安静,等一等,再等一等。突然来电了,马达又响了,广场上一片欢呼。最怕老是不来电,于是只好散场,那个失落就甭提了。第二天电影放映队还要赶去其他乡镇,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而且再来放的是新片,这部看了一半的电影也就可能永远拜拜了。
那时候看的电影,几乎都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一度分为天马厂、海燕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打仗的电影多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八一厂的片子一开映,满银幕都是光芒四射嵌有“八一”的五角星,伴以雄壮的军歌进行曲,这已成了标志性的电影文化符号。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一标志,还帮助我们小镇上破获了一件大案。
案发地是在十几里外的一座山村,作案人因泄私愤夜里放火烧了对方新盖的三间屋,被抓后他矢口否认,说那天夜里他在章镇看露天电影。问他看的是什么电影,他说片名忘记了。又问电影讲的什么,他说是打仗的。是打日本鬼子还是国民党军队?回答不出。那总该记得最难忘的一两个镜头?他说一开头是五角星放金光。那好,公安到放映队一查片,那天放的不是八一厂的影片,于是一举破案。
小时候看电影不会去记演员的名字,但有的演员经常在银幕里出现,就很想知道他们的名字。有一次看《舞台姐妹》,当我听到电影开篇的越剧唱词“绿水绕过重重山,戏文唱遍处处台。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看到竺春花和草台班的艺人,坐在曹娥江的竹排上,随着镜头移动,两岸青山绿野迤逦远去,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激动:这不就是我们家乡的曹娥江吗?
这部电影讲述了1930年代,嵊县越剧戏班进上海后,女艺人在旧社会的坎坷经历与在新社会的新生、进取。女主角竺春花从嵊县乡下演草台班开始,沿曹娥江到绍兴谋求出路,又到上海唱戏,终成越剧名角。
那时我已读初中,记住了飾演竺春花的是谢芳,也知道了《青春之歌》里饰演林道静的也是谢芳。谢芳在《早春二月》中饰演充满青春理想的女孩陶岚,也使人难忘。《舞台姐妹》的导演谢晋,是我们上虞谢塘人。真要感谢谢晋导演当年在嵊县、上虞、绍兴一带拍摄的外景,保存下了永远的曹娥江、绍兴水乡的影像史料。谢晋在1975年导演的反映赤脚医生的故事片《春苗》,也是在上虞拍的外景。
需要写一笔的是,谢芳、于蓝、王晓棠、秦怡、陶玉玲、王丹凤、孙道临、浦克、郭振清、王心刚、于洋等,都是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追捧的影星。2019年12月31日晚上,我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观看《著名艺术家2020新年文艺晚会》,当舞台上出现八十四岁的谢芳和她的老伴张目,一起朗诵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林道静、竺春花、陶岚的形象与舞台上的谢芳在我眼前交织在一起,激情如潮的掌声表达了观众对人民艺术家的喜爱与尊崇。
小时候,每次放电影前,镇里的街头路口就会贴出电影海报。花花绿绿的电影海报,与当时书店里售卖的宣传画一样漂亮,我们上虞、绍兴一带叫年画、宣传画为“花纸”。周作人的《知堂杂诗抄》中就有三首写《花纸》的诗,其一云:“儿女英雄满壁挂,摊头花纸费衡裁。大厨美女多娇媚,不及横张八大锤。”电影海报上有主角的大幅彩照,有内容简介、导演编剧主演等的姓名。我太喜欢这种电影“花纸”了,做梦都想得到它。可是电影海报“花纸”只有放电影时才有,即使花钱也买不到。
负责贴电影海报“花纸”的是镇里工商联一位五十多岁的丁伯伯,大人小孩都认得他。每当工商联开会,他就在大街小巷摇着铜铃,手握铁皮喇叭,大声通知:“今朝夜头六点半,工商联开会员大会,传达上级文件,大家按时到会!”那时候的会很多,丁伯伯隔上两三天就会摇铃喊开会。小镇上的各家店铺、小商小贩都是工商联的成员。我小时候也跟着祖父、小叔叔去过好几次会场,因而很熟悉丁伯伯。
丁伯伯有一只“白果眼”,头发已秃,人长得不好看,但对小孩子可好了,他常会摸摸我的头,叫我“大眼佬”。几乎每次他叫我“大眼佬”,我就缠着向他讨电影海报“花纸”,他每次总是说“今朝贴完哉,下次一定拨侬”。于是我就盼望着下一场电影,但等来的还是下一场。
有一次,我看到他摇铃又从我家台门前经过,就追上去喊了一声:“丁伯伯骗人!”丁伯伯回转身,两眼直直地望着我,一脸无奈:“大眼佬,丁伯伯不想骗侬,但丁伯伯不能贪污啊!”
不知哪一年,丁伯伯从章镇消失了,不知道他是退休回老家还是调走了。总之,我一直没有得到过丁伯伯的那一张电影海报“花纸”,但他摇着铜铃、对着铁皮喇叭喊“今朝夜头工商联开大会”的声音,一直响彻在我的童年时代。等我长大理解了“丁伯伯不能贪污”时,丁伯伯已成了小镇的遥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