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北川城市建筑风貌研究

2021-08-09马品磊胡博闻王荣金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羌族

马品磊 胡博闻 王荣金

摘要:羌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但羌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正式得以命名,在历史长河中,羌族这一民族看似古老而又年轻。羌族人民有着坚如磐石的品质,即使面对巨大的灾难,他们依然挺立着民族的脊梁。北川作为羌族的集中聚集地之一,要研究新北川城市建筑风貌就无法避免羌族几千年的迁移发展历史。

关键词:羌族;新北川;城市建筑风貌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1 羌族的历史

羌族在2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十分活跃[1],他们住在西北和中原,包括黄河上游、黄河、沱江和岷江上游[2]。从秦朝开始,羌族部落逐渐开始向西南、西北地区迁徙,有的到达了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川西北的安宁河,而有的到达了青藏高原。

汉代,羌族人来到岷江上游。隋唐时期,羌族人迁往河湟,有的到达岷江上游的茂州,成为闽江流域最重要的民族。在不断的迁移发展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当地的居民,并且与这些居民跟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在岷江上游,白石曾被羌族当作武器。现专家们得出的结论与历史资料的记载一致,都表明汉代的羌族人民定居在岷江上游。

自隋唐以后,羌族在中原的汉人与西部青藏高原的藏民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自中原的汉人与藏区进行了许多经济贸易的来往,这种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关系使羌族人民自愿被归化,为唐朝所管辖。长期定居在岷江上游的羌族人民受到吐蕃政权的限制,未被归化,这些羌族人与当地原住民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今天的羌族。

2 羌族文化、建筑的多样性

羌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移与融合的过程。在迁移过程中,其他民族不断融入古羌族,最后他们定居在岷江上游,与土著人民形成现在的羌族,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北川、汶川、茂县和理县。虽然羌族都集中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但当我们去研究羌族的历史时,发现这一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迁移并带来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差异。受外来民族的融合与影响,羌族的聚集地也产生不同的地区划分,这样的地区划分主要为原始的羌文化地區与次生的羌族文化地区,其中次生的羌族文化地区因为受到不同民族的融合与影响较强,我们又可以将他们分为汉羌文化区,藏羌文化区和汉藏羌文化区三种类型。

2.1 原羌文化区

原始羌族文化区是指茂县、汶川县北部、理县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处羌族人民聚集地的中心地带[3],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羌族文化保存完好。他们为了体现鲜明的本民族建筑文化特色与传统,在聚集地的不断发展与建设中,有时采用黄壤为建筑材料,但是聚集地的大部分建筑还是以石头建造的,石头砌的墙外侧自上而下倾斜并且与外部的地面相互垂直,免去了施工的过程中的繁杂步骤,这一切都基于代代相传的高明建筑技术与丰富的技术经验。

2.2 藏羌次羌文化区

在北川的西北部地区,因为身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并且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西藏藏族的聚集地,所以受藏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产生来了次生的藏羌文化。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与邻近的藏族文化十分接近,在建筑形式上引入了大量的藏族建筑元素,当地的窗户多为U型窗就是藏族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

2.3 汉羌次羌文化区

汉羌次生文化聚集地区现位于四川茂县的东部,北川县的西部地区,这两个地区是汉族与羌族共同生活的区域,当地的民俗文化与汉族文化逐渐融合。一方面是因为封建时期中国政府的强制管理,另一方面是因为羌族人民是智慧的民族,他们因地制宜,主动吸收与学习先进的文化。随着时间的变化,独特的汉羌文化应运而生,汉羌文化在语言、建筑、生活等方面与其他次生羌族文化有所不同。

2.4 汉藏羌次羌文化区

汶川县中南部地区在汉族、羌族、藏族三个民族的交界地带,既受汉族文化影响,又受到周边藏族文化的影响,因为吸收文化的程度不同逐渐演变成极具特色的汉藏羌文化,三个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融合形成新的特色,这一特色也体现在建筑上。

3 地震前北川县的形象

曲山镇位于北川县,面积122公里,原总人口2.4万人,其中羌族占6.2%。曲山镇是地震前北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展示北川羌族文化形象的第一扇窗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努力,北川县建设成果明显,但随之而来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改革开放虽然大力提高了国家的经济水平,但盲目的追求经济提升导致一些地区的发展误入歧途,忽略了当地遗留下的优秀的、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建筑为例,北川县只在表面上运用了一些随处可见的羌族建筑特点,整个地区的羌族建筑风格缺乏统一,以至于出现了羌族风格、现代化风格,甚至是国外建筑风格混在一起的现象,降低了当地的整体形象与内涵。与全国大多数的县城相比,北川县的形象特点不突出,北川县的建设无法支撑“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这一城市形象。

对于一个意图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山区县城来说,城市形象不尽人意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虽然北川县旅游业的发展在震前已经初具规模,但不难发现,在北川县的现有旅游产业中,旅游模式以自然景观为主,而不是典型的民族风情旅游。地震后,大量的旅游资源被彻底破坏,利用羌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发展北川县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北川旅游业灾后发展的最佳选择。建设一个风格统一、统筹合理、设计科学、富有羌族风情的新北川县成为该地第一要义。

4 北川羌族建筑的特点

综合分析认为北川地区的羌族是受汉文化影响最大的民族,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人民的文化不断地跟周围其他的文化交流融合,仍然保留着“居山中,石为房”的建筑特色。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归纳四川省北川县羌族建筑的特点。

4.1 村庄布局变化特征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以及民族血缘的影响,羌族聚集地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好。但过去的部落战争不断发生,各民族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多,特殊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也是的羌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与分离,不得不产生新的融合,一路搬迁。历史上的北川羌族村落正是如此。

在距山谷约300米的陡坡上,是明清以前北川羌族的主要部落[4],山间山谷中的小水坝并不是当地羌族同人民的第一选择。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变化的速度和进程进一步加快,总体变化表现为山寨由坡向谷、农户由分散向集中、人口由山寨向城市迁移的特点。

4.2 建筑风格特征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与手段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强制控制,使这一交界处成为“附庸”。从唐代到明代,强制性的“附庸”从未停止过。北川羌族吊脚楼至今仍保留着古碉楼的风格,木石结合的建筑风格十分有特色,北川羌族的木结构建筑大多是用大小不一的瓦砾或石块建造的,有的甚至是整面石墙。在建筑的其他元素方面,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如翠华门、泰山石干堂、木花窗……同时,羌族建筑在运用这些汉文化建筑语言表现出自身特点的同时,还表现出建筑灵活的特点,不刻意复制,不拘束,刚柔结合,风格独特。

4.3 区域气候影响与板式坡屋面的应用

据记载,魏蒙大地上有一些房屋,汶川东部也有一些房屋。汶川以东是指绵义羌丰地区,是介于年降雨量1300毫米的温暖湿润气候区和年降雨量只有500毫米的干旱河谷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北川羌族也在这里,此地区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任何用砂石做成的屋顶坡度都只能在1%~2%,经不起大雨和雨水的侵蚀[5],只有坡度较大的坡顶才能适应这种气候。因此,北川自古就有坡屋顶的建筑,坡屋顶用小青瓦或石片覆盖,内有桶木结构支撑[6],四周用木板围成,下圆用石墙支撑,土石墙支撑,形成土石方结合的建筑特色。

5 新北川建筑风格定位的必要性

重建北川担负着发掘、继承和保护羌族独特文化的重任,使其得以弘扬和发展。四川省北川县的广大羌族人民对自己民族传承下来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他们迫切的期望通过现代化的理念与技术手段来建立新的属于北川羌族的历史文化名城,满足内心的民族情感。既要彰显羌族文化的宽容,也要彰显羌族文化的个性,只有这样,北川县才能比其他羌族城市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6 新北川的建筑风格定位

四川省北川县有140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所以研究新北川城市建筑类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进行细致的总结归纳,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精华部分运用到建筑上,确立其风格。由于独特的历史条件,羌族的独特风格应该贯穿于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始终,北川新建筑应体现羌族民族特色,把新北川建设成为现代羌族自治县势在必行。

7 总结

建筑既能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又能反映城市的文化面貌。现在很容易找到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但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都只是采纳与放大一些当地建筑的表面形式,只是在外观与形式方面进行新建,而不是在建筑设计上反映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这种做法是空洞的,无效的。而这种做法又被大量运用到“四异”建筑的现代建筑中,这种建筑的存在与我们当前社会追求效率的社会氛围有关。当下四川省北川县的建筑设计应该体现羌族的固有文化特色与大禹文化这两个重要的民族文化[7],同时要避免使用粗俗、肤浅的符号,引用暗喻、隐喻的手法体现羌族文化的特色。应该对羌族的传统和信仰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羌族建筑文化独特性的新理解,对羌族的文化特点进行抽离,并运用其进行建筑改造,建立历史与现实、建筑与环境的联系。

震后新北川的城市发展与建设进程中,要有合理的统筹规划,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各地区的状况,统一规划。要运用各种不同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表现出不一样的羌族民俗风情,落实城市规划,只有利用这种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与延续几千年的羌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展望未来,建造出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发展成熟,传统的羌族建筑形式不能较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因此羌族建筑需要不断的更新。一方面,我們需要城市建筑充满强大的羌族风情;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新城市需要新的建筑实现新的功能,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在实际上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控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8 结语

只要羌族继续存在,羌族文化的根基就不会被动摇。羌族人民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承受了历史造成的痛苦,羌族人民只有紧紧抓住机遇,为保护和发展羌族优秀文化传统作出更大贡献,这样才能可以更好地发展新北川县,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科.北川羌族村寨的灾后重建与发展——以吉娜羌寨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2]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09):184-185.

[3] 罗琳.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模式个案研究——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59-62.

[4] 唐光孝.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北川羌族村寨布局与建筑形式演变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8(02):134-139.

[5] 成斌.四川羌族民居现代建筑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 马宁,钱永平.羌族碉楼的建造及其文化解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20-23.

[7] 宋波.西部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7):66-70.

作者简介:马品磊(1973—),男,山东济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艺术空间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新中国新形势下的川西羌族宗教文化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羌族当代新诗的发展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