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

2021-08-09何旻俐李彬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何旻俐 李彬

摘要:江河是城市中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既能够维持城市生态,又能够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因此保护江河型城市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保障江河型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陇南滨江生态湿地公园为例,通过连通湿地水系、恢复湿地完整性等修复保护措施,从纵向、横向、竖向三维度探讨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江河型城市湿地;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中圖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伊始于江河流域,人们依水而居,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生息繁衍,逐渐发展成了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城市。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联系紧密,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愈发紧张,过度追求城市发展,忽略了湿地的功能与其带来的效益,导致生态保护缺失、景观布局不合理。因此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应从保护、恢复的角度出发,强化湿地生态结构、功能和景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1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1.1 城市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经建设部批准,2018年6月1日起,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将城市湿地公园纳入G139其他专类公园。

1.2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

1.2.1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根据湿地基底特征,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划分为4类: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湖泊型城市湿地公园、滨海型城市湿地公园和农田型城市湿地公园[2]。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在城市绿地建设范围标准内,以江河为载体,江河流域湿地景观为主体,兼具城市社会功能和湿地生态功能,以生态保护修复为基础,完善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功能的公园。

1.2.2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特征是一侧临江临河,一侧临城,水域较宽广,水体流量较大,水中养分充足,具有明显的湿地特征,同时水中的含沙量也相对较多[2]。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能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有效保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有蓄水防洪、调节径流、净化水体、调节城市区域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等重要功能[1],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景观活动区域,保证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

1.2.3 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在我国分布广泛,与城市结合的过水面积是其他类型湿地公园无法比拟的[2]。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不合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知识的匮乏或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当,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违背了公园建设的初衷和原则。另一方面,江河型湿地地形狭长,高差大,季节性水位变化明显,规划设计杂乱且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大削弱了湿地公园的防洪减灾能力,甚至危及城市安全。

2 陇南滨江生态湿地公园概况

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扼甘陕川三省要冲。陇南市的武都区里南北两山对峙耸立,有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白龙江自西向东奔腾而过,呈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貌,山地垂直差异明显,具有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三种气候特征,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受狭长地形影响,武都区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匮乏,绿地狭小不足。

陇南滨江生态湿地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畔,充分利用白龙江北侧沿岸狭长江滩进行建设,北邻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自西向东延伸。其基底由江水冲刷与沙土沉积而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公园位于城市中心,与城市联系密切,与周边环境物质能量交换频繁;二是基底形态与江河流向一致,呈线性形态特点;三是上游营养物质沉积,且水陆密切相关,自然资源及景观丰富;四是河堤高差较大,受季节性洪涝灾害影响严重。

3 规划设计原则

3.1 生态保护原则

规划建设要尊重湿地原有地形地貌,恢复湿地生态,为城市生物群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要充分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从规划到取材都融入“科学、健康、绿色、低碳”的理念。

3.2 因地制宜原则

第一,要合理利用湿地原有地貌和地况,尽可能避免大规模土方挖填。第二,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既要和湿地自然景观相协调,又要突出城市独特的人文特色。第三,合理利用湿地原有动植物资源,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引进外来物种。

3.3 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娱乐、观赏游憩、科普教育;实现多元化、人性化空间体验。

4 生态恢复设计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湿地景观生态格局由湿地中的基质、斑块、廊道组成[3],丰富的背景基质为湿地公园镶嵌上完整线性基质;江心平岛、江岸滩涂地以及周边农田则是湿地中一个个丰富的斑块;白龙江水则是连接各个斑块之间的廊道。

4.1 连通白龙江水系

水系的连通与流动能保证河流上下游的物质能量交换和生态交流,对河流型湿地纵向的生态恢复至关重要[4]。白龙江江水湍急,且携带大量泥沙,十几年前江中采砂船作业频繁,导致江流堵塞,严重破坏湿地生态,且江岸垃圾堆积如山,自然景观极差。公园的规划设计优先考虑水段生态修复,疏通河道及其支流,并严控城市污水的排入;加强区域内水体交换,确保水系的连通性。

4.2 恢复湿地完整性

恢复湿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江心平岛、农田、河滩等各个丰富的斑块,清理河滩、废弃地利用可以合理改善滩涂岸线地形,恢复侵占的排洪口。尽可能保护湿地内原有植物,对原来疏于管理的植物进行合理修剪,结合自然景观的丰富植物,重新建立水陆生物生态系统的完整性[3]。

5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5.1 纵向景观设计

5.1.1 带状景观结构

公园以白龙江水系为依托,受狭长地形影响,形成“一带三区六园”的景观格局。

一带:以白龙江北岸水域、河滩、农田为基底,形成自西向东的带状空间。

三区:包括生态恢复区、活力运动区、时尚休闲区三大区域。

六园:由于河滩自西向东延伸,为了丰富游客的观赏体验,结合四季景观、历史文化、本土特色建设园区,园区包括民俗文体园、百花迎春园、热带风情园、5·12纪念园、油橄榄示范园、红叶傲霜园六个园区。

5.1.2 生态驳岸设计

驳岸可以增强湿地边缘水域的生态稳定性,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休憩设施,在满足防洪抗涝等水利功能要求的基础上,驳岸的构建形式和材料应满足景观与生态功能上的要求[5]。在规划设计中,根据岸线变化、景观需要、坡度要求等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过于狭长的驳岸要避免景观单调,大面积水域及坡度较缓、岸线曲折变化的地段选择自然驳岸;空间较小且地势起伏大的地方则需建设人工驳岸。木栈道、挑台、亭廊等既提供了观赏游憩的场所,又增强了驳岸的稳固性,是河道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

5.1.3 生态游览路线

道路系统如同脉络一样将公园的各个功能区自然连接成一个整体,起到组织空间、引导游览、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1]。主路宽3m,次路2m,均采用生态环保的施工材料,尽可能减少对湿地的影响,并在两侧增设休闲座椅,为游客提供临时休憩的场所;游步道采用鹅卵石、汀步或木栈道丰富主次路交通脉络;设置3m宽的健康步道供游人跑步、散步,结合江岸地形布置流畅的线形,减少对健身人群的干扰。同时,要关注老人、孩童以及特殊人群的游览体验,设置无障碍通道,满足安全、便利、可达、环保的基本条件。

5.2 横向景观设计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以江河横向水域、沿岸滩涂和高地过渡带为横向空间,公园南邻江水,北接城市主干道,由于高差较大,从北至南以台地过渡衔接。

5.2.1 过渡空间

即中心游览区与城市主干道之间较大高差的过渡地段,空间序列随地形地貌呈“台地式”下降,采用规则式布局,道路、花坛、树池相互结合,为游人提供充足的休憩空间。风格和性能要与城市主干道自然融合,增强场地的安全性和可达性,既满足景观的需要,又能够净化城市空气、阻隔粉尘、减少噪音。

5.2.2 核心空间

核心空间主要由“三区六园”构成,该空间临近江岸,地势低且较为宽阔,设施功能布置齐全,集生态保护、科教宣传、运动休闲、观赏游憩、防震减灾等功能于一体。闹中取静,在园内保护原有湿地,增设人工湿地丰富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活力运动区、时尚休闲区相互融合,设有篮球场、棒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地,儿童活动、攀岩、滑轮、沙滩冲浪等嬉戏场所;民俗文本园初入园呈规則式草坪,布置亭、廊、桥且放置民俗小品,呈现江南风情;5·12纪念园为矩形台地广场,以纪念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为主题,四周规则种植刺柏;各园之间自然衔接,结合植物配置,达到步移景异的游览效果。

5.2.3 缓冲空间

水陆缓冲带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地带,含有边界和梯度两个特点,其范围通常是指景观和性质受水体及陆地两方面影响的地带[6]。由于江水流速快、水量大且生态脆弱,从安全和生态保育的角度出发,缓冲地带以保护、恢复为主,部分用密植遮挡,部分视线通透,与江心平岛或南岸对景。

5.3 竖向景观设计

基地从北起,地势下降,至南边高差将近10m,园内高差明显,竖向景观丰富,又因地域过于狭长、面积较大、季节性洪涝灾害严重。设计过程中从生态景观角度出发,因势造园,形成有丰富变化的堤顶路绿化景观,使城市主干道的景色更加优美,视线更加开阔。

5.4 植物景观设计

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遵循4个原则:一是保护湿地生态的完整性,优先保留原本的水、陆、湿生植物;二是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群落,避免盲目引进外来植物导致湿地生态失衡;三是植物配置形、色、质富于变化,四季分明,营造疏密有致的植物空间;四是植物景观设计与四周环境协调,既凸显公园、城市主题,又能够与自然景观融合,富有趣味。

陇南气候宜人,植物种类繁多,在湿地内结合功能园区设计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一是过渡空间树池种植桂花、红叶石楠,灌木丛以金边黄杨为主,间隔种植紫薇和玫瑰,摆放油橄榄观赏盆景和三色堇、黄金菊花箱。二是百花迎春园以“春”为主题,种植碧桃、樱花各50m,石榴、玉兰各20m左右,点缀紫荆、桂花、野迎春等时令花草,春暖花开,使人流连忘返。三是热带风情园以“夏”为主题,以棕榈、铁树、芭蕉为主,主要灌木为海桐球、红叶石楠,点缀紫叶李,阳光大草坪周围种植棕榈,草坪开阔,营造独特景观。四是油橄榄示范园,种植陇南特色经济作物——油橄榄树,四季常绿,品种众多,到秋天时果实累累,不仅可以供观景采果,还具科教宣传的功能。五是红叶傲霜园充分结合当地气候和地理特点,用当地的黄连木、柿子树、银杏、梅花、枫树等植物,展示从初秋到深冬不断变化的植物景观。六是湿地保护区优先保护湿地自然植物群落,结合湿地自然植被,种植鸢尾、风车草、八角金盘、蒲苇,江滩主要种植芦苇,沿岸一带形成芦苇滩地景观。

6 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扩张,江河流域湿地不断被侵占、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湿地公园是保护江河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要以先保护、再恢复、后开发的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化建设基本原则,结合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城市气候特点,从纵向、横向、竖向三方面进行考虑,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结构和生态景观,实现湿地公园的休闲、娱乐、教育、防灾等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总体风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辉.园林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96-110.

[2] 韩杰.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5.

[3] 彭才元.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研究——以东莞下沙湿地公园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4] 江晓薇,傅丹诺,吴仁武.河流型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浙江天台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07):153-154.

[5] 岳梦琦.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研究——以鹰潭白鹭公园为例[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6] 汪霞.城市理水城市理水[D].天津:天津大学,2006.

作者简介:何旻俐(1998—),女,甘肃陇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李彬(1963—),男,甘肃兰州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让自然做功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措施
徐州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分析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