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符号论下传统建筑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2021-08-09唐俊成赵淼王越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围场木兰符号

唐俊成 赵淼 王越

摘要: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究基于设计美学符号理论下的建筑保护与传承,通过对建筑与符号的关系、建筑的传承形式等问题进行讨论,理清建筑的历史脉络,总结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并改造建筑形式,形成既符合当地文化历史又符合当今社会追求的绿色健康、生态环保、舒适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新型建筑。

关键词:建筑符号;传承与保护;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家不断改善村镇环境,许多文化小镇、旅游小镇不断兴起,但是在传统建筑的改造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在建筑改造中利用新技术、新材料保护传统建筑、对建筑的历史文脉、地域特色进行探究是本文的研究中心。

许多村镇都在建设新农村改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陷入建筑模式化的困境,没有特色、缺乏文化底蕴的建筑层出不穷。楼房满足居住要求却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大力支持建设精神家园,对建筑进行改造,注重传统文化和地域性文化。

1.1.2 传统建筑形式保护意识加强

传统建筑作為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区域文化符号的生动展现。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与之相伴的建筑必然需要进行革新,革新并不是摒弃历史,更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保护中进步。

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就要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建筑形式的研究,将地域文化、空间形式、文脉历史等符号化,使用更加科学的建造技术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既具有现代舒适性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型建筑,使后人能够了解、欣赏、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建筑,给后世留下精神文明的传承载体。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传统建筑的保护,对徽派建筑、上海田子坊里弄民居、河北承德木兰围场的猎苑小镇、福建漳州的桥上书屋等进行改造保护,国家从关注文物古迹的个体保护逐渐转移到对整体传统民居的建设中来,通过传统民居的改造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利用传统文化符号、建筑符号保证建筑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符号是建筑文化最直观的表达,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地域特色。符号论作为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建筑设计中,符号不仅仅具有形式特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底蕴丰厚,从建筑中提取符号,将这些建筑符号与地域文化、建筑形式甚至当地人的记忆相互融合,赋予现代建筑人文气息和历史感。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把传统建筑的形象符号、空间符号、文化符号加以利用,保留传统的美。

1.3 发展现状

在国外,传统建筑改造是随着旧城改造发展而来,20世纪50年代在荷兰召开关于旧城改造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会议对民居改造的概念及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外积累了大量传统建筑改造经验,并取得实际成果[1]。相比国外,国内对传统建筑的改造发展更晚一些,对传统建筑的传承性改造在最近10余年才开始形成和发展。在这之中有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案例,也不乏失败的作品,传统建筑改造在国内既有极大的市场空间也存在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内蒙古的木兰围场乡村建筑改造为案例,解析当前国内的传统建筑改造成果,探究传统建筑研究方法及意义。

2 木兰围场案例解析

2.1 项目概况

2.1.1 区位分析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与内蒙古草原相邻,该地一直以皇家狩猎场所闻名,该项目位于皇家猎苑小镇项目区,放眼望去一片草原,人烟稀少十分空旷,同时该地四面环山、河流从一侧经过而且土地沙化严重。该建筑在建成后被誉为“全中国最孤独的蒙古包”。这里水草丰美,是当地传统游牧文化的展现,木兰围场的乡村改造不仅仅是乡村建筑的成功改造,也做到了其乡村文化的完整保留。

2.1.2 存在问题

乡村建筑的继承保护和改造在近几年被重新审视,以木兰围场为例。一方面,该项目位于河北承德围场县,作为一个满、蒙、汉族混居的县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复杂,在项目改造中要注意更多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项目地偏远,经济压力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缺乏活力,这要求设计师在规划时要考虑建筑建成后的定位问题,避免建筑被浪费,提高建筑的使用价值。

2.2 符号提取

众所周知,木兰围场建造场所是一片大草原,如何让建筑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既保留建筑特色又要有建筑实用价值,让建筑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结合成了本项目的首要问题。

该方案将建筑与蒙古族草原蒙古包相互结合,提出“现代版蒙古包”的概念。设计师将蒙古族、满族和汉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蒙古族传统民居形式的草原蒙古包作为符号融合汉族“如意双环”的文化,双环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吉祥如意,将建筑的外观设计成两个相互连接的圆形,同时以圆形相互重合处为空间连接点,形成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空间[2](如上页图所示)。

该建筑的室内使用大量地域性文化符号。通过材料的选择、空间形态的分割把现有元素转化成不同建筑符号并应用在设计之中。设计初始,设计师将该建筑作为民宿进行规划,在改造过程中,提出开放式图书馆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建筑空间。设计师将室内双环结构中的其中一个环形空间设计成公共图书馆供大家使用。在图书馆的设计中,穹顶的设计源于草原蒙古包的日冕,设计师给原有的穹顶加入了经纬线刻度,使阳光能够通过圆形的天窗投入室内,图书馆内部每一个季节都能获得阳光的滋润。

图书馆后面是一个圆形的厨房,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圆形厨房,还原了蒙古火墙的概念,生动有趣。空间内部的卧室、餐厅、卫生间等其他区域都设置了透光的窗面,保证了空间的采光和透光。每一个空间都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既具有实用性又有特色的设计符号。

在装饰和立面上不仅仅通过材质进行区分,而且与传统蒙古包的纹饰相互结合,用一根根粗细程度不同的木制杆组合形成一个充满地域特征的花瓣造型的穹顶,形成空间形态和文化历史根基的符号。几种建筑符号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满足文化历史,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项目。

2.3 符号与建筑

符号论作为一种对符号的本质、发展规律、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将符号划分为指示性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在建筑中,建筑的文化、形式不仅可以作为建筑符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能够以一种象征意义存在于建筑之中。

木兰围场传统建筑的改造中更是将两者相结合,将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草原蒙古包式的传统民居外观、汉族传统的双环建筑模式相互拼贴,该建筑的立面和平面装饰、建筑外墙材料的选取甚至是部分施工中使用的传统技法都是空间象征符号的最好展现。当建筑不仅仅被当作居住空间时,才能更好地崭露建筑中的象征符号、文化符号及其美好的面貌和更具表现力与生命力的内在。

符号是文化的内核,建筑中的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注定了符号的地域性特色。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文化多种多样且风格差异较为明显,这就形成了诸如陕西黄土高原窑洞式建筑与闽南土楼建筑的差异,正是文化、气候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差异造成了南方干栏式的巢居结构和内蒙古草原蒙古包的差异。一些设计师为追求统一,在设计地方建筑时忽略当地建筑的特色。使得各地的建筑出现了大量的雷同,建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特色。

传统建筑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为宝贵的实质性遗产,是反映民族智慧的物质载体。地域性建筑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在物质与空间上最为直观的表达,这正是为什么要追求建筑符号,要设计不同的建筑,要将建筑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互结合,将当地的特色提炼整合形成新的有意义的符号。在设计时将这些符号带入方案中就会发现带有地域符号的建筑与众不同,设计建筑时所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灵感经过总结所形成新的设计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设计师的独特建筑风格。

建筑符号与建筑实体互为一体,作为文化内核的符号是审核建筑是否成功、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标准,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在建筑领域的反映形式和物质载体即为建筑实体。将建筑设计的过程划分成各个环节,其中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一步就是建筑符号的形成,依据建筑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脉络建成的建筑才能满足符号的传承与改造。

2.4 建筑成果

如今,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尤其大力推动乡村建设符合自身文化特色的新型地域文化特色建筑。木兰围场建筑不仅为木兰围场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建筑理念,也成为当地的新建筑文化符号,为当地吸引了大量游客,该建筑还入围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奖[3]。木兰围场的成功在于将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保留和现代材料的应用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可视性的变化。通过符号论的研究方法把木兰围场的乡村改造打造成典型的案例,形成一个既满足符号论思想又兼顾经济价值、居住价值的项目,使符号论对建筑产生指导性的意义,这种意义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建筑的传承、保護、改造与发展起着影响。

木兰围场乡村建筑的改造项目,不仅是成功的乡村建筑传承、保护与改造的案例,也向外界展示了我国特有的乡村特色文化、地域文化,是以建筑符号推动建筑文化传承、地方发展的优秀作品。将建筑转化成地域文化符号,通过研究建筑符号的本质探索其所指与能指,把传统建筑外观、材质等进行提取,把圆形建筑符号作为木兰围场项目中建筑改造的所指,呈现出大众的、具体的文化符号和建筑符号[4]。将蒙古族、汉族、满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民俗、历史脉络等特有元素进行融合,把传统的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双圆环、蒙古包的地域性文化和满族传统建筑双环万寿亭相互融合形成建筑符号的能指。

从设计美学的符号论角度出发,理清设计师与建筑本身,设计师与地域文化,建筑与地域文化、空间形态,使用者与建筑文化,使用者与建筑自身之间的关系。将传统建筑分为材料、结构、空间、设计师、受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可以相互融合的符号,这也是木兰围场草原之家带给我们最有效的实践经验。

3 结语

在传统建筑的改造中把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现代科技发展、材料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形势下,将建筑传统符号注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之中。在时代进步中把握历史文脉,摒弃外在表象,探索内在文化,将传统建筑的能指与所指相互融合,使建筑真正成为地域文化符号、民族符号。将符号与建筑实体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传统建筑,才能让木兰围场、徽派建筑、闽南建筑、陕北窑洞等传统建筑项目得到发展、改造、延续。

参考文献:

[1] 杨睿.理解·继承·发展——从传统文化层面谈我国地域性建筑的发展[J].建筑,2010(14):74-75.

[2] 张海翱.中国乡村改造实践——从网红建筑到微创更新,以木兰围场草原之家为例[J].设计点亮乡村,2018(05):66-73.

[3] 董黎.论建筑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及运用——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期的建筑设计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4] 冯博.建筑符号学中的符号定义的再思考[J].中外建筑,2015(10):95-96.

作者简介:唐俊成(1997—),男,山东滕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围场木兰符号
木兰剧片段展示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符号的由来
若是木兰能网购
2017,谁的江湖
变符号
围场北部古风壳的发现及地层划分意义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沁园春——木兰围场坝上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