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只瓜

2021-08-09吴梦莉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1年8期
关键词:瓜田饮水机动脑

吴梦莉

不知从何时起,吃瓜群众越来越多了。

不管是社会新闻还是娱乐消息,只要被冠上“瓜”的名号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碧绿的皮,血红的瓤,唇舌翻动之后,便只剩下满地黑色的瓜子,一片狼藉。

我亦是吃瓜群众中的一员。每天早上,我在睁开眼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上网找瓜,若是找到了有趣的“大瓜”,就转发到亲友群里,和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地分享。咔嚓,咔嚓,每一次咀嚼都会有红色的汁液顺着嘴角流下,落在衣襟上,像血,可是一旦用手指擦去,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不动脑,不入心,这是吃瓜的最高准则。因为每个吃瓜的人都有可能吃到“假瓜”和“注水瓜”,与其事后懊悔,不如事先便做好心理准备,吃错了,“呸”一声便是,反正瓜田那么大,自己总能找到好瓜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好瓜呢?标准其实和文学作品基本差不多:要“狗血”,要刺激,要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好再沾点风月。而且,吃瓜弥补了文学作品提供不了的情感阈值。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有阅读门槛的,不管是多么下里巴人的作品——比如号称“老妪能解”的白居易——依然有其艺术的一面,需要读者沉下心来,去寻找,去发现,去共鸣。

相比于文学作品的虚化和泛指,吃瓜则更为具象化,而且可以满足人的窥探欲,发现他人生活的不堪,从而得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指点点,挥斥方遒:“虽然我没有他有钱、漂亮、优秀,但是我比他有道德。”

所以,越是乏味的生活,越是需要瓜的刺激,这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欲望,即超脱于平庸的生活之外,酣畅淋漓地活一场。

早些时候,网上闹出了一则新闻,一个便利店的老板拍下来取快递的女子的正面照,与好友编造了一个“少妇出轨快递员”的瓜,发到群里供人消遣。这种绯闻向来最能刺激吃瓜群众的味蕾,一来二去,舆论发酵,被造谣的女子身败名裂,终将编造假瓜的二人告上了法庭。

这正是欲望失控的结果。当生活里的故事不断重复、无可终止时,人的欲望与需求得不到纾解,便会主动去编造一些故事,然后将其不断地复述与变异,直至瓜熟蒂落,人人大快朵颐。在这个过程中,编造假瓜的人自然是罪无可恕,可是吃瓜群众呢?我们难道没有残忍地、冷漠地伤及受害人的身心吗?

正如我之前所说,吃瓜是不需要逻辑性的,吃瓜群众要的是情绪的发泄,是一个逃离乏味生活的安全通道。然而,当这份思想的惰性被有心人加以利用时,人们对真相的追求就成为一场文字游戏的竞技:春秋笔法,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所谓流量为王的时代,其实就是比誰更能哗众取宠。

这也是我尽力回避讨论社会热点的原因。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一些媒体会在报道中添加所谓的“噱头”,并尽可能地在字里行间煽动情绪,观点偏激,言之凿凿。在这样的情绪输出之下,记者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做更详细的调查,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新闻的反转,就像在看一本奇诡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更奇诡的是,吃瓜群众鲜少意识到自己被利用的事实,或者说,他们宁可被利用,也不愿失去那份吃瓜的快感。我见过太多在新闻下义愤填膺的吃瓜群众,当这条新闻反转时,他们同样会掉转自己的枪口,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般,再一次在瓜田里冲锋陷阵,并且义正词严:“错的是传播假消息的媒体,我们吃瓜群众有什么错?”

吃瓜群众当然有错。一切就像苏轼所言,“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我读高三那年,班上转来一个复读生,成绩很好,但个性孤僻,沉默不语时,仿佛冬天的一场坏天气。同样是因为他的格格不入,突然有了他是乙肝患者的传言,有人扔了他的水杯和饭盒,而其他人冷漠地躲避着,好像在躲避某种病毒。

没有人想过去验证这个瓜的真假,可所有人都笃定少年有传染病,并心安理得地排挤着他。直到毕业前夕,少年将自己的体检报告摔在我们面前,并且当着所有人的面,从教室的饮水机里接了一杯水,然后一饮而尽——

整整一年,他被禁止从教室的饮水机里接水。

这个场景长长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而光线却像刀子一般倒插进瞳孔。我记得少年苍白的脸色,记得他的背影像一张纸一样,慢慢地被雨雾浸透,慢慢地塌下来,最后爆发出一场委屈的号哭。

不动脑,不入心,对于吃瓜群众而言,我们只是吃了一个假瓜;可是对于受害者来说,我们在茶余饭后咀嚼的,是他人的生命、他人的生活。

坂元裕二说过一句话:“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也有可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所有的河流都连在一起,你流进我,我流进你。”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谣言也是。每一个吃瓜群众都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供人消遣的瓜。

所以,我们还是少吃瓜多读书吧,多去看看瓜田之外的世界。

图/王小坡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瓜田饮水机动脑
关晓凤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浇瓜之惠
看谁填的快
自制饮水机
宋就不计前嫌
如何正确清洗饮水机?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给别人的瓜田浇点儿水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