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构建:国际一流大学的调研与思考
2021-08-09王怡婧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课程是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纵观国际一流大学,开设美育类通识课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通过专业的教学手段和非专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广纳文化艺术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本文以英美部分一流大学的美育为案例,归纳其教育理念指向、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施方法,从中借鉴可取的元素为建设我国特色美育体系而开阔视野。
【关键词】国际一流;美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特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33-04
【本文著录格式】王怡婧.美育构建:国际一流大学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33-136.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美育课程项目(2020—2021年度)(校级)《中国艺术通论课程》(课题批准号:ZG211S2064)的研究成果。
人类文明的发展既是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也是融会其中对美的探索和美的创造的积淀,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文明。人类创造的屬人世界无一不是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展现,从衣食住行的微观到社会构成的宏观,汇集了人类的奋斗目标——美好人生、美好社会。就此而论,美育的核心是精神境界的构建,美育的功能是赋予生命的质量,提升社会意义上的人生格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而铸就个体乃至民族的良好风貌。
一、融入式的美育理念与教育体系指向
当今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中美育不可或缺,学生在大学收获的不只是专业技能,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正向发展。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案例。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十分注重美育教学,在美育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与其背后的强大支撑紧密联系,即前沿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研体系设置、持续的资金支持、系统的管理机构。
(一)美育理念与教研体系
麻省理工学院美育理念指向明确,认为美育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领导能力、应变力和多元价值包容力,从而应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及需求。本着艺术推广是提升审美境界与雅化行为的认知,使艺术应用于各类实验和学科学习中(特别是理工类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在借鉴中互促发展。使科技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相结合,科技展现的艺术化,即以艺术形式呈现科技内容,同时,以科技创新助力艺术发展。
随着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相继成立了List视觉艺术中心等,在建的麻省理工学院新博物馆预期2022春季完工并正式开放。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拥有25个与艺术相关的专业;近30门艺术类通识课;20多个艺术培训班:每年有100多次音乐会和展览向公众开放。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荣获国际顶尖艺术与设计领域的众多奖项,以2019年的成绩为例,4位学生获得施尼策尔视觉艺术奖,4位学生获得维斯纳学生艺术奖,1位学生获得路易斯·苏德勒艺术奖等。麻省理工学院每年有超过50%的学生通过校园里的艺术课程或相关艺术项目来开阔视野。
麻省理工学院对本科生课程及学分的总体要求(GIRs)共17门(约200个学分),其中包括8门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HASS);6门科学(Science);2门科技限制性选修(REST);1门实验(Laboratory)。在这17门课程中包含4门交流强化课程,其中2门须是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HASS)的课程(CI-H),另外2门交流强化课程(CI-M)是针对各专业要求所设置。目前为止,麻省理工学院已经为学生开设了10门艺术相关的交流强化课程(CI-H),包括脚本分析、戏剧概论、DV实验室、电影研究概论等。
(二)资金投入与管理机构设置
学院资金来源于自筹和社会捐赠。麻省理工学院艺术委员会(CAMIT)为学生提供“迷你资金支持计划”,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艺术项目,本科生个人可向学院申请500美元迷你资助金。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资金更多来源于社会捐赠,为师生和在中心驻留的艺术家们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升艺术项目的创造力、创新思维以及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应用。
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绝大多数美育课程、项目、活动、资金等由麻省理工学院艺术委员会(CAMIT)来负责管理。麻省理工学院艺术委员会(CAMIT)于1972年成立,以支持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发展。委员会的使命是促进建立广泛、高参与度的艺术计划,让艺术计划扎根于各个研究所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设有系统的管理机构,艺术委员会(CAMIT)下设7个机构,分别是艺术、文化和技术实验室(ACT);艺术、科学和技术中心(CAST);List视觉艺术中心;麻省理工博物馆;学生美术课程中心;桌旁艺术家表演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催化剂协作项目管理中心。这7大机构相互合作、相互交叉、资源共享,组成了多维立体的美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从研究、到创作、到展览、再到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利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关系。
1.艺术、文化和技术实验室(ACT)隶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旨在通过批判性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场域、全球性问题以及文化、科技和设计等方面的探索。ACT强调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进行跨学科实验,鼓励学生将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融入艺术创作或发明中,从而让作品扎根于时代更具社会价值。
2.艺术、科学和技术中心(CAST)吸引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前往麻省理工学院驻留。麻省理工学院大力支持艺术家在驻留期间完成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或研究项目的开发工作,把来访艺术家纳入学院的相关科研和教学团队中(包括对理工专业学生的教学),从而搭建麻省理工学院理工学科教师与艺术家们进行深度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平台。
3.List视觉艺术中心即麻省理工学院的当代艺术博物馆。List视觉艺术中心被视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实验室,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尝试和突破现有界限的空间。List视觉艺术中心除了定期开展艺术公开课,每年发起6—9个艺术创作计划并在其画廊中展示。
4.麻省理工学院新博物馆将于2022年建成并开放。麻省理工学院新博物馆将设有展区和多个工作室,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创客空间和学习实验室,新博物馆的工作室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持学生们进行项目创建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与此同时,工作室的教学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创新思维从概念转变为现实。
5.学生艺术课程中心是由学生艺术协会(SAA)和启点工作室(Start Studio)联合承办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美术学习机会。学生美术课程重点是美术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为了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得到针对性的学习,一些美术课程分为初、中、高不同班级进行授课。
6.桌旁艺术家表演中心定期利用午餐时间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堂举办公益艺术展示与表演的活动,意在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及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灵活而轻松的展示平台,增添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
7.麻省理工學院催化剂协作项目管理中心与两家非营利性专业剧院公司(地下铁路剧院和诺拉剧院公司)长期合作。每个季节,地下铁路剧院和诺拉剧院公司与学院合作创作戏剧作品,戏剧的主题围绕人们对未来愿景的展望。
二、多元化与创新型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当今诸多国际一流大学,把开设多元化、创新型美育通识课作为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同大学的教学方式各有特色,但是其美育教学目标皆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美育通识课的教学实效性是让学生不仅了解美育知识的广度,而且掌握美育知识的深度。
(一)活动导向型美育通识课
活动导向型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行为引导型等。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兴趣,并学会如何学习。活动导向型教学法其核心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心”“手”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躬行能力。
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美育课为案例。其美育课是以社团实践为基础的活动导向型课程。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美育课由表演和视觉艺术学院负责开设,该学院致力于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在拓宽全校大学生美育知识和培育创新型人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演和视觉艺术学院一共开设了12门美育公选课(包括吉他、管弦乐、合唱、丝网印刷、陶瓷等),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学生选择一门美育课相当于加入一个社团,通过学习并参加比赛或者举办展览等形式来感受美育知识并获得相应课程学分。
以合唱课程为例,合唱课程与加州理工学院的“欢乐合唱团”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课程设置为每周3个小时,一共分为3个单元,在3个单元内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和合唱曲目并展开练习。同时学生参与加州理工学院的“欢乐合唱团”的合作演出,合唱团全年为学院活动演出,并在春季和秋季学期结束时举行正式音乐会。加州理工学院的美育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上课”的模式,使准备一场表演、参加一次比赛、举办一个展览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活动导向型教学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积极性和渴望程度,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成果产出。
(二)多元型美育通识课
美育通识课重在“育”而非“教”,使学生具有正向的理念。与之相应,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普及。许多国际一流大学采用课堂授课和工作坊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美育知识。“工作坊”(Workshop)是国外大学常用的一种授课方式,相比课堂和研讨会,工作坊并不是正式的授课形式,一般是正式课程之外的补充练习课或是非正式的交流课。师生在工作坊中根据不同的主题交流学习心得与研究观点。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为案例,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是享有盛誉的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大学之一。帝国理工学院的美育课程采用短期课程和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地向学生传授美育知识。
在短期课程方面,帝国理工学院设置了近20门艺术相关的通识课程,每周2课时,在10周或20周完成授课,授课老师全部是来自各高校的艺术学者。这些美育通识课的内容主要包含美术理论、绘画、音乐等。帝国理工学院所开设的美育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新颖的视角来讲授美育知识。以《从印象派到现代艺术》课程为例,该课程为期20周,该课程不是对印象派艺术发展的简单介绍,而是通过对当今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的一些现代艺术品来探索印象派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包括如何利用科技来进行调色、社会背景与雕塑发展的关系等。通过把艺术作品与现代主义理论知识相结合并加以分析和归纳,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现代主义的表现。该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辩论,以此使学生主动去探索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品背后的创作理念。
在工作坊方面,帝国理工学院为了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艺术知识,不定期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各种艺术工作坊。授课老师由高校专家学者或校外知名艺术家组成。工作坊每次活动时长为1—2个小时,主要以艺术实践为主,例如绘画、粘土、石膏铸造、织物印染等。学院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艺术工作坊与艺术家们一起探索艺术理念和制作艺术作品,从而及时有效地涉猎新事物并拓宽自己的眼界。帝国理工学院的艺术工作坊与短期课程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工作坊的方式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形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及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多元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学习空间,从而更灵活地了解美育知识。
(三)讨论型美育通识课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贯穿欧美国家教学的模式。批判性思维重视证据而不是主观感觉,并在证据和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以此观察和评论学术观点。课堂讨论以及研讨会上的辩论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美育课程为案例。伦敦大学学院的美育课由斯莱德美术学院承办,设置了多门短期美育课程。以《伦敦艺术与建筑》课程为例,为期10周的课程旨在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伦敦地区艺术与建筑发展史的窗口。课程将重点放在介绍伦敦丰富的博物馆和画廊(包括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和泰特美术馆)中的藏品以及城市建筑中的作品。在完成阶段性课程后,要求学生针对设定的内容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探索与验证。这种讨论环节的设置不仅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思考。
通过案例课程可见,国际一流大学的美育课程追求角度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摒弃照本宣科地对艺术概况和历史的泛泛而谈,而是从艺术作品、艺术群体、艺术现象、艺术运动等创新角度出发,诠释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艺术知识的讲述,而是紧密结合历史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故事。通过讨论型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从而提升研究和实践的自我严谨性,即熏陶科学的态度与求实的精神。
三、美育体系构建中的多角度思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应是高校教育的目标。加强美育体系的建设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大学的艺术氛围。
(一)建设创新型美育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都是对事物的探索、认识、重现和创造。2016年美国教育学者洛里·富尔顿(Lori Fulton)与杰米·辛普森·斯蒂尔(Jamie Simpson-Steele)在《消除分歧:科学与艺术教育的通用过程》(Reconciling the Divide: Common Processes in Science and Arts Education)一文中指出了科学与艺术实践的共性,分别是“留心、怀疑、可视化、探索、交流。”[2]2018年意大利粒子物理学家法比奥拉·贾尼奥蒂(Fabiola Gianotti)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对科学和艺术的共性进行了阐述:“人们常常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完全分离的。对我来说,它们不是不同的东西,它们都是人类创造力、好奇心和巧思的最高表达。”[3]因此,科学和艺术的相似与共通之处也为二者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提供了基础和先决条件。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双一流”高校建设是国家战略,其中美育课程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倡导。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美育是熏陶人们心灵美与行为美的合一,育在“心灵”育在“言行”,内秀而外美,通过美育的滋养实现社会意义上的人生境界。美育的重要性是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人文修养以及历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向更精专的专业领域研究铺陈一条豁达之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审美教育自古有之,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5]指出了诗、礼、乐对人格修养的作用,认为立志在道,依据仁而游学在六艺之中。近代中国,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引进西方美育并融会儒家“礼乐相济”的主张而建立了中国近代美育体系。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为大学美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我国当今教育的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并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和相关配套设施,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建设创新型美育体系的借鉴与展望
纵览国际一流大学美育通识课程,以提升美育的实效性、明确美育的目的以及研究教学路径的可行性为重要考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国际名校的美育调研中借鉴适合中国国情的经验来完善美育体系建设,这需要我国高校在整体美育架构的组建和授课模式的创新方面共同前行,互为支撑。
在美育架构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各个美育部门进行综合管理的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大学的美育教研体系与管理机构应职责清晰并建立互动的强强组合,从而让不同方面的美育资源发挥共享互利的功能,同时提升校园整体的美育氛围。麻省理工学院的美育经验可归集为三点:一是教育侧重点。在美育教研方面做到了针对性强、应用性强。将艺术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拓宽思路,让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正如麻省理工學院前主席 杰里姆·维斯纳(Jerome B. Wiesner)所说的:“艺术、科学和技术共同铸成了一块铁砧,在这块铁砧上为复杂的世界打造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资源利用。美育资源分为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在教师资源利用方面,通过邀请驻留艺术家和构建艺术专家网络库的双渠道为学生提供可持续的艺术教育资源,同时鼓励艺术家们与各个学科展开合作,其成果不断积淀成为师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的深厚资本。这种艺术资源双渠道的构建使美育不再局限于学校,而为学生提供校园外更为广泛、前沿、多元的艺术信息。在设备资源利用方面,不论是现在的list视觉艺术中心还是将要建成的麻省理工新博物馆,都将展馆和工作室合而为一,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空间。三是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麻省理工学院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升一流大学整体的美育氛围。
在授课模式方面,国际一流大学美育通识课的类型包含了活动导向型、多元型、讨论型。这些授课模式彼此穿插相互融合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其可取之处归纳为两点:一是提升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知的行动力。二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批判式的理解能力和严谨的素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意在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使学生的角色由教学的聆听者转变为参与者。这三种类型教学方法对增强学生美育知识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基于国际一流大学美育建设中所包含的元素,我国高校应该从中汲取营养的启示并思考建立一个集课堂授课、美育实践、工作坊、专家库、学术论坛、社团活动、艺术展览、剧作演出、社会机构合作项目等为一体的美育体系。思考美育建设的轮廓可归纳两点:一是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以最直接最鲜活的方式接触艺术创作。二是校外专家团队的组建、工作坊以及学术会议的开展为大学美育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养分,让学生获得最前沿和权威的美育知识。社团活动、展览、演出以及社会合作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对美育的触碰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是身心的体验和熏陶,通过各种美育活动让学生成为美育普及中的主动参与者,并成为会学习的学习者。
四、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着中华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科技和工艺的不断演进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缺少的不是教学资源,而是基于当代社会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生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美育体系。国际一流大学美育通識课的授课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根据国情、校情来构建一个扎根于时代,以学生为本并富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拥有博而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应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Abraham Harold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2013:24-66.
[2] Lori A. Fulton, Jamie Simpson-Steele. Reconciling the Divide: Common Processes in Science and Arts Education[J]. The Steam Journal,2016(2): 3.
[3] Elaine Sciolino. A Celebrated Physicist with a Passion for Music [EBN/OL]. The New York Times,(2018-03-07) [2020-12-24].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07/science/fabiola-gianottiphysics-cern.html.
[4] [5]孔子.《论语》[M]. 肖卫,译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19,92.
作者简介:王怡婧(1990-),女,北京,助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志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