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走角”探微湖南江华瑶族文化记忆
2021-08-09伍彦谚李文婷
伍彦谚 李文婷
【摘要】在对湖南江华瑶族长鼓舞13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一种典型连接动作“走角”,它在表演中出现频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但“走角”在文字文本的记载中却所占篇幅极小,瑶族人民对其记忆也日渐模糊化,“走角”作为瑶族长鼓舞以及瑶族文化记忆延续的重要纽带,亟需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重构文化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笔者以江华瑶族长鼓舞中“走角”为切入点,首先分析“走角”与文化记忆的关系,其次探究“走角”中包含的深刻记忆如何产生与重构,再次通过“走角”中关联的人文价值重新建构群体文化认同。本文以小见大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对“走角”进行探微,试图为瑶族文化记忆注入新的血液,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多样性,为其他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文化记忆;“走角”; 湖南江华瑶族;瑶族长鼓舞
【中图分类号】K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12-03
【本文著录格式】伍彦谚,李文婷.通过“走角”探微湖南江华瑶族文化记忆[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12-11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课题“湖南江华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的“校企政”共赢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16484)。
“在无文字社会,文化记忆并不是单一地附着在文字文本之上,而是隐含在文化文本之中,如舞蹈、竞赛、仪式、面具……。众所周知,瑶族自古以来就是无文字族群,他们通过仪式来寻求身份认同,通过口头传述与身体记忆的方式传承文化记忆、祭祀祖先。经10余年对江华瑶族长鼓舞的研究调查中发现一种核心记忆媒介“走角”动作,它在仪式、庆典中循环往复的出现,频率高达整个舞蹈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从现今文字文本对“走角”的记录以及解释来看,瑶族长鼓舞中无处不在的“走角”无形中被人们所忽视,在当地的舞谱以及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对走角的记载基本是一笔带过,所占篇幅极小。从实地调研采访来看,本民族人民对“走角”动作的文化内涵也日渐模糊化。目前,对作为记忆核心媒介的“走角”进行探微,变得尤为重要。
一、“走角”与文化记忆
(一)“走角”的概念
“走角”动作是瑶族长鼓舞的典型符号,在仪式和套路表演中循环往复的出现,起着衔接与过渡的重要作用。笔者遵循分析典型性的原则,选取最有特点的湘江乡中央新村和码市镇龙湾村长鼓舞中的“走角”动作与其他表演性动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主要先对动作的表演时长与出现频率进行统计,计算出数据,再从整体占比进行理性分析。经过以下的调查数据能够清晰地看出其核心地位和符号性重复的力量。
(二)“走角”与瑶族文化记忆的关系
“走角”动作是瑶族文化的缩影,是瑶族文化记忆凝聚的媒介。德国学者阿斯曼认为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 它起到一种连接的作用, 令人们相互联结彼此信任。“走角”作为瑶族文化的缩影在瑶族文化记忆发展历程中担任促使记忆“凝聚”的媒介,它將一个个表演性动作有序串联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仪式表演。
“走角”动作是文化记忆延续的保障,仪式中“走角”动作保证了信息的收录,形成了文化的“仪式纽带”。早期虽有文字慢慢出现,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还是基于这样一种仪式的纽带。 但凡跳起长鼓舞必“走角”, 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延续的纽带、它不断建构着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集体记忆,经过历时性考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记忆。
二、通过“走角”探微记忆的产生与重构
“走角”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记忆是如何产生与重构,并返回于仪式中进行转化传播是我们所关注的。首先,“走角”动作与瑶族深刻的迁徙文化与和合文化互为包含,互为支撑,通过“走角”这一媒介,瑶族的迁徙与和合文化记忆在交流与身体实践中得以重现。其次,重构的新文化需要回到仪式中,仪式化之后才能发挥集体记忆的功效,譬如管束人们思想行为的经典文本,也必须将其内容转化为可见可感的仪式规范之后才能发生作用。
(一) 探微“走角”中迁徙文化的重现
一种文化记忆想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兼顾相关集体内所有成员的情感和利益。众所周知瑶族是迁徙民族,先辈迁徙过程中经受的苦难兼顾着瑶族人民的共同情感,时刻提醒着他们居安思危。瑶族人民智慧的将迁徙的历史浓缩于“走角”动作之中,祭祀、庆典中看到始终贯穿、循环往复的“走角”动作就像看到不断被压迫追赶、奔走迁徙的瑶族先辈,它让瑶族迁徙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战胜困难勇敢无畏的精神在“走角”中到了潜移默化的延续。
在《盘王大歌》与《过山榜》里都记载着瑶族人民迁徙的历史印记,在古代大迁徙后由于官府的压迫,瑶族人民不得不迫使自己从平原往“百鸟飞不过”的崇山峻岭中迁徙,因长时间都处于在迁徙的途中,且山间的小路极其狭窄,当两人在小路碰面就会习惯性的用一个动作进行换位交流,久而久之,最终形成了固定的移动换位动作“走角”。在一般的交往记忆中,记忆的延续不超过 三四 代人,因为记忆会随着这个口传身授的人的断代而遗失。“走角”在众多长鼓舞套路中历久弥新的保存下来成为核心媒介,是因为迁徙是瑶民生活的常态,这种交往远远超过三四代人之间的交流,在交往过程中交流记忆转化为集体认同的文化记忆。
(二)探微“走角”中和合文化的重现
哈布瓦赫提出:特定的社会框架促成了相应的个体记忆和回忆,其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实践。和合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 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瑶族,和合文化无处不在的渗透在“走角”之中,引领着瑶族人民的身体实践。
和合文化是差异性、分殊性、多样性的一体化存在, 是“多样性统一”的存在。受和合文化的影响,江华瑶族长鼓舞“走角”这一动作从元素动作构成以及从动律风格上各有其特殊性。从表演形式上需2-6人对跳,从数量上讲究双数、平等,从审美上来看讲究对称美,从行径方式上看都是“错左行右”的行径调度,这都是和合文化渗透在“走角”动作中所体现的身体实践。
三、探微记忆在仪式中的转化传播
若想对“走角”文化内涵有深刻理解并保持瑶族长鼓舞经久不衰的延续,单靠懂得其文化内涵的知识分子整理成文献传播也是不够的,必须将其内容转化为可见可感的仪式规范之后才能发生作用。共同的祖先崇拜、祭奠盘王仪式构成了人们继续传承瑶族长鼓舞、瑶族文化的内在驱动力。
庆典和仪式是无文字社会用来把文化内涵的扩张情境制度化的最典型形式。仪式保证了信息的重新收录,使得内涵传媒性地显现出来。它保证了文化的“仪式纽带”。早期的文字文化尽管已有大量的书面作品,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还是基于这样一种仪式的纽带。仪式和庆典通过把扩张的情境制度化而保证了文化意义的传播。
仪式对一种文化的意义,远远大于我们迄今为止的认识。它不仅和文本相辅相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具备了超越和驾驭文本的巨大潜能。特别是在视听文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庆典仪式已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可以通过电视转播和录像等形式达到比文字文本更大的公开性、更广的传播空间和更加机动灵活的时间性。
四、通过“走角”看瑶族文化的“象征意义体系”建构
“走角”动作本身也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建构出一种文化的“象征意义体系”。在重构的文化记忆空间中,通过一系列象征符号探讨“走角”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与“走角”相关联的人文价值。
(一)探微“走角”中的文化象征
“走角”作为瑶族长鼓舞的主要构成动作,是瑶族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象征符号,它彰显着瑶族深厚历史文化与勇敢执着的精神生活。譬如最典型的“走角”动作有“车筒倒水”,一种模仿筒车的运动方式,瑶族人民世代的生活都与筒车相伴,智慧的瑶族人民将这一生产生活的动作进行凝练,从力效和形态上准确的模仿,如此循环不已,带动连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为世代被追赶迁徙生活在高山上的瑶族人民从低水源地区取水到达高岸。
“走角”这一连接动作不断被人所传承延续不仅是形态上的传递,更阐释了瑶族人民世世代代朴素、勤劳、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透过“走角”动作,可以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伟大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增强受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探微“走角”中的人文价值
“走角”动作在彰显瑶族文化记忆的同时,还体现了人本理念,超越了“走角”外在形态的记忆范畴,从更细微的角度我们看到了“走角”背后蘊含的人文价值和民族精神。通过了解“走角”动作的外延与内涵,再对“走角”动作进行体验时,实际上是先人与后人的对话,透过“走角”我们看到瑶族先民世世代代在田间播种的模样,看到了智慧的瑶族先民如何制作生产生活工具,看到他们在迁徙过程中走山间窄道的谦让精神,看到他们在劳作休息时的愉悦悠长。通过“走角”看到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唤醒现代人对生命、自然的敬畏。
在对“走角”动作的深入探索中,发现这些动作离不都开对人本身美好品质的描写,特别是注重先人与后人的联系。通过“走角”动作看瑶族的文化记忆,引导着瑶族人民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将每一个个体融入记忆共同体中,在文化的“象征意义体系”中共享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自觉的传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论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一个民族文化长久繁荣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走角”探微江华瑶族的文化记忆,从时代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角度对记忆进行了重构,建构了群体的文化想象,一方面使受众在共同的想象中不断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思考,逐步获得归属感,成为文化记忆共同体的一员,完成记忆建构、文化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丰富了民间舞蹈集成这类文字文本中对瑶族长鼓舞“走角”动作的单薄描述,对舞蹈艺术的理论研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 民族遗产,2008.
[2]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2007.
[3]金寿福 .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J].外国语文,2017.
[4]常朝阳.传统节日体育再现”文化记忆”活态存在及其价值走向——以欧洲文化记忆理论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
[5]陈秉公.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J].社会科学研究,2019.
[6]编辑组.过山榜选编(瑶族重要历史文献)[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伍彦谚(1970-),女,博士,教授,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舞蹈表演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与区域民间舞;李文婷(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与区域民间舞。